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园社区营造美好生活场景
 市井亦诗境 公园即家园

  • 2020年10月29日 10时28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公园社区是公园城市的基本细胞,是构筑未来城市的底部支撑,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基本单元。公园社区的创新探索也是一个全新课题,是规划设计理念的转变、建设运营模式的探索。据了解,当前,成都市已启动了系列示范公园社区建设,加快打造绿色、美丽、共享、人文、活力、品质公园社区,一个个公园社区场景拼接了市民生活的全貌,承载着市民梦想的诗意与远方。

    擘画公园城市蓝图

    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出台

    公园社区作为公园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也是未来城市“大都市区—区域城市—功能区—新型社区”四级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和首倡地,始终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据成都市委社治委介绍,近日,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作为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导则》探索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基本空间单元营建模式,秉持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功能复合文化彰显“新场景”、开放共享无界融合“新形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新机制”,为深化公园社区建设贡献智慧,提供样本。

    “《导则》的编制不仅能够深化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积极探索社区单元的公园城市营建模式,也为筑牢未来城市新形态底部支撑,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导则》主要包括背景与概况、总体规划指引和分类规划指引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公园社区内涵阐释、总体规划指引和分类规划指引。

    据了解,《导则》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以及前期研究成果明确界定公园社区的定义和特征。同时,围绕建设复合开放、安全绿色、共享共治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基本单元为目标,提出功能复合促共联、开放活力促共栖、绿意盎然促共赏、配套完善促共享、安全韧性促共济以及多元协同促共治的六大总体指引。在分类规划指引中,依据社区分布区域以及主导功能,将公园社区划分为“城镇社区、产业社区、乡村社区”三大类型,并综合考虑三类社区的主导功能、规模分类和差异化特征人群需求差异性进行分类设计,明确分类指引要求。

    据了解,《导则》的发布,将有效弥补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的空白,为成都市公园社区建设提供目标指引和工作路径,将成为深化社区发展治理,助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有力举措。

    多元体验的社区生活场景

    让热爱生活的人找到家的感觉

    绿道的链接,盘活了农业资源,千亩茶田、猕猴桃、花椒让邛崃市孔明街道郭山村实现农业产业化项目和现代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为村民带来了不一样的社区生活场景。

    在郭山村,当地以“一村一品”模式,将农特产品与文化民俗、创意设计融合,建设集种植、观光、体验、消费为一体的农家园。一年来,以椒兰山房为中心,绿道社群活动开展了60余场,吸引游客9万余人次,乡村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绿道“文体旅商农”经济发展成效初显。

    像郭山村一样,通过打造复合多元的功能设施体系,构筑全民参与、全龄友好微场景的案例还有很多,多元体验的社区场景,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找到家的感觉。

    如今,在绿道、椒兰山房这样“种子项目”的引领带动下,郭山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研学体验等绿道文旅融合新消费、新场景精品项目打造,营建多功能的绿道场景,延伸融合产业发展,以绿道经济推进乡村发展新表达。

    当前,成都坚持把公园城市作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消费、植入新服务的场景媒介,深入实施“公园+”策略,有机植入生活服务、商业增值、社会养成、景色观赏等复合功能,以公园城市生态建设项目为载体,推进片区资源联动,激活生态空间的外部经济效应,探索政府社会合作共营模式,建立兼顾公益性和经济性的市场化城市运营体系,推动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

    诗意栖居的社区生态场景

    让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相得益彰

    田园变景区。在郭山村,3公里的茶兰绿道,环400余亩的茶叶和白兰花景观带让这里成为一片“风景试验场”。当地将三国文化、运动文化等元素植入景区,植入汉风文化,增强地域文化识别。民宅变民宿、农房变客房,遵循传统川西建筑布局和建筑技巧,当地对29户院落进行景观设计、庭院改造,在增强游客接待能力的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一次升级。

    城市的另一边,沿着锦城湖一路绕湖走,繁花相伴。开阔的视野,整齐划一的绿道,每个季节变化各异的芬芳花境,晚饭后沿着湖边散步很是惬意。踏上绿道、面朝湖边、背靠树林,充满诗意的公共景观空间带给市民“安逸”的体验。

    用美学雕琢绿地小品,用设计点亮小道林荫,打造小尺度街区、人性化空间,公园城市社区让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相得益彰。公园社区建设实践探索中,成都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依托公园、绿道等绿色资源和开敞空间,从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出发,强化复合功能、业态融合、场景营建和价值转化,实现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

    高效的社区服务场景

    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体味幸福

    让天府新区华阳街道麓湖公园社区出名的,不仅因为社区形态的优美,居住环境的舒适,更是在于创新社区服务业态模式的典型案例。

    走进社区智慧政务警务驿站,在这里,可以受理成都市户籍居民身份证补办、换发,全国公民临时身份证明办理业务;驾驶证、行驶证补换证、电子眼违法处理业务,以及公安出入境、户籍、交警全部业务咨询。“我们着眼在社区居民的日常出行上下功夫,帮助社区周边居民少跑冤枉路,少花冤枉钱,用便捷的服务方便周围居民,真正实现高效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的现代化。”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警务驿站里可以看到,1台自助签注机、1台自助照相机、2台电子眼自助办理机、1台天府通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机,政务警务驿站的自助式服务方便了社区居民的日常出行,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增强了党群黏性。

    着力营造专业高效的社区服务场景,完善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培育社会企业、发展社会组织,创新社区服务业态模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让市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感受美好、体味幸福。成都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城市宜业宜居品质,让每一个市民都能感受到公园城市建设的温度,公园社区成为市民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 贺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公园社区营造美好生活场景
     市井亦诗境 公园即家园

  • 2020年10月29日 10时28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公园社区是公园城市的基本细胞,是构筑未来城市的底部支撑,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基本单元。公园社区的创新探索也是一个全新课题,是规划设计理念的转变、建设运营模式的探索。据了解,当前,成都市已启动了系列示范公园社区建设,加快打造绿色、美丽、共享、人文、活力、品质公园社区,一个个公园社区场景拼接了市民生活的全貌,承载着市民梦想的诗意与远方。

    擘画公园城市蓝图

    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出台

    公园社区作为公园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也是未来城市“大都市区—区域城市—功能区—新型社区”四级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和首倡地,始终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据成都市委社治委介绍,近日,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作为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导则》探索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基本空间单元营建模式,秉持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功能复合文化彰显“新场景”、开放共享无界融合“新形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新机制”,为深化公园社区建设贡献智慧,提供样本。

    “《导则》的编制不仅能够深化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积极探索社区单元的公园城市营建模式,也为筑牢未来城市新形态底部支撑,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导则》主要包括背景与概况、总体规划指引和分类规划指引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公园社区内涵阐释、总体规划指引和分类规划指引。

    据了解,《导则》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以及前期研究成果明确界定公园社区的定义和特征。同时,围绕建设复合开放、安全绿色、共享共治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基本单元为目标,提出功能复合促共联、开放活力促共栖、绿意盎然促共赏、配套完善促共享、安全韧性促共济以及多元协同促共治的六大总体指引。在分类规划指引中,依据社区分布区域以及主导功能,将公园社区划分为“城镇社区、产业社区、乡村社区”三大类型,并综合考虑三类社区的主导功能、规模分类和差异化特征人群需求差异性进行分类设计,明确分类指引要求。

    据了解,《导则》的发布,将有效弥补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的空白,为成都市公园社区建设提供目标指引和工作路径,将成为深化社区发展治理,助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有力举措。

    多元体验的社区生活场景

    让热爱生活的人找到家的感觉

    绿道的链接,盘活了农业资源,千亩茶田、猕猴桃、花椒让邛崃市孔明街道郭山村实现农业产业化项目和现代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为村民带来了不一样的社区生活场景。

    在郭山村,当地以“一村一品”模式,将农特产品与文化民俗、创意设计融合,建设集种植、观光、体验、消费为一体的农家园。一年来,以椒兰山房为中心,绿道社群活动开展了60余场,吸引游客9万余人次,乡村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绿道“文体旅商农”经济发展成效初显。

    像郭山村一样,通过打造复合多元的功能设施体系,构筑全民参与、全龄友好微场景的案例还有很多,多元体验的社区场景,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找到家的感觉。

    如今,在绿道、椒兰山房这样“种子项目”的引领带动下,郭山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研学体验等绿道文旅融合新消费、新场景精品项目打造,营建多功能的绿道场景,延伸融合产业发展,以绿道经济推进乡村发展新表达。

    当前,成都坚持把公园城市作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消费、植入新服务的场景媒介,深入实施“公园+”策略,有机植入生活服务、商业增值、社会养成、景色观赏等复合功能,以公园城市生态建设项目为载体,推进片区资源联动,激活生态空间的外部经济效应,探索政府社会合作共营模式,建立兼顾公益性和经济性的市场化城市运营体系,推动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

    诗意栖居的社区生态场景

    让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相得益彰

    田园变景区。在郭山村,3公里的茶兰绿道,环400余亩的茶叶和白兰花景观带让这里成为一片“风景试验场”。当地将三国文化、运动文化等元素植入景区,植入汉风文化,增强地域文化识别。民宅变民宿、农房变客房,遵循传统川西建筑布局和建筑技巧,当地对29户院落进行景观设计、庭院改造,在增强游客接待能力的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一次升级。

    城市的另一边,沿着锦城湖一路绕湖走,繁花相伴。开阔的视野,整齐划一的绿道,每个季节变化各异的芬芳花境,晚饭后沿着湖边散步很是惬意。踏上绿道、面朝湖边、背靠树林,充满诗意的公共景观空间带给市民“安逸”的体验。

    用美学雕琢绿地小品,用设计点亮小道林荫,打造小尺度街区、人性化空间,公园城市社区让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相得益彰。公园社区建设实践探索中,成都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依托公园、绿道等绿色资源和开敞空间,从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出发,强化复合功能、业态融合、场景营建和价值转化,实现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

    高效的社区服务场景

    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体味幸福

    让天府新区华阳街道麓湖公园社区出名的,不仅因为社区形态的优美,居住环境的舒适,更是在于创新社区服务业态模式的典型案例。

    走进社区智慧政务警务驿站,在这里,可以受理成都市户籍居民身份证补办、换发,全国公民临时身份证明办理业务;驾驶证、行驶证补换证、电子眼违法处理业务,以及公安出入境、户籍、交警全部业务咨询。“我们着眼在社区居民的日常出行上下功夫,帮助社区周边居民少跑冤枉路,少花冤枉钱,用便捷的服务方便周围居民,真正实现高效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的现代化。”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警务驿站里可以看到,1台自助签注机、1台自助照相机、2台电子眼自助办理机、1台天府通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机,政务警务驿站的自助式服务方便了社区居民的日常出行,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增强了党群黏性。

    着力营造专业高效的社区服务场景,完善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培育社会企业、发展社会组织,创新社区服务业态模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让市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感受美好、体味幸福。成都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城市宜业宜居品质,让每一个市民都能感受到公园城市建设的温度,公园社区成为市民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 贺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