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办人民满意的四川教育
一、坚持优先发展,开启教育强省崭新征程
近年来,四川教育走过了不平凡历程。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以建设教育强省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发展教育、切实改善教育民生。数年努力,如今全国第四大规模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四川正在向人力资源强省昂首迈进。2010年颁布实施的《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眼于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战略全局,审时度势对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标志着四川教育站在了新的起点,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11年底高水平通过国家“两基”督导检查,这是四川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入园难、入园贵”状况大为改善。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提高到77.4%,投入81.6亿元推进职业教育攻坚,两类高中在校生数实现基本相当;创造性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4年组织近4万名藏区学生到内地学习,首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3%。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毛入学率提高到27%,高层次人才队伍数量显著增加。民族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实施“十年行动计划”、教师培训与对口支援等五大民族教育工程,10年投入资金近80亿元。
二是教育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导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改进,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得到加强,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新突破。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内涵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职业教育广泛推行办学新模式,高等教育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加强创新性人才培养。加快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新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评估制度。产学研结合机制逐步完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仅2011年转化科技成果实现经济效益40亿元。
三是灾区教育水平全面提升。“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们化为危机,万众一心、攻坚克难,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震后的9月1日全省学校全面开学复课;再经1000多天的艰苦努力,142个受灾县高标准、高质量完成8323所学校恢复重建,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实施灾后教育振兴计划,为灾区学校配备补充教师8500余名,培训校长教师3.6万人次。
四是教育体制机制迸发新活力。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整体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各地各部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意识显著增强,履行公共教育职责更加到位,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更加有力。2010年,各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提高到3.94%。教师队伍建设显著加强,学历提升明显加快,小学大专及以上、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均达历史最好水平;高校“两院”院士达24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五是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全面实现,424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营养餐改善政策,近50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4.1万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资助体系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每年资助1100多万人次。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遏制,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成效明显。
二、紧扣时代要求,办人民满意的四川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协调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等方面,明确提出了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为我国和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清醒认识,更新理念,端正态度,全面推动教育强省建设,使教育更加符合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加符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是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把科教兴川、人才强省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立足基点。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办人民满意教育,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切实加强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责任,才能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把确保方向、立德树人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把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强大动力。改革创新是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原因,是保持教育发展活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强大动力。必须立足国情,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才能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四是必须坚持促进公平,把改善民生、人民满意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价值取向。只有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和价值取向,依法保障群众受教育权利,才能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五是必须坚持提高质量,把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提高质量,是四川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向“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转型的关键所在。坚持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才能在提升中实现新跨越。
六是必须坚持服务社会,把转变方式、强化贡献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先导。只有以服务社会为行动先导,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良性互动,教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只有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和贡献率。
三、奋力跨越提升,全面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跨越提升的发展之路,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教育做优做强。力争到2020年,全省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国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
一是坚持走教育跨越提升之路。要以建设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为主线,把“巩固扩大优势”作为努力方向,推动四川教育跨越提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四川教育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为导向,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加快发展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坚持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加重视民族教育,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二是坚持走促进教育公平之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更加注重教育机会的公平,以教育公平为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健全制度保障,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完善资助体系为重点,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以推进“9+3”免费教育为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推进教育公平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着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殊教育和家庭困难学生等不因困失学。
三是坚持走教育提质扩优之路。优质教育首先是整体质量提升的教育。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以优质的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促进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统筹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四是坚持走教育改革创新之路。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坚定不移地深化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推进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保障机制改革,特别要突破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导向,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全力推进改革试点,着力完善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民办教育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
五是坚持走教育服务社会之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要突出发挥教育人才、学科专业和知识技术的牵引、推动和支撑作用,适应四川发展总体战略,紧紧围绕“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和“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目标,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和汇聚各类高素质人才。完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文化引领能力,着力提升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责任编辑:
高正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