雅安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单元,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富民强市”的现实需要。
根据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县域经济发展激励奖励考核的范围,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除成都市五城区、攀枝花东、西两区和自贡市自流井区等八区外,其余县及县级市(区)全部纳入县域经济考核,因此,我市八县区均属于县域经济考核范围。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我们及时组织力量,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对2007年以来雅安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供调研组领导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雅安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2007年以来,雅安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践行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突出发展“3+1”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克服了百年难遇的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7年到2011年,全市GDP年均增速达到14.2%,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35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创撤地设市以来最好水平。主要特点是: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速逐年加快
2007年以来,雅安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7-2011年全市GDP由175.86亿元增加到350.13亿元,增加174.27 亿元,2011年经济总量是2007年的1.99倍。
2007年-2011年,雅安GDP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受汶川地震影响,增速由2007年的14.2%回落到11.5%;2009年回升至14.9%,比2008年提高3.4个百分点;2010年、2011年均保持15.3%的增幅,发展势头增强。
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雅安大力推进“工业富市强市”战略,大力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效果。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1:47.3:31.7调整为2011年的16.3 :57.2 :26.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5.2个百分点。
3.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007年以来,雅安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1.65亿元,是2007年的2.87倍,年均增长30.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6.18%,比2007年提高1.98个百分点。
工业利润显著增加。2011年雅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4.84亿元,同比增长44.71 %,比2007年增加26.37亿元,增长4.11倍,年均增长42.4%。
(二)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增速加快
1. 工业发展跨上新台阶
2007年以来,雅安工业发展跨上新台阶。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55亿元,是2007年的2.82倍,占全省的1.7%。增速为27%,比全省高4.7个百分点,四年平均增长29.55 %。2011年,雅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29户,是2007年的1.14倍,实现利润总额34.84亿元,为2007年的4.11倍,比上年增长44.7%,年均增长42.4%。
2. 优势产业发展较快
水电及电冶、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等“3+1”优势产业发展较快。2011年“3+1”规模企业达到207 户,完成产值338.82亿元,增长23.2%;实现增加值126.78 亿元,增长52%,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6.3%,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为73%。
(三)投资高速增长
2007年以来,雅安市上下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枢纽建设重大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雅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从总量来看,雅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2011年投资总额达340.97亿元,是2007年的2.4倍。
2007年-2011年,雅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8%。其中,2009年投资增长达64.5%,创历史新高。
(四)旅游业发展迅速,消费稳定增长
2007以来,雅安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11年,旅游市场增长较快,实现旅游总收入63.5亿元,比2007年增加38.6亿元,年均增长36.6%。
2007年以来,雅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逐年扩大。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96亿元,增长17.4%,是2007年的1.95倍,年均增长18.2%。
(五)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居民增收步伐加快
人均GDP不断增长。我市人均GDP由2007年的11725元,增加到2011年的21845 元,增长86.3%,年均增长16.83%。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提高。2011年雅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326元和6269 元,比2007年分别增加7426元和263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07年的6848元增加到2011年的11862元;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7年的3067元增加到2011年4229元。
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从2007年的32.4%提高到2011年的36.56 %,上升4.16个百分点。
(六)民营经济成为雅安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在国家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政策支持下,雅安民营经济迅速兴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过程。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1年,雅安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97.86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比全市GDP高3.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56.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层次不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2011年,雅安三次产业结构与全省水平比较,一产业高2.1个百分点,二产业高4.8个百分点,三产业低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二)人均GDP低于全省
2007年以来,雅安人均GDP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7-2011年,雅安人均GDP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在扩大,由2007年的1168元扩大到2011年的4302元。
(三)城市化水平较低
从城镇化率来看,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1.83%,雅安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27个百分点。
(四)区县之间发展差距较大
1. 由于各区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的差异较大,经济规模的差异是必然的。GDP总量雨城区最大为100.39 亿元,宝兴县最小只有17.89亿元,相差了近4.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石棉县为3.72亿元,最低的芦山县只有0.6 万元,相差了近5.2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最高的雨城区达88.68亿元,最低的宝兴为9.19 亿元,相差十分悬殊。
2. 以人均水平分析,人均GDP最高的石棉县达38004 元,最低的汉源县只有12768 元,相差了近1.98倍。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石棉县为2982 元,最低的芦山只有550 元,相差4.42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最高的是雨城区达到24939元,最低的名山县只有11438元,相差了近1.18倍。
三、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经济基础
抓住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及灾后重建等机遇,改善经济环境,强化雅安经济基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一,为经济发展创造合理的政策环境,完善税收、土地、金融等多项政策制度。第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快发展的主题,处理好速度与效益、质量与数量、目前与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计划。第三,继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意识,将中央及省的精神与雅安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探索符合雅安市情、具有雅安特点的发展路子。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大力发展雅安特色产业,以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先进服务业为抓手,构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快速提高雅安产业竞争力。
第一,积极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研发与应用体系。加大对高新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培训力度,鼓励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合理利用,提高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充分利用雅安猪肉及制品、茶叶等优势,打造农业优势品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体系,把雅安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第二,继续推进“工业富市强市”战略,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雅安“3+1”优势产业,努力突破技术难关,研发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提高新兴产业在雅安工业中的比重和贡献。
第三,大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利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会,结合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提高雅安服务业质量。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针对市场的需求,量身定做精品旅游线路,推广雅安旅游名牌。大力支持雅安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产业投资基金及相关配套产业。引导和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物流公司),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推进雅安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协调经济发展
雅安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大力提高雅安城镇化水平。打破影响各种要素在城镇和乡村自由流动的障碍,放宽城市和城镇的户籍限制,鼓励各种要素有效率地配置。通过产业集群和城镇群的互动建设,实现产业群与城镇群的双重聚集效益。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雅安要抓住灾后重建的机会,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运输线路的建设,加快交通枢纽建设。
(五)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积极促进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继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