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统筹规划轨道交通35条线路 714个站点

  • 2019年01月18日 13时59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站点实行差异化综合开发

    轨道交通作为成都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按照规划,在2035年线网将达1696公里、线路将达35条,拥有714个站点和80个车辆基地。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专项规划是成都市为落实TOD(公共交通为导向)城市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的作用,实现轨道交通导向型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而作出的重要决策。日前,按照市上有关要求,成都市规划部门出台了《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以下简称《设计导则》)。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规划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定等级,借鉴国内外城市先进经验,结合成都实际特点,构建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分级体系,实现站点综合开发差异化规划管理及技术引导;二是理资源,对以站点为中心,一般站点半径500米,换乘站点半径800米以及车辆基地周边综合开发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梳理,充分预留综合开发资源;三是提指引,编制了《设计导则》,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用地布局、城市形态、开敞空间、地下空间利用、慢行系统、交通接驳系统等,为站点规划工作提供详细指引。

    规划四级站点

    实行差异化

    综合开发

    据介绍,此次规划策略之一就是定等级。为实现站点综合开发差异化规划管理及技术引导,成都以城市功能与轨道交通功能为主要分级影响因素,结合发展实际,将轨道交通站点分为四级——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一般站点。

    城市级站点规划为16个,位于总规中确定的城市主中心、综合型副中心及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具体包括位于城市主中心的站点——老城中心:春熙路站、天府广场站、骡马市站;天府新中心:天府CBD东站。位于综合型副中心的站点——高新南区大源中心:天府三街、菁蓉汇站、金融后台站、天府五街站;龙泉驿皇冠湖中心:连山坡站;双流杨柳湖中心:彭镇站。位于东部城市中心的站点——三岔湖站。位于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站点——火车北站、成都东客站、成都西站、火车南站、天府新站。

    片区级站点规划为45个,位于各区(市)县的城市主中心或次中心,以及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中心;站点所在区域的服务半径3至5公里,服务面积30至50平方公里。

    组团级站点规划为125个,位于组团公共服务中心或特色镇中心,以及农业类型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中心;站点所在区域的服务半径2至3公里,服务面积10至15平方公里。

    一般站点规划为528个,位于其他一般区域;站点所在区域的服务半径1公里,服务面积3至5平方公里。

    鼓励功能混合

    在站点周边

    集聚多元设施

    在此次规划中,对资源进行了梳理,对以站点为中心,一般站点半径500米,换乘站点半径800米以及车辆基地周边综合开发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梳理。

    此次规划提出,根据城市总规、TOD专项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等,对站点所在的区域进行整体研究,明确站点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分级划定辐射影响区、核心区范围。辐射影响区范围对用地布局、开发强度、地下空间利用、慢行系统、交通优化等开展统筹规划。核心区范围开展详细城市设计,与轨道站点设计充分衔接,开展业态策划(产业用地)、城市形态、站点方案优化、地下空间设计、交通接驳等详细设计。

    《设计导则》则提出,鼓励功能混合,在站点周边核心区集聚产业、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在外围辐射影响区布局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城市功能与慢行通道布局城市开敞空间。其中将重大产业功能向站点核心区集聚,在外围布局服务于本地社区的产业功能;紧邻轨道站点立体化布局公共交通设施,公交场站应紧邻轨道站点进行一体化建设,在枢纽内部实现无缝换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宜向站点集聚,形成TOD与SOD(服务引导开发)紧密结合,在外围布局居住及服务于本地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核心区不宜布局纯居住功能;同时鼓励在辐射影响区范围内结合城市功能与慢行通道,布局城市开敞空间。

    鼓励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以人为本

    注重高品质设计

    此次规划鼓励站点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分圈层提出分层利用引导;核心区应尽可能充分开发,与站厅层直接连通的地下空间宜布局交通换乘、地下商业、步行通道;辐射影响区鼓励进行开发,宜布局步行通道、停车、市政等功能。地下空间开发应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实现安全可靠、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应与地下综合管廊、市政管线等一体化设计,综合考虑确定地下空间规模和建设时序,做好规划衔接与建设协调;应注重高品质设计,充分考虑采光、通风、绿化等条件;以人为本,满足老人、儿童、残障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与此同时,站点慢行系统应满足集散与换乘功能,优先利用地下空间,在核心区互联互通,并连接至辐射影响区;在站点周边构建立体化、系统化、人性化的慢行系统,与周边地下空间、开敞空间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原则上不设置空中连廊,在接驳高架站点、地下通道设置受限、地形起伏较大等特殊情况下可局部设置。

    站点周边要构建形成“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公交场站应在满足缓冲距离的条件下紧临站点出入口设置,公交首末站应与站点进行一体化设计;按高峰小时进出站慢行客流预测量15%~25%配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应在周边用地紧临出入口设置,不占用慢行通道。

    在“颜值”方面,《设计导则》提出加强城市形态与风貌设计整体统筹。站点要塑造优美形态,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整体协调、端庄典雅”的整体城市空间形态,注重公共功能设计,塑造有显示度的城市地标。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统筹规划轨道交通35条线路 714个站点

  • 2019年01月18日 13时59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站点实行差异化综合开发

    轨道交通作为成都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按照规划,在2035年线网将达1696公里、线路将达35条,拥有714个站点和80个车辆基地。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专项规划是成都市为落实TOD(公共交通为导向)城市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的作用,实现轨道交通导向型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而作出的重要决策。日前,按照市上有关要求,成都市规划部门出台了《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以下简称《设计导则》)。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规划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定等级,借鉴国内外城市先进经验,结合成都实际特点,构建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分级体系,实现站点综合开发差异化规划管理及技术引导;二是理资源,对以站点为中心,一般站点半径500米,换乘站点半径800米以及车辆基地周边综合开发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梳理,充分预留综合开发资源;三是提指引,编制了《设计导则》,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用地布局、城市形态、开敞空间、地下空间利用、慢行系统、交通接驳系统等,为站点规划工作提供详细指引。

    规划四级站点

    实行差异化

    综合开发

    据介绍,此次规划策略之一就是定等级。为实现站点综合开发差异化规划管理及技术引导,成都以城市功能与轨道交通功能为主要分级影响因素,结合发展实际,将轨道交通站点分为四级——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一般站点。

    城市级站点规划为16个,位于总规中确定的城市主中心、综合型副中心及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具体包括位于城市主中心的站点——老城中心:春熙路站、天府广场站、骡马市站;天府新中心:天府CBD东站。位于综合型副中心的站点——高新南区大源中心:天府三街、菁蓉汇站、金融后台站、天府五街站;龙泉驿皇冠湖中心:连山坡站;双流杨柳湖中心:彭镇站。位于东部城市中心的站点——三岔湖站。位于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站点——火车北站、成都东客站、成都西站、火车南站、天府新站。

    片区级站点规划为45个,位于各区(市)县的城市主中心或次中心,以及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中心;站点所在区域的服务半径3至5公里,服务面积30至50平方公里。

    组团级站点规划为125个,位于组团公共服务中心或特色镇中心,以及农业类型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中心;站点所在区域的服务半径2至3公里,服务面积10至15平方公里。

    一般站点规划为528个,位于其他一般区域;站点所在区域的服务半径1公里,服务面积3至5平方公里。

    鼓励功能混合

    在站点周边

    集聚多元设施

    在此次规划中,对资源进行了梳理,对以站点为中心,一般站点半径500米,换乘站点半径800米以及车辆基地周边综合开发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梳理。

    此次规划提出,根据城市总规、TOD专项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等,对站点所在的区域进行整体研究,明确站点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分级划定辐射影响区、核心区范围。辐射影响区范围对用地布局、开发强度、地下空间利用、慢行系统、交通优化等开展统筹规划。核心区范围开展详细城市设计,与轨道站点设计充分衔接,开展业态策划(产业用地)、城市形态、站点方案优化、地下空间设计、交通接驳等详细设计。

    《设计导则》则提出,鼓励功能混合,在站点周边核心区集聚产业、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在外围辐射影响区布局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城市功能与慢行通道布局城市开敞空间。其中将重大产业功能向站点核心区集聚,在外围布局服务于本地社区的产业功能;紧邻轨道站点立体化布局公共交通设施,公交场站应紧邻轨道站点进行一体化建设,在枢纽内部实现无缝换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宜向站点集聚,形成TOD与SOD(服务引导开发)紧密结合,在外围布局居住及服务于本地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核心区不宜布局纯居住功能;同时鼓励在辐射影响区范围内结合城市功能与慢行通道,布局城市开敞空间。

    鼓励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以人为本

    注重高品质设计

    此次规划鼓励站点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分圈层提出分层利用引导;核心区应尽可能充分开发,与站厅层直接连通的地下空间宜布局交通换乘、地下商业、步行通道;辐射影响区鼓励进行开发,宜布局步行通道、停车、市政等功能。地下空间开发应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实现安全可靠、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应与地下综合管廊、市政管线等一体化设计,综合考虑确定地下空间规模和建设时序,做好规划衔接与建设协调;应注重高品质设计,充分考虑采光、通风、绿化等条件;以人为本,满足老人、儿童、残障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与此同时,站点慢行系统应满足集散与换乘功能,优先利用地下空间,在核心区互联互通,并连接至辐射影响区;在站点周边构建立体化、系统化、人性化的慢行系统,与周边地下空间、开敞空间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原则上不设置空中连廊,在接驳高架站点、地下通道设置受限、地形起伏较大等特殊情况下可局部设置。

    站点周边要构建形成“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公交场站应在满足缓冲距离的条件下紧临站点出入口设置,公交首末站应与站点进行一体化设计;按高峰小时进出站慢行客流预测量15%~25%配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应在周边用地紧临出入口设置,不占用慢行通道。

    在“颜值”方面,《设计导则》提出加强城市形态与风貌设计整体统筹。站点要塑造优美形态,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整体协调、端庄典雅”的整体城市空间形态,注重公共功能设计,塑造有显示度的城市地标。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