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 2013年01月2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在线
  • 【字体:
  • 播报
  •  

    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今日举行,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政府代省长魏宏做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四川发展历史上极为特殊、极为艰难、极不平凡的五年。我省既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袭击,又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藏区维稳斗争等严峻考验。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省政府职能,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共克时艰,负重奋进,较好完成了省人代会确定的五年奋斗目标。全省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3849.8亿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长13.6%,经济总量由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8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2421.3亿元,是2007年的2.9倍,公共财政支出达到5431.1亿元,是2007年的3倍,正在加快实现从“吃饭财政”向“发展财政”的历史性转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1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83%、97.4%,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年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39个极重和重灾县29692项国家规划重建项目,完成了103个省定重灾县和一般受灾县13647项省规划重建项目,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灾后重建目标。妥善解决了20万因灾失地农民的异地安置,相继帮助了170多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扶助受灾家庭生育3410个孩子,对因灾致贫的上万户家庭、上千名孤老、孤儿、孤残人员,及2.7万多名地震伤残人员落实了政策和工作的帮扶救助。

      五年来,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规模跨上万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值增长20.2%;“7+3”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9%,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8%。

      五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基础设施五年累计投资17183亿元,是前五年的3.7倍。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体骨架正在形成,变“蜀道难”为“蜀道通”更加成为现实。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6647公里,通车里程新增2400公里、达到4334公里,由全国第13位提升到第7位;“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加快实施,6个大型和53个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整治病险水库1960座,解决了218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电网规模比2007翻一番。城镇化率达到43.5%,五年提高7.9个百分点。

      五年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达63.8%,一大批涉及群众就业、教育、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难题得到逐步解决。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7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5%以内;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7的3.13:1调整为2012年的2.9:1。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五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居民867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农村低保老人提前全部纳入新农保。96%以上的城乡居民得到基本医疗保障,累计保障城市低保对象936万人次、农村低保对象2001万人次,医疗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790万人次,解决376.5万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五年来,社会建设和管理取得新的进步。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深入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村居民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纵深推进“大调解”工作,突出“事要解决”,信访总量持续下降。

      刚刚过去的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的前提下保增长、求提高,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23.9%,其中出口增长32.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5%和14.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5%,城镇登记失业率4.12%,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实现省“十二五”规划目标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有10个市(州)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有5个左右市(州)超过1500亿元,构建强有力的市级经济支撑点。深入实施国家“十二五”藏区规划建设项目方案和“四大片区”连片扶贫攻坚规划,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跨越发展。深入推进灾区发展振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力争5年内有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县(市)跨入全国和西部百强县行列。

      继续抓好各级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形成5个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的产业园区、10个左右超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稳增长的重要着眼点。我们将坚持规划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处理好产城、区域、城乡等重大关系,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助推服务业发展,确保城镇化率五年提高8个百分点。推进成都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动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建设;协调推进大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发展。

      我们将努力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资共决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继续集中公共财力、公共资源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系,确保全省财政民生支出比例稳步上升。

      努力促进行政体制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抓好政府自身的管理创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加强文化领域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围绕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加快形成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优化发展格局,启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

      做好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规划工作,制定好工作推进方案。按照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的目标,省和市(州)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国土利用等规划体系,研究制定支持多点多极支持发展的差别化政策。

      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着力次级突破是重点。制定着力次级突破的规划,指导生产总值在千亿元平台的市(州)制定加快追赶跨越的实施方案,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产业项目布局、交通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求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初见成效。在提升首位城市方面,大力推进天府新区起步区和产城一体化建设,加快启动重大项目,吸纳聚集一批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入驻,重点发展现代高端产业。在夯实底部基础方面,要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狠下功夫,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探索扩权强县改革,支持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较强的县城和重点镇加快发展。

      建立健全区域自主合作机制,建立完善区域经济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推动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市(州)的双边、多边合作。建立省级层面协调机制,统筹生产力布局,协调解决经济区和城市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坚持投资拉动,扩大有效消费需求。加大投资工作力度,促进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共同发力,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突出抓好全省500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4360亿元以上。在交通建设上,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雅康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努力实现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积极有序推进岷江港航电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等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

      启动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工程,组织实施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以建设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中心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发展壮大成都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网络和服务产品向乡村延伸,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业。丰富创新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实现旅游总收入3500亿元。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依托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城市促进产业,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按照建立城市经济共同体的思路,科学规划“四大城市群”发展。继续抓好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省内梯级次改革试点,推动统筹城乡试点示范建设。

      突出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三农”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忽视。贯彻落实好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力争粮食总产增加5亿斤。继续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新开工11个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推进“全域灌溉”试点县和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

      继续抓好“十项民生工程”,计划总投资1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204.7亿元,主要用于扩大就业、教育发展、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重点领域投入。继续做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深化工作,加快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在发展教育事业上,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00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加强生态建设,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对污染物排放量前30名的县(区)和160户企业实行重点控制。突出重点区域造林,改造低产低效林200万亩,增加森林面积170万亩、森林蓄积1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5%。加快生态文明示范片区建设,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突出承接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品牌企业和龙头产品,大力促进“央企入川”,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上档升级,力争引进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8000亿元,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以上。加强对重点进出口企业帮扶指导,引导有优势、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确保进口总额增长11%。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 2013年01月2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在线
  •  

    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今日举行,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政府代省长魏宏做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四川发展历史上极为特殊、极为艰难、极不平凡的五年。我省既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袭击,又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藏区维稳斗争等严峻考验。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省政府职能,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共克时艰,负重奋进,较好完成了省人代会确定的五年奋斗目标。全省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3849.8亿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长13.6%,经济总量由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8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2421.3亿元,是2007年的2.9倍,公共财政支出达到5431.1亿元,是2007年的3倍,正在加快实现从“吃饭财政”向“发展财政”的历史性转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1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83%、97.4%,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年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39个极重和重灾县29692项国家规划重建项目,完成了103个省定重灾县和一般受灾县13647项省规划重建项目,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灾后重建目标。妥善解决了20万因灾失地农民的异地安置,相继帮助了170多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扶助受灾家庭生育3410个孩子,对因灾致贫的上万户家庭、上千名孤老、孤儿、孤残人员,及2.7万多名地震伤残人员落实了政策和工作的帮扶救助。

      五年来,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规模跨上万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值增长20.2%;“7+3”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9%,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8%。

      五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基础设施五年累计投资17183亿元,是前五年的3.7倍。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体骨架正在形成,变“蜀道难”为“蜀道通”更加成为现实。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6647公里,通车里程新增2400公里、达到4334公里,由全国第13位提升到第7位;“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加快实施,6个大型和53个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整治病险水库1960座,解决了218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电网规模比2007翻一番。城镇化率达到43.5%,五年提高7.9个百分点。

      五年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达63.8%,一大批涉及群众就业、教育、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难题得到逐步解决。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7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5%以内;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7的3.13:1调整为2012年的2.9:1。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五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居民867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农村低保老人提前全部纳入新农保。96%以上的城乡居民得到基本医疗保障,累计保障城市低保对象936万人次、农村低保对象2001万人次,医疗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790万人次,解决376.5万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五年来,社会建设和管理取得新的进步。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深入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村居民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纵深推进“大调解”工作,突出“事要解决”,信访总量持续下降。

      刚刚过去的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的前提下保增长、求提高,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23.9%,其中出口增长32.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5%和14.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5%,城镇登记失业率4.12%,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实现省“十二五”规划目标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有10个市(州)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有5个左右市(州)超过1500亿元,构建强有力的市级经济支撑点。深入实施国家“十二五”藏区规划建设项目方案和“四大片区”连片扶贫攻坚规划,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跨越发展。深入推进灾区发展振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力争5年内有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县(市)跨入全国和西部百强县行列。

      继续抓好各级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形成5个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的产业园区、10个左右超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稳增长的重要着眼点。我们将坚持规划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处理好产城、区域、城乡等重大关系,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助推服务业发展,确保城镇化率五年提高8个百分点。推进成都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动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建设;协调推进大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发展。

      我们将努力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资共决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继续集中公共财力、公共资源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系,确保全省财政民生支出比例稳步上升。

      努力促进行政体制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抓好政府自身的管理创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加强文化领域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围绕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加快形成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优化发展格局,启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

      做好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规划工作,制定好工作推进方案。按照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的目标,省和市(州)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国土利用等规划体系,研究制定支持多点多极支持发展的差别化政策。

      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着力次级突破是重点。制定着力次级突破的规划,指导生产总值在千亿元平台的市(州)制定加快追赶跨越的实施方案,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产业项目布局、交通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求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初见成效。在提升首位城市方面,大力推进天府新区起步区和产城一体化建设,加快启动重大项目,吸纳聚集一批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入驻,重点发展现代高端产业。在夯实底部基础方面,要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狠下功夫,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探索扩权强县改革,支持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较强的县城和重点镇加快发展。

      建立健全区域自主合作机制,建立完善区域经济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推动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市(州)的双边、多边合作。建立省级层面协调机制,统筹生产力布局,协调解决经济区和城市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坚持投资拉动,扩大有效消费需求。加大投资工作力度,促进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共同发力,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突出抓好全省500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4360亿元以上。在交通建设上,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雅康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努力实现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积极有序推进岷江港航电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等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

      启动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工程,组织实施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以建设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中心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发展壮大成都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网络和服务产品向乡村延伸,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业。丰富创新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实现旅游总收入3500亿元。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依托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城市促进产业,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按照建立城市经济共同体的思路,科学规划“四大城市群”发展。继续抓好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省内梯级次改革试点,推动统筹城乡试点示范建设。

      突出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三农”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忽视。贯彻落实好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力争粮食总产增加5亿斤。继续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新开工11个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推进“全域灌溉”试点县和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

      继续抓好“十项民生工程”,计划总投资1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204.7亿元,主要用于扩大就业、教育发展、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重点领域投入。继续做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深化工作,加快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在发展教育事业上,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00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加强生态建设,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对污染物排放量前30名的县(区)和160户企业实行重点控制。突出重点区域造林,改造低产低效林200万亩,增加森林面积170万亩、森林蓄积1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5%。加快生态文明示范片区建设,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突出承接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品牌企业和龙头产品,大力促进“央企入川”,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上档升级,力争引进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8000亿元,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以上。加强对重点进出口企业帮扶指导,引导有优势、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确保进口总额增长11%。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