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良种、良法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提品质、转方式、增效益
德阳田间涌现“天府粮仓”新气象

  • 2023年09月22日 10时2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九月七日上午,中江县辑庆镇钟楼村,试验田在进行实收测产。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金黄9月,德阳大地秋意渐浓,一片片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抢收正在进行。近年来,德阳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结合全市实际,不断推动良田、良种、良法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提品质、转方式、增效益。

    多方发力之下,德阳处处洋溢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涌现多重新气象。

    品种“新” 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9月7日上午,中江县辑庆镇钟楼村,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专家来对试验田进行田间实收测产。

    经过现场称重、测水、计算、验收,专家得出数据:新品种试验田最高亩产达909.4公斤,平均亩产893.3公斤,达到丘陵地区顶端水平。

    记者了解到,此次测算是从138.6亩的试验田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3块试验田进行现场实割测产。这些试验田里种植的是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川康优粤农丝苗”,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耐热性强、抗病、抗倒伏能力较强等特点。

    对于当天的测产结果,种植户冷济六连说“满意”,“这个产量特别好,明年准备扩大种植规模。”

    辑庆镇地处龙泉山脉尾端,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也是中江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此次试验田测试结果对丘陵地区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稳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从整个示范片区来看,新品种生育期、结实率、抗倒性及抗病性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表示,测产结果显示,该品种和技术适合在丘陵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培育优质稻米提供技术支撑,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技术“新” 智慧农业为地“减负”

    田间秋收忙,广汉市南丰镇新协和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也在全力赶工。轰鸣声中,大型烘干机持续作业,为周边农户集中烘干粮食。

    种粮大户黄代亮有20多亩水稻,烘干工作都托管给了该专合社。“有了这些专业烘干设备,晒粮不再看天色。收回来的粮食两天就能烘干并规范储存,这给我们节约了很大成本。”黄代亮说。

    记者了解到,该专合社内目前有6台烘干机,一台的日处理量可以达到30吨。“烘干后的水稻直接打包运往附近的粮站,让农户种植的粮食真正实现储存安全、销售高效。”专合社技术骨干周浩说。

    更大的好处在于耕作效率的提升。在连续15年坐稳“全省粮食产量第一大县”宝座的中江,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达到67.5%,生产效率比起传统耕作方式提高60%以上,每亩增收380元以上。

    从“靠天吃饭”向全流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更新也让农业生产过程越来越“智慧”。

    在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四川旌蜀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的南瓜和冬瓜已基本完成采收。“前段时间已经用无人旋耕机对采收后的田地进行了翻土和水肥一体灌溉,现在正忙着种植白菜。”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利用智慧农业技术,技术人员每天通过互联网检测土地湿度、天气温度,参考数据使用无人灌溉系统进行浇灌,为农作物保持适宜的水分和营养。不仅如此,通过物联网设备,技术员还能实时对土壤的墒情、虫情、灾情、苗情进行检测,做到土地精细化和精准化管理。

    模式“新” 循环种植收益提高

    虽然已经在8月底将田里的水稻收割完,但是王长英却没闲下来。川芎苗已经下地,但受最近天气的影响,部分川芎苗出现了“缺窝”现象,她得抓紧时间查苗补缺,一天都耽误不得。

    王长英是什邡市马井镇欢喜村的种植大户,从2020年开始,她已经连续3年进行“稻药轮作”种植——每年8月中旬将水稻收割完毕后,便修整土地种植川芎。记者了解到,川芎和水稻的种植时间互不占用,水稻收获后,秸秆回田也可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川芎产量。

    “从栽到收都不用我们操心。”王长英说,平时有专家下田指导,收购也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省事又省心。

    今年,王长英种植水稻150亩,亩产1300斤,每亩收益约1400元,种植川芎120亩,每亩收益约8000元,一年下来的种植总收入预计达到100多万元。

    稻药轮作模式极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而在马井镇稻鱼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内,稻田的另一个用处也被“开发”出来。

    稻田内架设的玻璃钢水池用于养鱼,养殖废水排放到稻田自然净化后,再抽回玻璃钢水池中,稻田在其中扮演的就是污水“净化员”的角色。项目投资方、四川溪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安友说,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绿色生态循环,既减少污染,增加土壤肥力,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比稻田开边沟养鱼的传统模式,这种“稻田节约化工厂养鱼系统”亩均占地只有4平方米,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这一养殖模式,每年可以节约化肥用量30—50公斤,亩均年产鲜鱼达50—75公斤,稻谷每年亩均还可增产20—30公斤,农田亩均年产出较传统模式可增加千元以上。(记者 曹凘源

    责任编辑: 张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良田、良种、良法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提品质、转方式、增效益
    德阳田间涌现“天府粮仓”新气象

  • 2023年09月22日 10时2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九月七日上午,中江县辑庆镇钟楼村,试验田在进行实收测产。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金黄9月,德阳大地秋意渐浓,一片片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抢收正在进行。近年来,德阳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结合全市实际,不断推动良田、良种、良法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提品质、转方式、增效益。

    多方发力之下,德阳处处洋溢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涌现多重新气象。

    品种“新” 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9月7日上午,中江县辑庆镇钟楼村,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专家来对试验田进行田间实收测产。

    经过现场称重、测水、计算、验收,专家得出数据:新品种试验田最高亩产达909.4公斤,平均亩产893.3公斤,达到丘陵地区顶端水平。

    记者了解到,此次测算是从138.6亩的试验田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3块试验田进行现场实割测产。这些试验田里种植的是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川康优粤农丝苗”,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耐热性强、抗病、抗倒伏能力较强等特点。

    对于当天的测产结果,种植户冷济六连说“满意”,“这个产量特别好,明年准备扩大种植规模。”

    辑庆镇地处龙泉山脉尾端,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也是中江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此次试验田测试结果对丘陵地区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稳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从整个示范片区来看,新品种生育期、结实率、抗倒性及抗病性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表示,测产结果显示,该品种和技术适合在丘陵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培育优质稻米提供技术支撑,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技术“新” 智慧农业为地“减负”

    田间秋收忙,广汉市南丰镇新协和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也在全力赶工。轰鸣声中,大型烘干机持续作业,为周边农户集中烘干粮食。

    种粮大户黄代亮有20多亩水稻,烘干工作都托管给了该专合社。“有了这些专业烘干设备,晒粮不再看天色。收回来的粮食两天就能烘干并规范储存,这给我们节约了很大成本。”黄代亮说。

    记者了解到,该专合社内目前有6台烘干机,一台的日处理量可以达到30吨。“烘干后的水稻直接打包运往附近的粮站,让农户种植的粮食真正实现储存安全、销售高效。”专合社技术骨干周浩说。

    更大的好处在于耕作效率的提升。在连续15年坐稳“全省粮食产量第一大县”宝座的中江,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达到67.5%,生产效率比起传统耕作方式提高60%以上,每亩增收380元以上。

    从“靠天吃饭”向全流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更新也让农业生产过程越来越“智慧”。

    在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四川旌蜀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的南瓜和冬瓜已基本完成采收。“前段时间已经用无人旋耕机对采收后的田地进行了翻土和水肥一体灌溉,现在正忙着种植白菜。”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利用智慧农业技术,技术人员每天通过互联网检测土地湿度、天气温度,参考数据使用无人灌溉系统进行浇灌,为农作物保持适宜的水分和营养。不仅如此,通过物联网设备,技术员还能实时对土壤的墒情、虫情、灾情、苗情进行检测,做到土地精细化和精准化管理。

    模式“新” 循环种植收益提高

    虽然已经在8月底将田里的水稻收割完,但是王长英却没闲下来。川芎苗已经下地,但受最近天气的影响,部分川芎苗出现了“缺窝”现象,她得抓紧时间查苗补缺,一天都耽误不得。

    王长英是什邡市马井镇欢喜村的种植大户,从2020年开始,她已经连续3年进行“稻药轮作”种植——每年8月中旬将水稻收割完毕后,便修整土地种植川芎。记者了解到,川芎和水稻的种植时间互不占用,水稻收获后,秸秆回田也可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川芎产量。

    “从栽到收都不用我们操心。”王长英说,平时有专家下田指导,收购也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省事又省心。

    今年,王长英种植水稻150亩,亩产1300斤,每亩收益约1400元,种植川芎120亩,每亩收益约8000元,一年下来的种植总收入预计达到100多万元。

    稻药轮作模式极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而在马井镇稻鱼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内,稻田的另一个用处也被“开发”出来。

    稻田内架设的玻璃钢水池用于养鱼,养殖废水排放到稻田自然净化后,再抽回玻璃钢水池中,稻田在其中扮演的就是污水“净化员”的角色。项目投资方、四川溪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安友说,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绿色生态循环,既减少污染,增加土壤肥力,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比稻田开边沟养鱼的传统模式,这种“稻田节约化工厂养鱼系统”亩均占地只有4平方米,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这一养殖模式,每年可以节约化肥用量30—50公斤,亩均年产鲜鱼达50—75公斤,稻谷每年亩均还可增产20—30公斤,农田亩均年产出较传统模式可增加千元以上。(记者 曹凘源

    责任编辑: 张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