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发力都市现代农业 农民致富路径多

  • 2016年01月15日 14时34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这一年,成都市紧紧围绕“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部署,按照“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思路,认真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87.9亿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7747元,同比增长10%。

      2015亮点点击

      亮点一

      邛崃土地流转引入保险机制 农民吃上“定心丸”

      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失约风险也在逐渐增高,项目业主单方毁约、临时退出,造成土地撂荒、耽误农时、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2015年7月,邛崃市在土地流转风险转移方面首次引入保险机制,由保险公司开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产品,优化了土地流转风险防控机制,只要土地承租业主违约退出,农民受到的损失将由保险公司赔付,再由保险公司向承租业主追讨。2015年12月15日,邛崃市冉义镇31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部签订了该保险。该保险机制的引入给土地流转“上保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亮点二

      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2015年12月23日,2015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在临沂揭晓,评选出2015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都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在全国200多个候选单位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2015年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这也是该次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乡村。

      青杠树村是成都市第一批按照“小组微生”的规划理念进行建设的新农村示范点,该村的建筑布局充分展现了川西平原“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规划理念,同时该项目在资金的筹集、村民参与度、建筑形态、产业布局、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打造出惊险刺激的“飞越丛林”、风景优美的田园绿道等旅游景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亮点三

      专家点赞“农业共营制”模式 崇州经验走向全国

      2014年,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成都崇州市已初步形成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农户为核心主体,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首先是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其次聘请懂技术、会经营的种田能手担任职业经理人,负责合作社土地的生产经营管理;最后建立适应规模化种植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的农业服务超市平台,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服务超市三位一体的农业经营模式——“农业共营制”模式。

      2015年7月,在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上,来自全国近200名农业专家对成都农业改革实践成果点赞,其中,崇州市推行的“农业共营制”得到专家充分肯定,崇州经验走向全国,引发普遍关注。

      A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农业经营机制持续完善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成都市印发了《成都市土地承包流转管理试验方案》等7项改革试验方案,并细化制定出台了30余个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的确权颁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集体资产股权固化机制。郫县、崇州、温江分别获批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全国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全省唯一的“全国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目前,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正扎实有序推进。

      成都市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核心,引导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推广“农业共营制”“大园区+小农场”等多种经营模式。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率达58.6%、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率达75%,新增农民合作社220家、家庭农场325家、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6家,新增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859人,新发展社会化服务机构305家。

      B

      农业投资促进持续深入 积极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2015年,我市成功引进总投资15亿元的亿佰家四川彭州(九尺)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全市新签约引进农业项目127个,投资总额达到178.8亿元。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全市续建和新开工农业项目307个,实际完成投资78.2亿元。

      积极推动成都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成功举办第三届四川农业博览会暨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和第六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

      C

      全产业链体系持续健全 农业资源保护体系持续构建

      强化“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扎实推进“10+7+3”示范基地(园区、带)建设,有力带动了粮经产业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29.6万吨、蔬菜(食用菌)总产量560万吨、肉类总产量69.2万吨、水果总产量12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0万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现代种业、绿色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等高端产业,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含交易额)达到2200亿元,现代种业产值达到65亿元,绿色生态农业面积超过20万亩。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出台打造赏花基地推动赏花旅游发展赏花经济的意见,加快建设田园化、景观化农业基地,全年举办各类乡村节会活动117次,接待游客9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5.3亿元。

      强化耕地质量提升,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在蒲江试点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8.9万亩。扎实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800口,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6%。

      D

      品牌化信息化建设持续加快 持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创建,积极打造农业“天府品牌”,成都市出台加强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的意见,全市新增“三品一标”产品37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我市与农业部信息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借势“互联网+”,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出台加快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成都特产地方馆在淘宝和京东平台上线运营。

      全力抓好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生产过程控制,成都市出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强化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和禁用农业投入品,成都市农业综合执法总队正式挂牌成立。我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单位。全市完成生产基地农药残留快速检测10.06万批次,合格率100%;完成农产品例行监测1808批次,合格率99.7%;检查农资市场及企业1.2万批次,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44起。

      E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持续推进 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成都市制定出台新村建设指导意见和规划技术导则,积极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市建设幸福美丽新村652个、创建幸福美丽新村示范村155个。我市的做法得到了中农办、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认真落实农民增收区(市)县委书记、县长负责制,积极拓展农民就业创业、产权流转、入股分红等多元化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出台了坚持高标准推进城乡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确定全市新一轮的帮扶目标和任务,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20元,同比增长16.03%。

      专家声音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成都打造了样本

      “2015年,成都农业可谓精彩纷呈。”四川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高焰说,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成都作为副省级城市中唯一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天府之国初步打造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样本。

      高焰说,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农村离城市越来越近,城郊农村土地越来越少,劳动力也越来越老,如此环境下大城市如何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成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成都加强基地建设,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在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已经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都市现代农业特色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都农业也紧跟时代步伐,插上互联网翅膀后,现代农业更加精彩纷呈。”高焰说,在“互联网+”劲吹下,成都通过信息流打通各个环节形成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推动着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市民声音

      农民增收路径多 幸福感提升

      成都大邑韩场的菇农王全志告诉记者,他家一年种3亩蘑菇,轻轻松松就可赚到两万多元。“企业每年下订单,发菌种,派人来教我们怎么管理,到了收获季节还上门来收,十分方便。”此外,他家还开起了民宿、经营农家菜的饭店、在网上销售特色农产品……致富路径不可谓不多。

      在成都新津安西,年近60岁的王金秀曾在成都当地最大的有机葡萄种植基地——新津县安西镇龙藤庄园里打了三年工。在这三年里,她认真学习葡萄种植、经营和管理技术,并参加了合作社举行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如今,她利用自己的土地以及承包的土地加入了合作社,也当起了老板。“现在的收入比以前可观多了。”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王金秀笑得合不拢嘴。

      “家门口就能就业。”72岁的高少成是成都崇州青桥村桥贵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员,高少成大爷说:“我这把年纪,到城里打工看门都不会有人要,可在合作社每天还能挣60元钱。”同社的杨淑芳也掰起指头算了一笔账:她今年在合作社打工,1至3月采蘑菇、摘菜,按斤计价,每月不低于2000元。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发力都市现代农业 农民致富路径多

  • 2016年01月15日 14时34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这一年,成都市紧紧围绕“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部署,按照“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思路,认真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87.9亿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7747元,同比增长10%。

      2015亮点点击

      亮点一

      邛崃土地流转引入保险机制 农民吃上“定心丸”

      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失约风险也在逐渐增高,项目业主单方毁约、临时退出,造成土地撂荒、耽误农时、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2015年7月,邛崃市在土地流转风险转移方面首次引入保险机制,由保险公司开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产品,优化了土地流转风险防控机制,只要土地承租业主违约退出,农民受到的损失将由保险公司赔付,再由保险公司向承租业主追讨。2015年12月15日,邛崃市冉义镇31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部签订了该保险。该保险机制的引入给土地流转“上保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亮点二

      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2015年12月23日,2015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在临沂揭晓,评选出2015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都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在全国200多个候选单位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2015年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这也是该次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乡村。

      青杠树村是成都市第一批按照“小组微生”的规划理念进行建设的新农村示范点,该村的建筑布局充分展现了川西平原“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规划理念,同时该项目在资金的筹集、村民参与度、建筑形态、产业布局、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打造出惊险刺激的“飞越丛林”、风景优美的田园绿道等旅游景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亮点三

      专家点赞“农业共营制”模式 崇州经验走向全国

      2014年,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成都崇州市已初步形成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农户为核心主体,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首先是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其次聘请懂技术、会经营的种田能手担任职业经理人,负责合作社土地的生产经营管理;最后建立适应规模化种植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的农业服务超市平台,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服务超市三位一体的农业经营模式——“农业共营制”模式。

      2015年7月,在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上,来自全国近200名农业专家对成都农业改革实践成果点赞,其中,崇州市推行的“农业共营制”得到专家充分肯定,崇州经验走向全国,引发普遍关注。

      A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农业经营机制持续完善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成都市印发了《成都市土地承包流转管理试验方案》等7项改革试验方案,并细化制定出台了30余个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的确权颁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集体资产股权固化机制。郫县、崇州、温江分别获批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全国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全省唯一的“全国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目前,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正扎实有序推进。

      成都市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核心,引导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推广“农业共营制”“大园区+小农场”等多种经营模式。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率达58.6%、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率达75%,新增农民合作社220家、家庭农场325家、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6家,新增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859人,新发展社会化服务机构305家。

      B

      农业投资促进持续深入 积极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2015年,我市成功引进总投资15亿元的亿佰家四川彭州(九尺)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全市新签约引进农业项目127个,投资总额达到178.8亿元。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全市续建和新开工农业项目307个,实际完成投资78.2亿元。

      积极推动成都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成功举办第三届四川农业博览会暨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和第六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

      C

      全产业链体系持续健全 农业资源保护体系持续构建

      强化“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扎实推进“10+7+3”示范基地(园区、带)建设,有力带动了粮经产业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29.6万吨、蔬菜(食用菌)总产量560万吨、肉类总产量69.2万吨、水果总产量12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0万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现代种业、绿色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等高端产业,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含交易额)达到2200亿元,现代种业产值达到65亿元,绿色生态农业面积超过20万亩。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出台打造赏花基地推动赏花旅游发展赏花经济的意见,加快建设田园化、景观化农业基地,全年举办各类乡村节会活动117次,接待游客9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5.3亿元。

      强化耕地质量提升,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在蒲江试点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8.9万亩。扎实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800口,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6%。

      D

      品牌化信息化建设持续加快 持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创建,积极打造农业“天府品牌”,成都市出台加强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的意见,全市新增“三品一标”产品37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我市与农业部信息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借势“互联网+”,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出台加快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成都特产地方馆在淘宝和京东平台上线运营。

      全力抓好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生产过程控制,成都市出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强化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和禁用农业投入品,成都市农业综合执法总队正式挂牌成立。我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单位。全市完成生产基地农药残留快速检测10.06万批次,合格率100%;完成农产品例行监测1808批次,合格率99.7%;检查农资市场及企业1.2万批次,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44起。

      E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持续推进 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成都市制定出台新村建设指导意见和规划技术导则,积极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市建设幸福美丽新村652个、创建幸福美丽新村示范村155个。我市的做法得到了中农办、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认真落实农民增收区(市)县委书记、县长负责制,积极拓展农民就业创业、产权流转、入股分红等多元化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出台了坚持高标准推进城乡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确定全市新一轮的帮扶目标和任务,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20元,同比增长16.03%。

      专家声音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成都打造了样本

      “2015年,成都农业可谓精彩纷呈。”四川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高焰说,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成都作为副省级城市中唯一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天府之国初步打造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样本。

      高焰说,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农村离城市越来越近,城郊农村土地越来越少,劳动力也越来越老,如此环境下大城市如何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成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成都加强基地建设,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在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已经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都市现代农业特色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都农业也紧跟时代步伐,插上互联网翅膀后,现代农业更加精彩纷呈。”高焰说,在“互联网+”劲吹下,成都通过信息流打通各个环节形成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推动着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市民声音

      农民增收路径多 幸福感提升

      成都大邑韩场的菇农王全志告诉记者,他家一年种3亩蘑菇,轻轻松松就可赚到两万多元。“企业每年下订单,发菌种,派人来教我们怎么管理,到了收获季节还上门来收,十分方便。”此外,他家还开起了民宿、经营农家菜的饭店、在网上销售特色农产品……致富路径不可谓不多。

      在成都新津安西,年近60岁的王金秀曾在成都当地最大的有机葡萄种植基地——新津县安西镇龙藤庄园里打了三年工。在这三年里,她认真学习葡萄种植、经营和管理技术,并参加了合作社举行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如今,她利用自己的土地以及承包的土地加入了合作社,也当起了老板。“现在的收入比以前可观多了。”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王金秀笑得合不拢嘴。

      “家门口就能就业。”72岁的高少成是成都崇州青桥村桥贵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员,高少成大爷说:“我这把年纪,到城里打工看门都不会有人要,可在合作社每天还能挣60元钱。”同社的杨淑芳也掰起指头算了一笔账:她今年在合作社打工,1至3月采蘑菇、摘菜,按斤计价,每月不低于2000元。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