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十年打造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 2016年03月02日 10时38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成都制造2025规划》发布,到2025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万亿元以上

      制造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源泉,也是成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昨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成都制造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发布和解读,未来10年成都制造的发展蓝图全面呈现。《规划》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提出,到2025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14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达到4万亿元以上;围绕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目标,力争用10年时间,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实现产业倍增、质量升级,总体规模进入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据成都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门类和工业体系,现有电子信息、汽车、机械、食品4个千亿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方阵。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速孕育兴起,制造业竞争将日趋激烈,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同时,成都制造业面临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等多重发展机遇。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都编制的《规划》提出了未来10年成都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即瞄准“中国制造2025”,主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坚持走“高端高效、集约集群、创新驱动、联动融合、绿色循环”的发展道路,把握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以量质并举为主线,以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提档升级传统产业,优化发展空间,提升发展环境,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元支撑的发展新格局,为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战略目标

      第一步 2015—2017年

      重点实施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构建“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成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城市。

      到2017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8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9.2%;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5%。

      第二步 2018—2020年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重点领域取得明显进展,成为“互联网+”应用示范城市,基本实现工业化。

      到2020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6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进入副省级城市前5位,年均增速9.8%;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7万元/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5%。

      第三步 2021—2025年

      在优势行业和重点领域形成全国创新引领能力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成为领军中西部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到2025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14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达到4万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进入副省级城市前3位,年均增速9.0%;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0万元/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25%。

      分层推进产业梯次发展

      加快打造产业“航母编队”

      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规划》提出,未来十年,成都市将围绕“量质并举”,分层推进产业梯次发展,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含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优化发展食品、轻工、建材、冶金产业,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找准主攻方向,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辐射力、中西部带动力的产业“航母编队”,绘就定位精准、主业突出、梯次推进、高端集群的“成都制造”全景图。

      在突出发展产业方面,依托我市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产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成链发展、集群发展”的思路,重点针对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进行强链、补链和扩链,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具有话语权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倍增升级的中坚力量。

      在加快发展产业方面,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将按照“应用主导、重点突破”思路,通过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应用推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倍增升级的新兴力量。

      在优化发展产业方面,食品、轻工、建材、冶金产业将按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思路,加快推进“互联网+传统产业”行动计划,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加快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现食品、轻工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冶金、建材产业节能降耗、转型发展,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增强国际国内竞争力,形成我市产业倍增升级的稳固力量。

      构建“3+N”工业空间布局体系

      形成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成都市将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和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要求,统筹空间布局,明确重点区域,坚持走“大园区承载大产业,小园区发展特色产业”之路,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打造“大创造”“大智造”和“大车城”工业板块,建设一批县域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工业点,构建“3+N”工业空间布局体系,形成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在构建3大工业板块方面,成都市将按照“板块式”思维,规划建设工业空间规模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充足后备空间支撑、承载重大产业功能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大创造”板块、“大智造”板块和“大车城”板块,并同步推进周边城镇建设,形成产城相融的现代产业新城。其中,“大创造”板块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以发展研发、创新产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端产业为主,突出科技研发、产业孵化及成果转化的大园区;加快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南部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区、成都国际产业合作园;“大智造”板块以成都工业战略后备区建设为重点,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突出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绿色制造的大园区;“大车城”板块以汽车城为龙头,以发展汽车、高端装备产业为主,突出高端引领、品牌带动和产业融合的大园区。

      在构建N个县域工业园区方面,《规划》提出,成都市将按照“独立成市”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区(市)县,规划建设一批独立成片、产业清晰、产城相融、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作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并提升现有工业点的发展水平,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其中,二三圈层工业园区将立足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依托,以小城市和特色镇工业点为补充,加大力度优化存量,着力挖潜提高效益,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推动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发展。五城区工业园区将按照“优二强三”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区金融、人才、物流、商贸的优势,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和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和都市工业,实现向高端型、智慧型、生态型综合园区转型升级,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

      紧抓产业变革和信息化发展新趋势

      推动制造业规模和质量双突破

      围绕制造业做大做强的目标,成都市将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凝聚全行业共识,汇聚各部门力量,推动制造业规模和质量的双突破,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方面,《规划》提出,将紧抓新一轮产业变革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大力推广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绿色制造,推进产业发展从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在强化创新发展能力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编制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同时,在提升工业投资水平方面,《规划》提出,成都市将围绕“做大成都底盘”的重大任务,瞄准重点产业中高端环节,加强投资促进,提高投资效益,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持在增量中调结构,进一步发挥投资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做大工业总量能级,到202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万亿元。在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方面,坚持“外引内培”,突出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引导企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升级,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方面,按照“四态合一”理念和产城一体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统筹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园区与城镇同步发展,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此外,在健全组织实施机制方面,《规划》还提出成立市、区(市)县两级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统筹推进成都制造业发展。编制成都工业“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制订专项推进方案,落实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目标督查机制,分解目标和任务,加强督查和考核;完善指标统计体系,科学划分产业统计范围,定期统计和发布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加强运行监督,建立常态化机制,定期监测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加强运行趋势预研预判,及时提出对策和措施。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十年打造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 2016年03月02日 10时38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成都制造2025规划》发布,到2025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万亿元以上

      制造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源泉,也是成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昨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成都制造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发布和解读,未来10年成都制造的发展蓝图全面呈现。《规划》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提出,到2025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14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达到4万亿元以上;围绕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目标,力争用10年时间,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实现产业倍增、质量升级,总体规模进入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据成都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门类和工业体系,现有电子信息、汽车、机械、食品4个千亿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方阵。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速孕育兴起,制造业竞争将日趋激烈,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同时,成都制造业面临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等多重发展机遇。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都编制的《规划》提出了未来10年成都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即瞄准“中国制造2025”,主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坚持走“高端高效、集约集群、创新驱动、联动融合、绿色循环”的发展道路,把握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以量质并举为主线,以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提档升级传统产业,优化发展空间,提升发展环境,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元支撑的发展新格局,为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战略目标

      第一步 2015—2017年

      重点实施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构建“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成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城市。

      到2017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8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9.2%;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5%。

      第二步 2018—2020年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重点领域取得明显进展,成为“互联网+”应用示范城市,基本实现工业化。

      到2020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6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进入副省级城市前5位,年均增速9.8%;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7万元/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5%。

      第三步 2021—2025年

      在优势行业和重点领域形成全国创新引领能力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成为领军中西部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到2025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14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达到4万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进入副省级城市前3位,年均增速9.0%;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0万元/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25%。

      分层推进产业梯次发展

      加快打造产业“航母编队”

      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规划》提出,未来十年,成都市将围绕“量质并举”,分层推进产业梯次发展,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含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优化发展食品、轻工、建材、冶金产业,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找准主攻方向,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辐射力、中西部带动力的产业“航母编队”,绘就定位精准、主业突出、梯次推进、高端集群的“成都制造”全景图。

      在突出发展产业方面,依托我市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产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成链发展、集群发展”的思路,重点针对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进行强链、补链和扩链,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具有话语权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倍增升级的中坚力量。

      在加快发展产业方面,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将按照“应用主导、重点突破”思路,通过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应用推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倍增升级的新兴力量。

      在优化发展产业方面,食品、轻工、建材、冶金产业将按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思路,加快推进“互联网+传统产业”行动计划,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加快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现食品、轻工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冶金、建材产业节能降耗、转型发展,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增强国际国内竞争力,形成我市产业倍增升级的稳固力量。

      构建“3+N”工业空间布局体系

      形成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成都市将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和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要求,统筹空间布局,明确重点区域,坚持走“大园区承载大产业,小园区发展特色产业”之路,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打造“大创造”“大智造”和“大车城”工业板块,建设一批县域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工业点,构建“3+N”工业空间布局体系,形成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在构建3大工业板块方面,成都市将按照“板块式”思维,规划建设工业空间规模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充足后备空间支撑、承载重大产业功能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大创造”板块、“大智造”板块和“大车城”板块,并同步推进周边城镇建设,形成产城相融的现代产业新城。其中,“大创造”板块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以发展研发、创新产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端产业为主,突出科技研发、产业孵化及成果转化的大园区;加快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南部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区、成都国际产业合作园;“大智造”板块以成都工业战略后备区建设为重点,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突出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绿色制造的大园区;“大车城”板块以汽车城为龙头,以发展汽车、高端装备产业为主,突出高端引领、品牌带动和产业融合的大园区。

      在构建N个县域工业园区方面,《规划》提出,成都市将按照“独立成市”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区(市)县,规划建设一批独立成片、产业清晰、产城相融、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作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并提升现有工业点的发展水平,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其中,二三圈层工业园区将立足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依托,以小城市和特色镇工业点为补充,加大力度优化存量,着力挖潜提高效益,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推动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发展。五城区工业园区将按照“优二强三”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区金融、人才、物流、商贸的优势,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和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和都市工业,实现向高端型、智慧型、生态型综合园区转型升级,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

      紧抓产业变革和信息化发展新趋势

      推动制造业规模和质量双突破

      围绕制造业做大做强的目标,成都市将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凝聚全行业共识,汇聚各部门力量,推动制造业规模和质量的双突破,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方面,《规划》提出,将紧抓新一轮产业变革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大力推广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绿色制造,推进产业发展从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在强化创新发展能力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编制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同时,在提升工业投资水平方面,《规划》提出,成都市将围绕“做大成都底盘”的重大任务,瞄准重点产业中高端环节,加强投资促进,提高投资效益,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持在增量中调结构,进一步发挥投资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做大工业总量能级,到202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万亿元。在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方面,坚持“外引内培”,突出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引导企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升级,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方面,按照“四态合一”理念和产城一体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统筹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园区与城镇同步发展,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此外,在健全组织实施机制方面,《规划》还提出成立市、区(市)县两级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统筹推进成都制造业发展。编制成都工业“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制订专项推进方案,落实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目标督查机制,分解目标和任务,加强督查和考核;完善指标统计体系,科学划分产业统计范围,定期统计和发布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加强运行监督,建立常态化机制,定期监测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加强运行趋势预研预判,及时提出对策和措施。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