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开“藏粮于地”的奥妙

  • 2023年01月16日 19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的3000亩高标准智慧农田。

    绿油油的小麦,蓬勃地生长在高标准农田里,六七亩或十亩地合成一块,田方埂直,地平渠通,在隆冬时节显得生机盎然。1月中旬,正是成都平原小麦生长时节,过去弯弯曲曲、零零碎碎的“块块田”,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高标准农田。新津、邛崃、大邑……在成都17个涉农区(市、县)中,这已是随处可见的大地景观。

    来自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末,成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8.77万亩,有效带动成都连续三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2020—2021年,成都连续两年获得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评价优秀。今年5月,成都又将新增33万亩高标准农田,使总面积达到421.77万亩。届时,成都规划的“一带十园百片”现代粮经产业蓝图中,高标准农田占比将超过90%,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力量。

    种田成本下降超过10%、每亩增产增收超过10%,两项叠加,高标准农田为种植户带来的收益增长至少超过20%。同样的土地面积,不同的产出与质量,再加上智慧农业的助力,还有增产增收的空间——“藏粮于地”的奥妙,于成都而言,首先在于“高标准农田+土地规模经营”,这是都市现代农业的优选路径,也为成都绘就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画卷创造了条件。

    从1.0到3.0,高标准农田发展的三个版本

    1月6日,成都市新津区普兴镇山河村高标准农田里,麦苗青青。这片土地是2021年新津启动的花源、普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一部分,目前项目区通过改善灌溉面积8000亩,改善除涝面积1200亩,呈现田方、田埂直、渠系通畅的大田景观。

    路网、田网、渠网连通,地力提升,这片项目区告别了过去的大雨天倒灌、大旱天干旱、机械化无法实施的传统农耕短板,浇水、排水省时省力,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具畅通无阻。

    王天宇是新津宇河农业专合社理事长,也是当地成长起来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他和伙伴们承包了这里的7000亩农田,将其中一半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每亩增产100多公斤:“高标准农田用工少,排灌顺畅,摆脱了过去受农村劳动力短缺、靠天吃饭的限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去年10月,王天宇和伙伴们接手了新农田,将村民的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增加了100元,共同分享高标准农田带来的红利。

    如果说刚刚建成的山河村高标准农田,还在经历1.0版,那么,在新津区花源街道东华村,就可以看到2.0版的生动实践。

    张蓉成站在东华村的莴笋田边,绿色无公害的成熟莴笋虽然不那么粗壮,却非常鲜嫩。在外创业成功又返乡担任村支书的张蓉成,近年来敏锐地抓住了成都推进实施高标准农田的契机,2021年带领全村主动申请成为项目区,不仅将土地流转费每年每亩增加了200元,还实施“退林还耕”,将近千亩土地转为“粮油+蔬菜”种植,并且由村集体兴建农事服务中心,服务周边4万余亩农田。

    建成后的东华村农事服务中心,可以提供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等农时一条龙服务。例如,育秧方面,该服务中心有机械化的育秧大田270亩,“这270亩秧田可以为周边3万亩稻田提供充足的秧苗,比起过去的人工育秧、插秧,亩均节约成本120元以上。”张蓉成说,农事服务中心还将新建4000平方米的烘干车间,建成后日烘干能力达300吨以上;同时,还在修建约6660平方米的粮食仓储库、2栋平房粮仓,建成后可满足5000吨粮食储存。

    “接下来,我们还将把东华村建设成为成都的蔬菜供应基地,继续争取新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同时开始考虑利用大地景观,发展研学等农时旅游产业。”张蓉成说。

    如果说东华村农事服务中心为高标准农田的现代化种植提供精准的社会化服务,是高标准农田的2.0版,那么,处于新津区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内的张河村3000亩高标准智慧农田,则是成都实践的3.0版。

    与别处不同,张河村横平竖直的大田里,有一套全自动灌溉一体化设备——立在田埂边的水阀控制部分是一组高低错落的大管和阀门,通过智能化设置,将合适的水量和水流匹配到埋在地里的管网,使浇水的程度不多也不少,既满足庄稼需求,又不浪费水资源。“二三十亩地配一套这个设施。”张河村相关人员介绍。

    张河村3000亩高标准农田在实现田网、路网、渠网畅通的建设后,又配置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公司等科研力量,推动智慧农业升级——依托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团队,引进多种智慧农机及设备设施,打造成都首套定制式全程智能化农机作业系统。在这里,播种由无人驾驶插秧机执行,收割由无人驾驶收割机完成,全过程无人化。

    只需要操作手机和电脑系统,就能实现“坐在办公室种田”,这是智慧农业带来的真实图景,张河村率先尝到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的“甜头”。

    红利有多大?“藏粮于地”释放农人创造力

    “严守耕地红线,建好天府良田”,邛崃市高埂街道火星村高标准农田里竖着的这排大字,显得分外醒目。这里刚刚实施了2295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村支书黄光伦说,全村6000亩土地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全部发展粮油种植。

    黄光伦是成都首批发展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之一,火星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始于2013年,与他的职业农人经历几乎同步。他推动组建了邛崃市首家土地合作联社,将全村土地集中经营。这里也经历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由多部门分头实施到农业部门统一推进的探索过程,充分享受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红利。

    “没建成高标准农田前,合作社社员一个人最多种200亩地,还累得很。发展高标准农田后,我们一个人种2000亩地,还轻轻松松。”黄光伦说,火星村小春播种都是由无人机完成的,机械化种植、社会化服务程度较高,“依托社会化服务的运营模式,我们团队在成都市外流转了8万多亩土地来种植,职业农人年收入超过50万元。”

    经过多年的探索,黄光伦在火星村构建了“党组织+合作联社+业主+群众”产业联合体,创新利益联接机制,“有偿使用共同管护”模式入选全省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典型案例,培养职业经理人76人,职业农民150余人。

    与此同时,火星村开始探索粮油品牌化发展,打造“冉义贡米”品牌形象,与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农业科学院携手,推进产、研、用一体化——构建高品质“冉义贡米”田间绿色生态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搭建稻米全产业链生产监控和质量可追溯体系,提升稻米内在品质;探索产业化共建共享新模式,实现全产业链增值。

    “我们正在和阿里巴巴团队磋商‘冉义贡米’的营销方案,如果达成合作,将使这个品牌的价值提升3倍以上。”黄光伦的心中有个愿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成都市的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和支撑了黄光伦等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梦想。据悉,2020—2022年,成都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7.56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不低于3000元。根据《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相关要求,2023年,成都市级财政计划投入4.52亿元,比去年投入接近翻一番。同时,成都推动县级财政落实支出责任,力争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亩均补助共计达到3500元。

    2022年,成都印发实施《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根据规划,成都将聚焦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一新目标,储备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180万亩。加快完善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年规划,构建自上而下、衔接协调、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

    为了加强高标准农田管护利用,成都将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管护模式,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的刚性要求,加大管护资金投入,强化种植利用监督,有效确保高标准农田“良田粮用”。(文弦 图片由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开“藏粮于地”的奥妙

  • 2023年01月16日 19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的3000亩高标准智慧农田。

    绿油油的小麦,蓬勃地生长在高标准农田里,六七亩或十亩地合成一块,田方埂直,地平渠通,在隆冬时节显得生机盎然。1月中旬,正是成都平原小麦生长时节,过去弯弯曲曲、零零碎碎的“块块田”,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高标准农田。新津、邛崃、大邑……在成都17个涉农区(市、县)中,这已是随处可见的大地景观。

    来自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末,成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8.77万亩,有效带动成都连续三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2020—2021年,成都连续两年获得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评价优秀。今年5月,成都又将新增33万亩高标准农田,使总面积达到421.77万亩。届时,成都规划的“一带十园百片”现代粮经产业蓝图中,高标准农田占比将超过90%,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力量。

    种田成本下降超过10%、每亩增产增收超过10%,两项叠加,高标准农田为种植户带来的收益增长至少超过20%。同样的土地面积,不同的产出与质量,再加上智慧农业的助力,还有增产增收的空间——“藏粮于地”的奥妙,于成都而言,首先在于“高标准农田+土地规模经营”,这是都市现代农业的优选路径,也为成都绘就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画卷创造了条件。

    从1.0到3.0,高标准农田发展的三个版本

    1月6日,成都市新津区普兴镇山河村高标准农田里,麦苗青青。这片土地是2021年新津启动的花源、普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一部分,目前项目区通过改善灌溉面积8000亩,改善除涝面积1200亩,呈现田方、田埂直、渠系通畅的大田景观。

    路网、田网、渠网连通,地力提升,这片项目区告别了过去的大雨天倒灌、大旱天干旱、机械化无法实施的传统农耕短板,浇水、排水省时省力,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具畅通无阻。

    王天宇是新津宇河农业专合社理事长,也是当地成长起来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他和伙伴们承包了这里的7000亩农田,将其中一半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每亩增产100多公斤:“高标准农田用工少,排灌顺畅,摆脱了过去受农村劳动力短缺、靠天吃饭的限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去年10月,王天宇和伙伴们接手了新农田,将村民的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增加了100元,共同分享高标准农田带来的红利。

    如果说刚刚建成的山河村高标准农田,还在经历1.0版,那么,在新津区花源街道东华村,就可以看到2.0版的生动实践。

    张蓉成站在东华村的莴笋田边,绿色无公害的成熟莴笋虽然不那么粗壮,却非常鲜嫩。在外创业成功又返乡担任村支书的张蓉成,近年来敏锐地抓住了成都推进实施高标准农田的契机,2021年带领全村主动申请成为项目区,不仅将土地流转费每年每亩增加了200元,还实施“退林还耕”,将近千亩土地转为“粮油+蔬菜”种植,并且由村集体兴建农事服务中心,服务周边4万余亩农田。

    建成后的东华村农事服务中心,可以提供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等农时一条龙服务。例如,育秧方面,该服务中心有机械化的育秧大田270亩,“这270亩秧田可以为周边3万亩稻田提供充足的秧苗,比起过去的人工育秧、插秧,亩均节约成本120元以上。”张蓉成说,农事服务中心还将新建4000平方米的烘干车间,建成后日烘干能力达300吨以上;同时,还在修建约6660平方米的粮食仓储库、2栋平房粮仓,建成后可满足5000吨粮食储存。

    “接下来,我们还将把东华村建设成为成都的蔬菜供应基地,继续争取新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同时开始考虑利用大地景观,发展研学等农时旅游产业。”张蓉成说。

    如果说东华村农事服务中心为高标准农田的现代化种植提供精准的社会化服务,是高标准农田的2.0版,那么,处于新津区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内的张河村3000亩高标准智慧农田,则是成都实践的3.0版。

    与别处不同,张河村横平竖直的大田里,有一套全自动灌溉一体化设备——立在田埂边的水阀控制部分是一组高低错落的大管和阀门,通过智能化设置,将合适的水量和水流匹配到埋在地里的管网,使浇水的程度不多也不少,既满足庄稼需求,又不浪费水资源。“二三十亩地配一套这个设施。”张河村相关人员介绍。

    张河村3000亩高标准农田在实现田网、路网、渠网畅通的建设后,又配置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公司等科研力量,推动智慧农业升级——依托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团队,引进多种智慧农机及设备设施,打造成都首套定制式全程智能化农机作业系统。在这里,播种由无人驾驶插秧机执行,收割由无人驾驶收割机完成,全过程无人化。

    只需要操作手机和电脑系统,就能实现“坐在办公室种田”,这是智慧农业带来的真实图景,张河村率先尝到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的“甜头”。

    红利有多大?“藏粮于地”释放农人创造力

    “严守耕地红线,建好天府良田”,邛崃市高埂街道火星村高标准农田里竖着的这排大字,显得分外醒目。这里刚刚实施了2295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村支书黄光伦说,全村6000亩土地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全部发展粮油种植。

    黄光伦是成都首批发展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之一,火星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始于2013年,与他的职业农人经历几乎同步。他推动组建了邛崃市首家土地合作联社,将全村土地集中经营。这里也经历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由多部门分头实施到农业部门统一推进的探索过程,充分享受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红利。

    “没建成高标准农田前,合作社社员一个人最多种200亩地,还累得很。发展高标准农田后,我们一个人种2000亩地,还轻轻松松。”黄光伦说,火星村小春播种都是由无人机完成的,机械化种植、社会化服务程度较高,“依托社会化服务的运营模式,我们团队在成都市外流转了8万多亩土地来种植,职业农人年收入超过50万元。”

    经过多年的探索,黄光伦在火星村构建了“党组织+合作联社+业主+群众”产业联合体,创新利益联接机制,“有偿使用共同管护”模式入选全省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典型案例,培养职业经理人76人,职业农民150余人。

    与此同时,火星村开始探索粮油品牌化发展,打造“冉义贡米”品牌形象,与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农业科学院携手,推进产、研、用一体化——构建高品质“冉义贡米”田间绿色生态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搭建稻米全产业链生产监控和质量可追溯体系,提升稻米内在品质;探索产业化共建共享新模式,实现全产业链增值。

    “我们正在和阿里巴巴团队磋商‘冉义贡米’的营销方案,如果达成合作,将使这个品牌的价值提升3倍以上。”黄光伦的心中有个愿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成都市的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和支撑了黄光伦等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梦想。据悉,2020—2022年,成都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7.56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不低于3000元。根据《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相关要求,2023年,成都市级财政计划投入4.52亿元,比去年投入接近翻一番。同时,成都推动县级财政落实支出责任,力争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亩均补助共计达到3500元。

    2022年,成都印发实施《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根据规划,成都将聚焦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一新目标,储备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180万亩。加快完善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年规划,构建自上而下、衔接协调、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

    为了加强高标准农田管护利用,成都将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管护模式,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的刚性要求,加大管护资金投入,强化种植利用监督,有效确保高标准农田“良田粮用”。(文弦 图片由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