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成都GDP超1.5万亿元 同比增长8.0%
1月28日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2018年,成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全面落实年”工作主题,进一步确立新时代“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四大战略定位”,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据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有关负责人介绍,经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审定,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42.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下同),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2.59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6516.19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8303.99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为3.4∶42.5∶54.1。
超过1.5万亿元的经济体量,背后有哪些强大支撑?含金量如何?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何体现?又与人民幸福生活有哪些关系?日前,市统计局邀请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金融局、市商务局,就2018成都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解读,从解读会上找到了答案。
产业支撑
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局良好
单位GDP能耗迎近6年最大降幅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产业体系的强有力支撑。2018年,成都能源使用效率提升,单位GDP能耗下降5%以上,为近6年最大降幅,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下降8.2%。坚定不移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5条”,建立全生命周期政策服务体系,新登记民营企业18.4万家,增长27.3%,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50.4%。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落实到位,90%以上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取消(停征)减免行政事业性收入和政府性基金14项,共15.3亿元。补短板领域持续发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口径同比增长10.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7.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33.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31.2%,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增长18.4%。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1.3%
着力重塑城市产业经济地理,以高质量发展为取向,大力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规划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和28个产业生态圈,构建以五大先进制造业、五大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高于全国、全省2.3、0.2个百分点。全市30户工业重点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4.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3%,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2%。
现代服务业支撑增强,增加值增长9.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3%,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西部金融中心核心功能持续增强,成功争取泛美开发银行2019年第60届年会在成都召开,成功承办亚信金融峰会,新获批组建益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7826亿元和32637亿元,分别增长5.7%和11.3%。“三城三都”加快建设,文旅产业加快发展,会展经济持续繁荣,现代物流功能提升。
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五项重点改革”“七大共享平台”。落地开工乡村振兴项目490个,完成投资600亿元。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播种总产量230.3万吨,下降0.7%;油料产量37.3万吨,增长1.1%;蔬菜产量544.1万吨,增长7.1%。生猪出栏574.3万头。深化6个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43万亩。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快,适度规模经营率达65.3%。
新动能培育成效明显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
蹄疾步稳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动制度改革落地落实,持续增强创新内生动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纵深推进,国务院在全国复制推广的36项全面创新改革经验中9项由成都探索形成。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件,增长15.8%。市场主体快速涌现,新增市场主体54.1万户,增长12.8%。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产值突破1万亿元。新增上市企业11家,为历史最好成绩。A股新增数量居全国城市第四、副省级城市第二、中西部第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扎实推动,成功举办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新建成创新创业载体36家,面积51万平方米。人才新政成效明显,深入实施“人才新政12条”,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4人,人才新政累计吸引超过26万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落户。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大力推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城市重点区域加快发展,“东进”区域投资增长14.9%,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投资增长12.4%。
启动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和“双百工程”,新经济成为增长新引擎。新经济企业加快培育,新增新经济企业4.1万家,培育新增独角兽企业4家。新兴产品保持较快增长,太阳能电池、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半导体分立器分别增长110.1%、23.2%、21.6%、10.9%。新业态销售快速增长,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669.5亿元,增长29.4%。国际消费城市建设有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1.8亿元,增长10.0%,新增落户200家首店,全球80%以上知名品牌入驻成都。
全面开放格局加快形成
进出口总额4983.2亿元增长26.4%
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高水平打造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开放高地,推动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双向开放合作有效提升,对外贸易持续繁荣,实现进出口总额4983.2亿元,增长26.4%。其中,出口总额2746.9亿元,增长33.0%。持续提升自贸区建设水平,外商直接投资26.9亿美元(商务部口径统计),增长44.1%;外商投资实际到位76.3亿美元,增长17.5%。对外交往不断深入,获准实施部分国家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17个国家获批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友好合作关系城市93个。国际影响大幅提升,举办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全球孔子学院大会等重大国际活动,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285家,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升29位至全球第71位,跃升至Beta+级。
开放通道不断拓展,加快构建“陆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立体大通道体系,保持全球通达性领先地位。开通航线355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数量114条,居中西部地区第一。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5295.1万人次,成为我国内地第四个、中西部首个跻身全球“5000万级机场俱乐部”的成员。航空口岸年度出入境流量599.8万人次,增长11.0%,其中入境流量287.9万人次,增长10.6%。国际班列境外站点数拓展至24个,全年累计开行2619列,增长158.8%,连续三年领跑全国,综合重载率77.4%,较上年提升10.7个百分点。国内“蓉欧+”互联互通直达班列覆盖沿海、沿边城市14个。
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积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自觉肩负“主干”城市责任担当,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与20个市(州)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开展“成都企业市州行”活动,累计参加企业480家,达成部门间、区县间合作协议95个,签署投资协议183个,总投资932.1亿元,全方位服务赋能区域协同发展。
民生福祉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128元
GDP超过1.5万亿元,跟老百姓的生活有何关系?与老百姓生活更贴近的三个“钱袋子”可以说明问题。
政府的“钱袋子”,即财政收入。2018年,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税务系统组织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24.2亿元,增长9.4%。
企业的“钱袋子”。2018年,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高于全国、全省2.3、0.2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7.1%,拉动经济增长3.0个百分点。37个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为81.1%。生活性服务业稳步增长,住宿餐饮业增长13.7%。“三城三都”加快建设,文旅产业加快发展,接待游客2.4亿人次,增长15.8%;实现旅游总收入3712.6亿元,增长22.4%。会展经济持续繁荣,实现会展总收入1091.9亿元,增长17.2%。现代物流功能提升,完成全社会运输总周转量532.4亿吨公里,增长13.3%;快递业务量增长26.6%,业务收入增长31.0%。乡村旅游总收入达393.9亿元,增长21.5%;农产品电子商务零售交易额87.8亿元,增长46.3%。1-11月,规上信息消费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7%、12.7%、12.6%和12.1%。
百姓的“钱袋子”。2018年,“稳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新增就业2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28元、22135元,分别增长8.2%、9.0%,连续四年稳定在8.0%、9.0%以上。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1。价格持续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4%。社会保障力度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7.2亿元,增长11.3%。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817.9万人、850.8万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增强,全市共建成投用幼儿园98所、中小学55所,新增学位11.2万个,新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5家。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开展各级各类健身系列活动3178余场次,参与人数达400余万人次,成功申办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实施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建成社区综合体79个、示范性国际化社区4个,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荣获“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连续10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空气优良天数达251天
为近6年最高水平
除了百姓的钱包更鼓,持续深化的绿色发展也让百姓幸福感更加强烈。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天数达251天,比上年增加16天,为近6年最高水平。PM10、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0%、8.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降低32.0%、22.1%,清洁能源占比达58.8%。深入实施“治水十条”和水污染防治“626”工程,重拳治水取得成效,地表水断面Ⅰ-Ⅲ类占比75.5%,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深入实施“治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加强,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减少4.6%、1.0%。深化科学治堵,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建设计划,开通运营地铁225公里,在建283公里,城区交通拥堵指数保持下降态势。深入开展全域增绿,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6.5万亩,累计建成天府绿道2607公里,其中2018年新建各级绿道1914公里。森林覆盖率39.5%,森林储蓄量3506万立方米。荣获2018年度“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