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绵阳生态循环科学造田打响“净土”保卫战

  • 2017年08月10日 11时15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字体:
  •   耕地是农业的命脉。然而,随着农业发展,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内源外源污染叠加,农业环境问题日益显现,我市部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有鉴于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净土”保卫战在我市打响。

      手执“星火”,肩负重担。以“两控两减四基本”为重点,坚决向农业面源污染宣战,绵阳砥砺前行。我市把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按照“重点突破、综合治理、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控害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建章立制,加强设计治理攻坚走向“系统化”

      8月8日,经过一场秋雨的洗礼,盐亭县折弓乡显得格外清新干净。返乡探亲的市民王莉莉颇有感触,往年回家最头疼的卫生问题如今已得到解决,老式旱厕、猪圈拆除了,建了沼气池,配套改建了水冲式厕所和暖棚畜圈,“透亮整洁、干净卫生,感觉好多了!”

      “土地平整,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的旖旎风情,在绵阳农村如今随处可见。变化,得益于有效的顶层设计。

      我市是农业大市。据统计,全市每年主要畜禽养殖产生粪污总量1200余万吨、农作物秸秆产生量368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9440吨,若不加强治理,这些农业面源污染将持续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严重影响耕地质量。为此,市委、市政府明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刻不容缓,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我市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市领导多次带队深入一线,开展农业环保督察,层层压实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责任。

      坚持规划引领,先后出台《绵阳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等10余个专项规划和《绵阳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指导意见》等20余个政策文件,明确了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完善定期调度、问题研究、信息通报、督导检查等工作机制,组织农业、发改、财政、环保、住建等部门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进的工作格局。

      至此,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网络”建设全面铺开,演奏出一曲全市上下共护一方“净土”的绿色赞歌。

      立足实际,两控两减四基本工作思路走向“创新化”

      曾经,位于游仙区小枧镇紫阳村五组的某生猪养殖基地,其生猪粪便被排进一旁的小河沟,造成水质污染、臭气熏天。在该地被划定为城市近郊畜禽禁养区后,该养殖基地正式关停,小河沟逐渐恢复了往昔的生态。这仅是我市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在农业生产中,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由化肥农药农膜不当使用、畜禽粪污和农村生活污水等废弃物构成。

      攻坚战如何打?我市立足实际,在国家“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基础上,实施“两控两减四基本”:严格控制农业用水,严格控制农资废弃包装物污染田园;着力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着力实现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畜禽基本无害化处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全市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农资废弃包装物污染控制率65%;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农药使用量首次负增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0%,秸秆综合利用率95%,废旧农膜综合利用率78%,病死畜禽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两控两减四基本”目标初步实现。

      科学造田,保水保肥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化”

      行走在安州区宝林镇桂林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宽阔笔直的机耕道两边,一片片平整的农田望不到边;田间道路、硬化沟渠纵横交织、星罗密布……如此景致,却并非早已有之。

      “土地多坡坎,种田浪费多”是我市部分农村土地环境的真实写照。如何有效提高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高土地利用价值?我市的做法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着力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及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通过分析全市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现状,着重在提高土地质量、增加产出率上下功夫。市农业局制定相关文件,从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等七个方面,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行详细指导。

      在实施土地整理中,按照“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改造标准,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等相结合。同时,加强对全市农村抛荒地、废弃地的整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2011年至今,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274.81万亩,一个个“水田网格化,林地规模化,排灌设施化,种植多样化”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绵州大地上。

      种养循环,变废为宝粪污处理走向“绿色化”

      烈日炎炎,梓潼县许州镇栏杆村蜜柚林环绕。站在高处,只见灰瓦白墙的生猪代养场分散在山岭间,错落有致。许州镇栏杆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坐落其间。记者透过合作社办公室内的监控图像看到,养殖区内,“小猪们”正在进食、饮水,从猪圈里收集起来的粪便被统一运输到专门修建的存储池,进行干稀分离后,将废弃物“变废为宝”,用于蜜柚基地灌溉,实现种养循环。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我市坚持“经济”与“生态”效益两手抓,以种养结合为突破口,全域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大发展,着力实现农村美丽化、资源循环化、生态经济化——

      按照《“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意见》,探索出种养结合、稻田共育共生等“1+N”生态驱动型模式,形成了“区域大循环、片区中循环、园场小循环、家庭微循环”4类生态循环模式。

      成立生态循环农业协会,整合5000余家涉农新型经营主体、社会服务组织,统筹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废物再生资源化。全市建成江油市新安农业公园、梓潼县许州天宝蜜柚基地等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基地面积113万亩,实现产值超过240亿元。

      着力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标准、科技、治污等8大体系,加快建设28个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制定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推进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实施品牌战略,做响涪城麦冬、平武天麻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积极争创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升“绵阳造”农产品在全国、全省的影响力。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尤长。随着“净土”保卫战的深入,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丽绵阳,正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生态循环科学造田打响“净土”保卫战

  • 2017年08月10日 11时15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耕地是农业的命脉。然而,随着农业发展,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内源外源污染叠加,农业环境问题日益显现,我市部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有鉴于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净土”保卫战在我市打响。

      手执“星火”,肩负重担。以“两控两减四基本”为重点,坚决向农业面源污染宣战,绵阳砥砺前行。我市把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按照“重点突破、综合治理、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控害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建章立制,加强设计治理攻坚走向“系统化”

      8月8日,经过一场秋雨的洗礼,盐亭县折弓乡显得格外清新干净。返乡探亲的市民王莉莉颇有感触,往年回家最头疼的卫生问题如今已得到解决,老式旱厕、猪圈拆除了,建了沼气池,配套改建了水冲式厕所和暖棚畜圈,“透亮整洁、干净卫生,感觉好多了!”

      “土地平整,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的旖旎风情,在绵阳农村如今随处可见。变化,得益于有效的顶层设计。

      我市是农业大市。据统计,全市每年主要畜禽养殖产生粪污总量1200余万吨、农作物秸秆产生量368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9440吨,若不加强治理,这些农业面源污染将持续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严重影响耕地质量。为此,市委、市政府明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刻不容缓,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我市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市领导多次带队深入一线,开展农业环保督察,层层压实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责任。

      坚持规划引领,先后出台《绵阳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等10余个专项规划和《绵阳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指导意见》等20余个政策文件,明确了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完善定期调度、问题研究、信息通报、督导检查等工作机制,组织农业、发改、财政、环保、住建等部门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进的工作格局。

      至此,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网络”建设全面铺开,演奏出一曲全市上下共护一方“净土”的绿色赞歌。

      立足实际,两控两减四基本工作思路走向“创新化”

      曾经,位于游仙区小枧镇紫阳村五组的某生猪养殖基地,其生猪粪便被排进一旁的小河沟,造成水质污染、臭气熏天。在该地被划定为城市近郊畜禽禁养区后,该养殖基地正式关停,小河沟逐渐恢复了往昔的生态。这仅是我市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在农业生产中,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由化肥农药农膜不当使用、畜禽粪污和农村生活污水等废弃物构成。

      攻坚战如何打?我市立足实际,在国家“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基础上,实施“两控两减四基本”:严格控制农业用水,严格控制农资废弃包装物污染田园;着力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着力实现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畜禽基本无害化处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全市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农资废弃包装物污染控制率65%;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农药使用量首次负增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0%,秸秆综合利用率95%,废旧农膜综合利用率78%,病死畜禽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两控两减四基本”目标初步实现。

      科学造田,保水保肥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化”

      行走在安州区宝林镇桂林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宽阔笔直的机耕道两边,一片片平整的农田望不到边;田间道路、硬化沟渠纵横交织、星罗密布……如此景致,却并非早已有之。

      “土地多坡坎,种田浪费多”是我市部分农村土地环境的真实写照。如何有效提高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高土地利用价值?我市的做法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着力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及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通过分析全市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现状,着重在提高土地质量、增加产出率上下功夫。市农业局制定相关文件,从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等七个方面,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行详细指导。

      在实施土地整理中,按照“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改造标准,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等相结合。同时,加强对全市农村抛荒地、废弃地的整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2011年至今,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274.81万亩,一个个“水田网格化,林地规模化,排灌设施化,种植多样化”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绵州大地上。

      种养循环,变废为宝粪污处理走向“绿色化”

      烈日炎炎,梓潼县许州镇栏杆村蜜柚林环绕。站在高处,只见灰瓦白墙的生猪代养场分散在山岭间,错落有致。许州镇栏杆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坐落其间。记者透过合作社办公室内的监控图像看到,养殖区内,“小猪们”正在进食、饮水,从猪圈里收集起来的粪便被统一运输到专门修建的存储池,进行干稀分离后,将废弃物“变废为宝”,用于蜜柚基地灌溉,实现种养循环。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我市坚持“经济”与“生态”效益两手抓,以种养结合为突破口,全域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大发展,着力实现农村美丽化、资源循环化、生态经济化——

      按照《“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意见》,探索出种养结合、稻田共育共生等“1+N”生态驱动型模式,形成了“区域大循环、片区中循环、园场小循环、家庭微循环”4类生态循环模式。

      成立生态循环农业协会,整合5000余家涉农新型经营主体、社会服务组织,统筹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废物再生资源化。全市建成江油市新安农业公园、梓潼县许州天宝蜜柚基地等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基地面积113万亩,实现产值超过240亿元。

      着力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标准、科技、治污等8大体系,加快建设28个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制定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推进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实施品牌战略,做响涪城麦冬、平武天麻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积极争创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升“绵阳造”农产品在全国、全省的影响力。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尤长。随着“净土”保卫战的深入,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丽绵阳,正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