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笑脸映新春 逐梦再攀高

  • 2013年02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的每个春节,本报记者都会来到震中映秀及其周边,与灾区群众一起分享喜悦,感受温暖。从乔迁新居,到开门迎客,从扶贫帮困,到发展振兴,记者见证了灾区民生改善的一个个圆梦时刻。

      用心走基层,用情写群众。今年春节,本报“新春走基层”采访组又一次踏上逐梦之旅。2月12日,正月初三早上7点30分,一行人从成都出发,走成灌线,上都汶高速,穿过3条隧道、两座桥,不到9点,美丽的映秀新城就出现在眼前。微凉的小雨挡不住自驾游客的热情,新春佳节,又逢藏历新年,映秀处处张灯结彩,人们跳起锅庄,烤起肥羊,载歌载舞欢度佳节。

      从映秀到水磨,从卫生院到社工服务站,一路行来,记者访老朋友、看新变化,用镜头和纸笔记录欢乐笑脸。

      绣娘圆梦

      羌绣销售有舞台传承有平台

      红色的门柱,祥云点缀的装饰,吸引游客走进位于映秀镇东村的中国汶川藏羌绣坊。来自嘉绒藏区和羌族地区的绣娘们在绣架上忙碌着,往来游客无不被精美作品深深吸引。绣娘汪斯芳是汶川绵虒人,正在绣一副围兜,“大年三十回家过年,待了一天就回来上班了,春节期间这么多游客来参观,店里需要人”。

      3年前的春节,记者到映秀、水磨采访时,绣娘们对于掌握一技之长感到高兴,但对未来还是有些迷茫。她们说,震后很多机构都组织了羌绣技能培训,但往往看的多、买的少,对于产品如何销售出去,通过什么渠道展示自己,心里都没谱。

      随着映秀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文化创意园去年启动打造,羌绣迎来了发展良机。汶川羌绣坊去年国庆节开业以来,旺季月销售额达到3万多元。汶川羌绣馆负责人单胜梅说:“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了最佳展示平台,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映秀镇中滩堡村村民夏高珍地震前收入主要靠种地、打工,如今她放下锄头拿起针线,成为汶川羌绣坊的一名“上班族”。汪斯芳每天上8小时班,月保底工资一千多,加上销售提成有两千多元。

      单胜梅坦言,目前淡旺季销售还不平衡,但她更看重映秀东村这个绝佳的展示窗口和平台,“关键是把牌子打响”。

      村支书圆梦

      村民入股经营丰富水磨“夜生活”


      “最近紧俏,订房间要抓紧!”记者见到水磨镇老人村村支书余平良时,两个外地的老顾客正打电话找他订房。“我家有21个包间,今年初一和初二晚上都住满了客人。”他说。

      地震后,一座藏羌文化特色的水磨新镇拔地而起,从搞工业转变为发展旅游。余平良去丽江参观后,建起一套全木结构的川西民居,开起了村里第一家旅店。

      由于客人多为一日游,两年前记者采访余平良时,如何发展“夜生活”留住游客,是他整天琢磨的事情。如今,“哥尔演艺吧”和能够同时接待200人的“姐妹烤羊园”都建成了。今年大年初二晚上,烤羊园接待了160位客人。“为了带动村民一起致富,两个新店我都拉上几位村民入股一起干。”

      新的一年里,余书记打算在自家旅店楼下再开一家清吧,丰富项目,方便住店客人晚上就近娱乐。“遗憾的是,现在在水磨过夜的游客依旧不多。破解难题,大家要劲往一处使。”余平良说,他打算在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后,组织一批村里的女掌柜到外面考察。为带动村民一起致富,村里还提出开发建设滨江走廊,发展茶铺、餐饮,村民入股、公司化运作,年终再分红,“已经打了报告,希望早点批下来”。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笑脸映新春 逐梦再攀高

  • 2013年02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的每个春节,本报记者都会来到震中映秀及其周边,与灾区群众一起分享喜悦,感受温暖。从乔迁新居,到开门迎客,从扶贫帮困,到发展振兴,记者见证了灾区民生改善的一个个圆梦时刻。

      用心走基层,用情写群众。今年春节,本报“新春走基层”采访组又一次踏上逐梦之旅。2月12日,正月初三早上7点30分,一行人从成都出发,走成灌线,上都汶高速,穿过3条隧道、两座桥,不到9点,美丽的映秀新城就出现在眼前。微凉的小雨挡不住自驾游客的热情,新春佳节,又逢藏历新年,映秀处处张灯结彩,人们跳起锅庄,烤起肥羊,载歌载舞欢度佳节。

      从映秀到水磨,从卫生院到社工服务站,一路行来,记者访老朋友、看新变化,用镜头和纸笔记录欢乐笑脸。

      绣娘圆梦

      羌绣销售有舞台传承有平台

      红色的门柱,祥云点缀的装饰,吸引游客走进位于映秀镇东村的中国汶川藏羌绣坊。来自嘉绒藏区和羌族地区的绣娘们在绣架上忙碌着,往来游客无不被精美作品深深吸引。绣娘汪斯芳是汶川绵虒人,正在绣一副围兜,“大年三十回家过年,待了一天就回来上班了,春节期间这么多游客来参观,店里需要人”。

      3年前的春节,记者到映秀、水磨采访时,绣娘们对于掌握一技之长感到高兴,但对未来还是有些迷茫。她们说,震后很多机构都组织了羌绣技能培训,但往往看的多、买的少,对于产品如何销售出去,通过什么渠道展示自己,心里都没谱。

      随着映秀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文化创意园去年启动打造,羌绣迎来了发展良机。汶川羌绣坊去年国庆节开业以来,旺季月销售额达到3万多元。汶川羌绣馆负责人单胜梅说:“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了最佳展示平台,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映秀镇中滩堡村村民夏高珍地震前收入主要靠种地、打工,如今她放下锄头拿起针线,成为汶川羌绣坊的一名“上班族”。汪斯芳每天上8小时班,月保底工资一千多,加上销售提成有两千多元。

      单胜梅坦言,目前淡旺季销售还不平衡,但她更看重映秀东村这个绝佳的展示窗口和平台,“关键是把牌子打响”。

      村支书圆梦

      村民入股经营丰富水磨“夜生活”


      “最近紧俏,订房间要抓紧!”记者见到水磨镇老人村村支书余平良时,两个外地的老顾客正打电话找他订房。“我家有21个包间,今年初一和初二晚上都住满了客人。”他说。

      地震后,一座藏羌文化特色的水磨新镇拔地而起,从搞工业转变为发展旅游。余平良去丽江参观后,建起一套全木结构的川西民居,开起了村里第一家旅店。

      由于客人多为一日游,两年前记者采访余平良时,如何发展“夜生活”留住游客,是他整天琢磨的事情。如今,“哥尔演艺吧”和能够同时接待200人的“姐妹烤羊园”都建成了。今年大年初二晚上,烤羊园接待了160位客人。“为了带动村民一起致富,两个新店我都拉上几位村民入股一起干。”

      新的一年里,余书记打算在自家旅店楼下再开一家清吧,丰富项目,方便住店客人晚上就近娱乐。“遗憾的是,现在在水磨过夜的游客依旧不多。破解难题,大家要劲往一处使。”余平良说,他打算在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后,组织一批村里的女掌柜到外面考察。为带动村民一起致富,村里还提出开发建设滨江走廊,发展茶铺、餐饮,村民入股、公司化运作,年终再分红,“已经打了报告,希望早点批下来”。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