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变”出新动能—— 攀枝花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017年07月03日 11时26分
  • 来源: 攀枝花市府
  • 【字体:
  •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新产业新业态。

      攀枝花通过“康养+农业”发展模式,全力构建“特色农业支撑康养产业、特色新村成为康养基地”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助推现代特色农业高水平发展。

      “产区变景区”

      一年四季赏花品果

      入夏,荷花成为市民微信朋友圈里的热门图片。这其中,又以仁和区布德镇千亩莲藕产业观光示范园的居多。

      周末的“赏花大军”,不仅聚了人气,更带来了财气。布德镇沿线餐馆生意红火,黄焖鸡、豆花鱼等特色美食让游客看花之余,饱了口福。

      正是看中了这一商机,在布德镇流转土地从事种植业的老板万文豪,投资数百万元,与攀枝花一群“80后”创业者,在当地打造了一个大型休闲度假中心。

      在我市农村,“花经济”一年四季都在“发酵”。春季的桃花,让仁和区务本乡乌拉村的肖大姐挣到了两份钱。一份是卖果的钱,2万斤油桃卖了4万元,除去成本,纯利润差不多有3万元。另一份是“卖花”的钱,今年春节黄金周,乌拉村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吸引了上万市内外游客前去观花赏景。这期间,肖大姐家的农家乐人气爆棚,仅接待游客吃饭就挣了五六万元,超出今年油桃收入近一倍。

      “攀枝花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果蔬飘香。”市农牧局经作站站长黄朝举介绍,我市主要水果品种有10多种,一年四季交替上市,其中,芒果全国最晚,枇杷全国最早。

      近年来,我市持续打造提升水果、蔬菜、茶叶等特色产业基地,开发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百花百草百果观光园等一批农康养生项目,配套开发民宿旅游、养生居住等特色服务,打造老慢农庄、桑蚕茧体验观光等“慢生活”景区景点。目前,全市已建成休闲农业景区17个、产业基地景区16个,初步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暖阳”的“康养+农业”产业格局。

      “田园变公园”

      美丽风光这边独好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柔柔的风,青青的稻。7月2日,站在青松林农业公园观景台鸟瞰,良田连片,机耕道阡陌交错,安宁河蜿蜒。这里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的最美观景拍摄点之一,秀丽的田园风光,迷醉了一波又一波游人。

      走进这个位于米易县垭口镇安全村的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看到的是渠相通、路成网的现代化设施,听到的是一个个致富故事。在万亩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内,农民们通过“菜—稻”轮作,平均亩产值近3万元,最高达6万元,超过了省上要求的“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说起近年来生活的变化,村民田世敏有道不完的话语:“过去,田地‘东一垄、西一垄’,现在,集中连片,水、路直达田间地头,好方便哦。”

      2010年,安全村启动新村建设等民生工程,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变样。昔日,“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河滩地,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土壤肥、单产高”的高标准农田。过去家家土坯墙,户户黑瓦房,风吹黄灰冒,雨落泥满沼的景象,已被小楼、荷塘、柳林取代。“现在,每天来村里观光的游客,少则100多人,多则数百人。”安全村党支部书记曾茂宏说。

      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鱼米阳光度假基地、青松林农业公园等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创建开发了新山梯田体验游、海塔赏花品果体验游等5条康养农业观光精品线路,培育发展了团宝山、碧水居、梅花园等康养休闲度假中心,“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农耕展示”“旅游休闲+农村民俗体验”等农康融合模式已经落地生根。

      “产品变礼品”

      千年美食四海飘香

      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谜塘村村民安发富连日来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家里的地,他还要“伺候”他的20头猪。“过去钱都吃进肚子里了,现在想起来太‘莽’(傻)了。”安发富说。

      安发富所在的谜塘村地处偏僻,村民们到市区需要五六个小时,雨季塌方断道,大家想要走出大山就更为困难。长期以来,村民们种植玉米,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

      2015年,谜塘村通了水泥路,村民们欢呼雀跃:2个多小时,农产品就能运到市区了。当年春节,安发富像往年一样,把家里养的3头猪全部杀了宴请亲朋好友。

      2016年春节,安发富家养的猪增加到了6头,但他却很“小气”,只杀了1头肥猪宴请亲朋好友和自家过年,剩余的5头猪,全部做成腊肉和油底肉。

      “小气”的背后是“大气”的发展,“大气”的发展,让安发富“鼓起了腰包”。安发富掰起指头给记者算起了账:过去,猪全部杀来吃了,一分钱都没有;现在,一头猪250斤,每斤按12元计算,卖鲜肉有3000元;如果再做成腊肉和油底肉,有150多斤,一斤40元左右,能卖到6000元左右。

      攀枝花油底肉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南征经过盐边县时,向当地群众学习了油底肉制作技艺。

      攀枝花油底肉既有历史传说,更有现实口碑。近年来,攀枝花康养、旅游产业火热发展,游客数量节节攀升,而色泽晶莹、香糯化渣、食用方便、耐久储存的油底肉更成为全国各地游客们热捧的“伴手礼”,需求持续增长。

      正是依靠丰富的物产基础,我市大力开发康养功能产品,推动“产品变礼品”,增加农业附加值。目前,已创新开发出桑葚干、红糖、咖啡等具有保健功效的40余种特色农产品作为“伴手礼”。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变”出新动能—— 攀枝花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017年07月03日 11时26分
  • 来源: 攀枝花市府
  •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新产业新业态。

      攀枝花通过“康养+农业”发展模式,全力构建“特色农业支撑康养产业、特色新村成为康养基地”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助推现代特色农业高水平发展。

      “产区变景区”

      一年四季赏花品果

      入夏,荷花成为市民微信朋友圈里的热门图片。这其中,又以仁和区布德镇千亩莲藕产业观光示范园的居多。

      周末的“赏花大军”,不仅聚了人气,更带来了财气。布德镇沿线餐馆生意红火,黄焖鸡、豆花鱼等特色美食让游客看花之余,饱了口福。

      正是看中了这一商机,在布德镇流转土地从事种植业的老板万文豪,投资数百万元,与攀枝花一群“80后”创业者,在当地打造了一个大型休闲度假中心。

      在我市农村,“花经济”一年四季都在“发酵”。春季的桃花,让仁和区务本乡乌拉村的肖大姐挣到了两份钱。一份是卖果的钱,2万斤油桃卖了4万元,除去成本,纯利润差不多有3万元。另一份是“卖花”的钱,今年春节黄金周,乌拉村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吸引了上万市内外游客前去观花赏景。这期间,肖大姐家的农家乐人气爆棚,仅接待游客吃饭就挣了五六万元,超出今年油桃收入近一倍。

      “攀枝花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果蔬飘香。”市农牧局经作站站长黄朝举介绍,我市主要水果品种有10多种,一年四季交替上市,其中,芒果全国最晚,枇杷全国最早。

      近年来,我市持续打造提升水果、蔬菜、茶叶等特色产业基地,开发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百花百草百果观光园等一批农康养生项目,配套开发民宿旅游、养生居住等特色服务,打造老慢农庄、桑蚕茧体验观光等“慢生活”景区景点。目前,全市已建成休闲农业景区17个、产业基地景区16个,初步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暖阳”的“康养+农业”产业格局。

      “田园变公园”

      美丽风光这边独好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柔柔的风,青青的稻。7月2日,站在青松林农业公园观景台鸟瞰,良田连片,机耕道阡陌交错,安宁河蜿蜒。这里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的最美观景拍摄点之一,秀丽的田园风光,迷醉了一波又一波游人。

      走进这个位于米易县垭口镇安全村的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看到的是渠相通、路成网的现代化设施,听到的是一个个致富故事。在万亩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内,农民们通过“菜—稻”轮作,平均亩产值近3万元,最高达6万元,超过了省上要求的“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说起近年来生活的变化,村民田世敏有道不完的话语:“过去,田地‘东一垄、西一垄’,现在,集中连片,水、路直达田间地头,好方便哦。”

      2010年,安全村启动新村建设等民生工程,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变样。昔日,“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河滩地,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土壤肥、单产高”的高标准农田。过去家家土坯墙,户户黑瓦房,风吹黄灰冒,雨落泥满沼的景象,已被小楼、荷塘、柳林取代。“现在,每天来村里观光的游客,少则100多人,多则数百人。”安全村党支部书记曾茂宏说。

      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鱼米阳光度假基地、青松林农业公园等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创建开发了新山梯田体验游、海塔赏花品果体验游等5条康养农业观光精品线路,培育发展了团宝山、碧水居、梅花园等康养休闲度假中心,“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农耕展示”“旅游休闲+农村民俗体验”等农康融合模式已经落地生根。

      “产品变礼品”

      千年美食四海飘香

      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谜塘村村民安发富连日来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家里的地,他还要“伺候”他的20头猪。“过去钱都吃进肚子里了,现在想起来太‘莽’(傻)了。”安发富说。

      安发富所在的谜塘村地处偏僻,村民们到市区需要五六个小时,雨季塌方断道,大家想要走出大山就更为困难。长期以来,村民们种植玉米,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

      2015年,谜塘村通了水泥路,村民们欢呼雀跃:2个多小时,农产品就能运到市区了。当年春节,安发富像往年一样,把家里养的3头猪全部杀了宴请亲朋好友。

      2016年春节,安发富家养的猪增加到了6头,但他却很“小气”,只杀了1头肥猪宴请亲朋好友和自家过年,剩余的5头猪,全部做成腊肉和油底肉。

      “小气”的背后是“大气”的发展,“大气”的发展,让安发富“鼓起了腰包”。安发富掰起指头给记者算起了账:过去,猪全部杀来吃了,一分钱都没有;现在,一头猪250斤,每斤按12元计算,卖鲜肉有3000元;如果再做成腊肉和油底肉,有150多斤,一斤40元左右,能卖到6000元左右。

      攀枝花油底肉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南征经过盐边县时,向当地群众学习了油底肉制作技艺。

      攀枝花油底肉既有历史传说,更有现实口碑。近年来,攀枝花康养、旅游产业火热发展,游客数量节节攀升,而色泽晶莹、香糯化渣、食用方便、耐久储存的油底肉更成为全国各地游客们热捧的“伴手礼”,需求持续增长。

      正是依靠丰富的物产基础,我市大力开发康养功能产品,推动“产品变礼品”,增加农业附加值。目前,已创新开发出桑葚干、红糖、咖啡等具有保健功效的40余种特色农产品作为“伴手礼”。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