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泸州:村集体的腰包是如何鼓起来的?

  • 2016年10月25日 14时2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村村开公司,推行股份化改造,多点开花挣收入——

      10月23日,笔者来到泸州市合江县合江镇石堰村自来水项目施工现场,建档立卡贫困户詹克江和李再云等村民正在挖沟。“村上成立建筑劳务公司后,组织我们在家门口务工,既照顾了家里,又挣了票儿。”詹克江说。

      今年,省级贫困村石堰村将脱贫。为解决脱贫后村集体资产 “空壳化”问题,村上先后成立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建筑劳务公司,多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我们已经接了4个项目,即将谈成一个200万元的劳务项目,今年村集体增加40万的收入问题不大。”第一书记袁小清说,村集体成立公司后起到增加村集体收入、带领贫困户通过务工增收的“一石二鸟”的作用。

      为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泸州市走出一条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通过公司化运营、股份化改造、多元化发展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的路子。通过“一改三化”,全市村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市1344个村集体经济累计增收达6.4亿元,2015年村均收入达9.2万元,其中1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全市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消除。

      村村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合理合法挣钱

      从村支书到董事长,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村支书苏小平增加了一个新身份。这源于民强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身为董事长的苏小平负责带领公司利用村集体资产运营增收。和苏小平一样,有新身份的还有全市每个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今年7月起,泸州所有村(社区)均成立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集体公司”),管理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

      “为破解长期以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政经不分、无市场主体、无经营平台的突出问题,在行政村全覆盖成立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目的就是要使每个村发展集体经济有合法的市场主体和有效的经营平台。”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道出初衷。

      村(社区)集体公司股东由村民委员会和镇(街)管理村级集体经济的事业单位组成,由村民委员会绝对控股。集体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分别由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监委会主任兼任,报酬实行“考核制”。

      为确保盈利,结合各村实际,泸州推行盘活集体资产、推进土地流转经营等9种发展模式。为确保集体公司安全度过“成长期”,泸州市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培育力度,如市、区财政为每个村分别划拨2万元启动资金;新村建设、土地出让收入预算、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等资金重点向集体公司倾斜。

      “签约流转出去的800亩土地,每亩抽取50元的管理费注入村集体公司,村里每年就有4万元。”10月18日,大渡口镇平桥村村支书邓国仲说。村集体公司成立后,给了村集体一个强村富民的“身份”,让村集体挣钱“合法化”。

      为调动积极性,从2017年起,泸州要求按照当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纯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管理人员奖励资金。

      人人有股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

      依托辖区内良好的山水自然资源,龙马潭区双加镇大冲头村招引四川康美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6亿元,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中国(泸州)柑橘文化博览园,着力打造产业种植示范区、产业配套功能区、环湖景观带、综合休闲组团、节庆功能组团、乐活体验组团、运动休闲组团、养生度假组团等“两区一带五组团”,成为带动大冲头整村脱贫致富的龙头。在项目实施中,村集体公司将1800余亩土地流转入股到康美达公司,每年保底分红81万元,34户贫困户年享受分红9.6万元。

      2015年,纳溪区将村工作经费和项目建设结余部分投入区国资公司,依据国资公司当年盈利情况设定最低投资年利率12%,由此纳溪所有村(社区)在国资公司本金至少有3万元,每年最低可增收6000元。古蔺县整合财政划拨的产业扶持周转金投入村集体公司,帮助117个贫困村平均增加15万元的流动资金。

      为了让贫困户脱贫后都有稳定的收入,龙马潭区长安镇长春村对投入到引进企业的资产进行量化,让贫困户当股东、员工,共享村集体公司收益。村上投了25万元到温氏猪场,这25万元量化为股本分给42户贫困户,预计猪场建成后,每年每个人可以分红6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贫困户在猪场打工的收入。有了这些稳定的收入后,他们才真正彻底脱得了贫。”第一书记龙伟泽说。

      古蔺县龙山镇顺河村顺家山核桃种植基地,120户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政府政策性补贴资金量化为股金,按比例分摊到120户成员,采取“核桃+树莓、蓝莓乔灌”、林蔬、林药等五类复合经营模式。“政府补助都变成了我们的股金,包包不鼓才怪。”村民扶南明说。预计到2017年核桃挂果,专合社每年至少有1000万元的收入,每户成员每年分红在1万元以上。

      泸州采取以人计算、以户持股的方式,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确权到户的承包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房屋所有权,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持证入股到村集体公司,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按股分红。目前,全市6.3万户贫困户成为股东,人均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1600元。

      多元化增收,村集体“钱途”无量

      “完全没有想过那片沙淤冲积地还可以变成钱。”10月20日,合江县大桥镇长江村村支书任修惠说。

      长江村有一片沙淤冲积地。长江退水后,村民零星种植蔬菜,形不成气候。

      转机来自于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

      “公司成立了,挣钱才是王道。”大桥镇党委书记黄泽林支招:将沙淤冲积地变成股份,将死资源变成活资产,引业主走集中经济之路。

      随后,长江村同本村种植大户冯永华合作成立了长江村水淤蔬菜种植专合社,以长江边天然形成的沙淤冲积地3000亩(折合量化资金45万元)入股专合社,占股11%,集中连片发展泸州上市最早、无公害的露地蔬菜基地。2015年,专合社按股分红8.6万元,入社社员户均纯收入1.5万元。

      “村集体第一次有了票儿,如何让钱生钱?”长江村两委一班人自我发问。

      经过多方论证,走多元化增收之路成为长江村“以钱生钱”道路: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进行平整后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13万元;开展劳务中介服务,村集体增收8万余元;与电商合作成立绿色蔬菜配送公司,增收约5万元;将闲置资产折股量化入股农场,每年分红6万元……

      泸州市要求各村根据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特点,坚持“一村一业”“一村多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长江村通过盘活沙淤冲积地,“以钱生钱”,村集体每年收入达40万元以上。

      泸州鼓励各村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兴办种植养殖型、加工增值型等经济实体,大力培育农业企业。全市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1家,建成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38个、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8个。纳溪区大渡口镇平村开办了两家旅游公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村集体每年收益达168万元。

      此外,泸州还鼓励各村结合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开展各类代理服务和有偿服务来增加集体收入。泸县大力实施农村电商“全域覆盖”工程,建成115个村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站,带动每个村集体年均增收2.3万元。

      赚钱花在刀刃上,“有钱办事”造福群众

      “第一次拿到分红确实有些激动。村集体终于有了收入,看望贫困户‘随手礼’就有着落了。”任修惠说。“村上没有收入,简单维修村道无钱。现在就不一样了,村集体实力增强后,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底气真正就足了。”合江镇党委委员唐焰说。

      任修惠告诉笔者,村上有实力后,准备新建幼儿园和高标准卫生室,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村上的幼儿最远要到6公里以外的地方上幼儿园,一到冬天,看到都心痛。”任修惠说。“以前开会,连茶叶都买不起,原因是村集体没钱。现在好了,村集体有钱了,可以出一部分资金,帮助村民小组修路了。”同样的感受来自于泸县玉蟾街道龙桥文化生态园第一书记袁毅春。

      对于今年集体经济收益如何使用,袁毅春自豪地说:“我们将部分集体收入投入到涉及全体群众福祉的水、路、交通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上,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群众生活水平。近期打算是,修通六组到鲜花园1公里的‘断头路’,修通龙桥到石岗1公里道路。”(孔芒/文)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泸州:村集体的腰包是如何鼓起来的?

  • 2016年10月25日 14时2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村村开公司,推行股份化改造,多点开花挣收入——

      10月23日,笔者来到泸州市合江县合江镇石堰村自来水项目施工现场,建档立卡贫困户詹克江和李再云等村民正在挖沟。“村上成立建筑劳务公司后,组织我们在家门口务工,既照顾了家里,又挣了票儿。”詹克江说。

      今年,省级贫困村石堰村将脱贫。为解决脱贫后村集体资产 “空壳化”问题,村上先后成立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建筑劳务公司,多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我们已经接了4个项目,即将谈成一个200万元的劳务项目,今年村集体增加40万的收入问题不大。”第一书记袁小清说,村集体成立公司后起到增加村集体收入、带领贫困户通过务工增收的“一石二鸟”的作用。

      为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泸州市走出一条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通过公司化运营、股份化改造、多元化发展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的路子。通过“一改三化”,全市村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市1344个村集体经济累计增收达6.4亿元,2015年村均收入达9.2万元,其中1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全市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消除。

      村村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合理合法挣钱

      从村支书到董事长,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村支书苏小平增加了一个新身份。这源于民强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身为董事长的苏小平负责带领公司利用村集体资产运营增收。和苏小平一样,有新身份的还有全市每个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今年7月起,泸州所有村(社区)均成立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集体公司”),管理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

      “为破解长期以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政经不分、无市场主体、无经营平台的突出问题,在行政村全覆盖成立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目的就是要使每个村发展集体经济有合法的市场主体和有效的经营平台。”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道出初衷。

      村(社区)集体公司股东由村民委员会和镇(街)管理村级集体经济的事业单位组成,由村民委员会绝对控股。集体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分别由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监委会主任兼任,报酬实行“考核制”。

      为确保盈利,结合各村实际,泸州推行盘活集体资产、推进土地流转经营等9种发展模式。为确保集体公司安全度过“成长期”,泸州市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培育力度,如市、区财政为每个村分别划拨2万元启动资金;新村建设、土地出让收入预算、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等资金重点向集体公司倾斜。

      “签约流转出去的800亩土地,每亩抽取50元的管理费注入村集体公司,村里每年就有4万元。”10月18日,大渡口镇平桥村村支书邓国仲说。村集体公司成立后,给了村集体一个强村富民的“身份”,让村集体挣钱“合法化”。

      为调动积极性,从2017年起,泸州要求按照当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纯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管理人员奖励资金。

      人人有股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

      依托辖区内良好的山水自然资源,龙马潭区双加镇大冲头村招引四川康美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6亿元,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中国(泸州)柑橘文化博览园,着力打造产业种植示范区、产业配套功能区、环湖景观带、综合休闲组团、节庆功能组团、乐活体验组团、运动休闲组团、养生度假组团等“两区一带五组团”,成为带动大冲头整村脱贫致富的龙头。在项目实施中,村集体公司将1800余亩土地流转入股到康美达公司,每年保底分红81万元,34户贫困户年享受分红9.6万元。

      2015年,纳溪区将村工作经费和项目建设结余部分投入区国资公司,依据国资公司当年盈利情况设定最低投资年利率12%,由此纳溪所有村(社区)在国资公司本金至少有3万元,每年最低可增收6000元。古蔺县整合财政划拨的产业扶持周转金投入村集体公司,帮助117个贫困村平均增加15万元的流动资金。

      为了让贫困户脱贫后都有稳定的收入,龙马潭区长安镇长春村对投入到引进企业的资产进行量化,让贫困户当股东、员工,共享村集体公司收益。村上投了25万元到温氏猪场,这25万元量化为股本分给42户贫困户,预计猪场建成后,每年每个人可以分红6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贫困户在猪场打工的收入。有了这些稳定的收入后,他们才真正彻底脱得了贫。”第一书记龙伟泽说。

      古蔺县龙山镇顺河村顺家山核桃种植基地,120户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政府政策性补贴资金量化为股金,按比例分摊到120户成员,采取“核桃+树莓、蓝莓乔灌”、林蔬、林药等五类复合经营模式。“政府补助都变成了我们的股金,包包不鼓才怪。”村民扶南明说。预计到2017年核桃挂果,专合社每年至少有1000万元的收入,每户成员每年分红在1万元以上。

      泸州采取以人计算、以户持股的方式,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确权到户的承包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房屋所有权,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持证入股到村集体公司,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按股分红。目前,全市6.3万户贫困户成为股东,人均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1600元。

      多元化增收,村集体“钱途”无量

      “完全没有想过那片沙淤冲积地还可以变成钱。”10月20日,合江县大桥镇长江村村支书任修惠说。

      长江村有一片沙淤冲积地。长江退水后,村民零星种植蔬菜,形不成气候。

      转机来自于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

      “公司成立了,挣钱才是王道。”大桥镇党委书记黄泽林支招:将沙淤冲积地变成股份,将死资源变成活资产,引业主走集中经济之路。

      随后,长江村同本村种植大户冯永华合作成立了长江村水淤蔬菜种植专合社,以长江边天然形成的沙淤冲积地3000亩(折合量化资金45万元)入股专合社,占股11%,集中连片发展泸州上市最早、无公害的露地蔬菜基地。2015年,专合社按股分红8.6万元,入社社员户均纯收入1.5万元。

      “村集体第一次有了票儿,如何让钱生钱?”长江村两委一班人自我发问。

      经过多方论证,走多元化增收之路成为长江村“以钱生钱”道路: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进行平整后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13万元;开展劳务中介服务,村集体增收8万余元;与电商合作成立绿色蔬菜配送公司,增收约5万元;将闲置资产折股量化入股农场,每年分红6万元……

      泸州市要求各村根据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特点,坚持“一村一业”“一村多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长江村通过盘活沙淤冲积地,“以钱生钱”,村集体每年收入达40万元以上。

      泸州鼓励各村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兴办种植养殖型、加工增值型等经济实体,大力培育农业企业。全市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1家,建成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38个、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8个。纳溪区大渡口镇平村开办了两家旅游公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村集体每年收益达168万元。

      此外,泸州还鼓励各村结合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开展各类代理服务和有偿服务来增加集体收入。泸县大力实施农村电商“全域覆盖”工程,建成115个村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站,带动每个村集体年均增收2.3万元。

      赚钱花在刀刃上,“有钱办事”造福群众

      “第一次拿到分红确实有些激动。村集体终于有了收入,看望贫困户‘随手礼’就有着落了。”任修惠说。“村上没有收入,简单维修村道无钱。现在就不一样了,村集体实力增强后,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底气真正就足了。”合江镇党委委员唐焰说。

      任修惠告诉笔者,村上有实力后,准备新建幼儿园和高标准卫生室,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村上的幼儿最远要到6公里以外的地方上幼儿园,一到冬天,看到都心痛。”任修惠说。“以前开会,连茶叶都买不起,原因是村集体没钱。现在好了,村集体有钱了,可以出一部分资金,帮助村民小组修路了。”同样的感受来自于泸县玉蟾街道龙桥文化生态园第一书记袁毅春。

      对于今年集体经济收益如何使用,袁毅春自豪地说:“我们将部分集体收入投入到涉及全体群众福祉的水、路、交通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上,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群众生活水平。近期打算是,修通六组到鲜花园1公里的‘断头路’,修通龙桥到石岗1公里道路。”(孔芒/文)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