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乐山市:绿色发展引领现代农业新跨越

  • 2016年11月07日 15时08分
  • 来源: 乐山市府
  • 【字体:
  •   全市粮食生产逐年稳步增长,至2015年总产量达到109.2万吨,耕地面积稳定在224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7.37万亩。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1649元,年均递增13.7%。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2011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在“绿色发展”的引领下,以“转型升级、美丽发展”为理念,坚持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有力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新跨越。

      筑牢农业发展基石

      装车、运输、过磅、入仓、制票……经过持续一周的忙碌,10月30日,夹江县绿玉农场负责人郭玉组织工人向中储粮收购点交售完了今年收成的稻谷。“农场今年收获稻谷54万公斤,颗粒归仓,此刻心情无比愉快。”郭玉是三洞镇共欣村的一名普通农民,2011年他开始在三洞镇规模流转土地40亩种植粮食,经过5年的发展,农场不断扩展壮大。目前其农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00多亩,主要从事优质水稻种植,今年的水稻实现年产值149万多元,纯利润可达近20万元。该农场的粮食生产从种到收到烘干储存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不仅解决了农村土地闲置撂荒问题,而且有效增强了集约化经营效益。

      夹江县绿玉农场是我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一个代表,2011年以来,我市粮油生产形势持续向好,规模化经营持续扩大。2011年至2015年,全市粮食面积由340.22万亩增加至347.37万亩,单产由309公斤增加至314公斤,总产由105.11万吨增加至109.21万吨。油菜面积由56.82万亩增加至61.55万亩,单产由107公斤增加至113公斤,总产由6.07万吨增加至6.96万吨。

      与此同时,我市粮油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种粮大户85户,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为8423.3亩,2015年全市种粮大户增加至104户,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增加至23773.7亩。加之新技术引进和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我市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全面完成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大户奖补、种植业政策性保险等惠农强农政策的落实,有力助推了农民群众生产节本增效,稳粮即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底盘”,粮食产量的提高直接拉升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曲线。

      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2011年以来,一个个农业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嘉州大地不断发展壮大。

      今年10月中旬,峨眉山市世海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出产的黑鸡被认证为有机产品。合作社理事长黄世海于2011年8月成立了峨眉山市世海黑鸡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他通过多年的科学养殖,实现了他为之奋斗多年的黑鸡梦,将其发展为中国优秀肉鸡品种,入选“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世海黑鸡”身价倍增,远销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成都等地。目前合作社每年孵化出雏鸡15万只,出栏商品肉鸡8万只,实现收入960万元,纯利润80万元,解决贫困户就业人员700个。除了自身发展,合作社还带动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和峨眉山市18个乡镇的贫困户728家发展养殖。“我们对贫困户养殖统一送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让消费者放心,让贫困户得到最大的实惠。”黄世海表示,“目前我们正准备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展深加工,打造乐山地区有机食品基地。”

      强基地、重加工、创品牌、促增收……近年来,犍为县抢抓省政府“千亿川茶产业发展战略”和乐山市打造“五—犍—沐”50公里50万亩茶叶产业带机遇,以茉莉花、茶叶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群众增收致富的增长点,目前该县种植茉莉花8万亩、茶叶22万亩。茉莉花和茶叶产业已成为犍为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犍为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茉莉之乡”“中国茶乡”和“中国茉莉茶之都”,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现代农业重点县和川中茉莉花集中发展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犍为茉莉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茶叶、畜产品、蔬菜、中药材四大优势特色产业,深入打造“一都四基地”,特色产业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园产值分别达到122万亩、8.5万吨、100亿元,占全省的25%、30%、27%,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一。乐山市荣获“中国绿茶之都”荣誉称号,“峨眉山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畜牧业总产值达105.9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61.7%。蔬菜播种面积103万亩,总产量290万吨,是2010年末的1.89倍,产值55亿元。中药材面积29万亩,产值16.4亿元。水产养殖面积达2.1万公顷,产量达12.6万吨,渔业产值达17.6亿元,水产品产量以年均10%以上幅度增长。

      农村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5年硕果的背后,是毅然深化农村改革的勇气和执行力。

      5年间,我市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登记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推进。加快推进土地流转,2015年底全市流转总面积56.05万亩、流转率24.97%。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井研县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夹江县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等一批试点工作,取得相应成效。

      一系列的改革,激发了农村“沉睡资产”的活力,拿到土地“身份证”的农民由此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红利”。农民通过流转土地,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金的收益、在家门口的土地上务工挣钱,还可以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为现实,也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持续迸发。

      放眼全市,5年来,众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从阡陌间崛起。我市近年来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基地建设质量,规范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几年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市改造中低产田土49.41万亩,兴建农田排灌渠系1506.7千米,新增有效灌面37.53万亩。2015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31.62万千瓦,较2010年末增长32.4%;农业机械总值达23.8亿元;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68%,较2010年末提高21.68个百分点。全市完成机耕便民道建设8605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路面5011公里。

      与此同时,我市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按照“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思路,以省市县三级新农村示范县建设为载体,以新村(聚居点)为重点,以产业为支撑,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投资71.7亿元;成片发展种植业77.8万亩,规模养殖户(小区)3.4万户;建成新村(聚居点)845个,基本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17个、新农村综合体12个;完成“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659个;累计建成户用沼气25.9万口,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85%,较2011前提高15%。

      回眸5年,特色农业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以绿色发展引领现代农业新跨越的步履将更加坚定。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乐山市:绿色发展引领现代农业新跨越

  • 2016年11月07日 15时08分
  • 来源: 乐山市府
  •   全市粮食生产逐年稳步增长,至2015年总产量达到109.2万吨,耕地面积稳定在224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7.37万亩。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1649元,年均递增13.7%。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2011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在“绿色发展”的引领下,以“转型升级、美丽发展”为理念,坚持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有力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新跨越。

      筑牢农业发展基石

      装车、运输、过磅、入仓、制票……经过持续一周的忙碌,10月30日,夹江县绿玉农场负责人郭玉组织工人向中储粮收购点交售完了今年收成的稻谷。“农场今年收获稻谷54万公斤,颗粒归仓,此刻心情无比愉快。”郭玉是三洞镇共欣村的一名普通农民,2011年他开始在三洞镇规模流转土地40亩种植粮食,经过5年的发展,农场不断扩展壮大。目前其农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00多亩,主要从事优质水稻种植,今年的水稻实现年产值149万多元,纯利润可达近20万元。该农场的粮食生产从种到收到烘干储存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不仅解决了农村土地闲置撂荒问题,而且有效增强了集约化经营效益。

      夹江县绿玉农场是我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一个代表,2011年以来,我市粮油生产形势持续向好,规模化经营持续扩大。2011年至2015年,全市粮食面积由340.22万亩增加至347.37万亩,单产由309公斤增加至314公斤,总产由105.11万吨增加至109.21万吨。油菜面积由56.82万亩增加至61.55万亩,单产由107公斤增加至113公斤,总产由6.07万吨增加至6.96万吨。

      与此同时,我市粮油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种粮大户85户,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为8423.3亩,2015年全市种粮大户增加至104户,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增加至23773.7亩。加之新技术引进和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我市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全面完成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大户奖补、种植业政策性保险等惠农强农政策的落实,有力助推了农民群众生产节本增效,稳粮即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底盘”,粮食产量的提高直接拉升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曲线。

      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2011年以来,一个个农业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嘉州大地不断发展壮大。

      今年10月中旬,峨眉山市世海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出产的黑鸡被认证为有机产品。合作社理事长黄世海于2011年8月成立了峨眉山市世海黑鸡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他通过多年的科学养殖,实现了他为之奋斗多年的黑鸡梦,将其发展为中国优秀肉鸡品种,入选“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世海黑鸡”身价倍增,远销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成都等地。目前合作社每年孵化出雏鸡15万只,出栏商品肉鸡8万只,实现收入960万元,纯利润80万元,解决贫困户就业人员700个。除了自身发展,合作社还带动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和峨眉山市18个乡镇的贫困户728家发展养殖。“我们对贫困户养殖统一送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让消费者放心,让贫困户得到最大的实惠。”黄世海表示,“目前我们正准备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展深加工,打造乐山地区有机食品基地。”

      强基地、重加工、创品牌、促增收……近年来,犍为县抢抓省政府“千亿川茶产业发展战略”和乐山市打造“五—犍—沐”50公里50万亩茶叶产业带机遇,以茉莉花、茶叶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群众增收致富的增长点,目前该县种植茉莉花8万亩、茶叶22万亩。茉莉花和茶叶产业已成为犍为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犍为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茉莉之乡”“中国茶乡”和“中国茉莉茶之都”,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现代农业重点县和川中茉莉花集中发展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犍为茉莉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茶叶、畜产品、蔬菜、中药材四大优势特色产业,深入打造“一都四基地”,特色产业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园产值分别达到122万亩、8.5万吨、100亿元,占全省的25%、30%、27%,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一。乐山市荣获“中国绿茶之都”荣誉称号,“峨眉山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畜牧业总产值达105.9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61.7%。蔬菜播种面积103万亩,总产量290万吨,是2010年末的1.89倍,产值55亿元。中药材面积29万亩,产值16.4亿元。水产养殖面积达2.1万公顷,产量达12.6万吨,渔业产值达17.6亿元,水产品产量以年均10%以上幅度增长。

      农村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5年硕果的背后,是毅然深化农村改革的勇气和执行力。

      5年间,我市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登记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推进。加快推进土地流转,2015年底全市流转总面积56.05万亩、流转率24.97%。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井研县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夹江县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等一批试点工作,取得相应成效。

      一系列的改革,激发了农村“沉睡资产”的活力,拿到土地“身份证”的农民由此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红利”。农民通过流转土地,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金的收益、在家门口的土地上务工挣钱,还可以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为现实,也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持续迸发。

      放眼全市,5年来,众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从阡陌间崛起。我市近年来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基地建设质量,规范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几年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市改造中低产田土49.41万亩,兴建农田排灌渠系1506.7千米,新增有效灌面37.53万亩。2015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31.62万千瓦,较2010年末增长32.4%;农业机械总值达23.8亿元;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68%,较2010年末提高21.68个百分点。全市完成机耕便民道建设8605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路面5011公里。

      与此同时,我市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按照“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思路,以省市县三级新农村示范县建设为载体,以新村(聚居点)为重点,以产业为支撑,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投资71.7亿元;成片发展种植业77.8万亩,规模养殖户(小区)3.4万户;建成新村(聚居点)845个,基本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17个、新农村综合体12个;完成“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659个;累计建成户用沼气25.9万口,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85%,较2011前提高15%。

      回眸5年,特色农业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以绿色发展引领现代农业新跨越的步履将更加坚定。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