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不等不靠 同样的话语与精神

  • 2013年05月1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历经汶川特大地震,四川人民更具负重自强的勇气和信心——

      自强点亮希望


      自强不息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的实践,我们得到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就是,自强自立才能共克时艰,苦干实干才能重筑家园。这也是当下四川各族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重筑美好家园,需要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勇气和情怀;谱写“中国梦”,更需我们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和魄力。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我们就足以战胜任何灾难和困难。

      自强点亮希望,自立成就梦想。只要不放弃,希望就在前面。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5年前,青川独臂农民石光武,挂出横幅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宣战”。

      与5年前相比,芦山地震受灾群众的自救意识和抱团观念更加显著,对正常秩序的恢复和维护也更加主动。重启生活时,他们埋头苦干实干,抬头乐观乐天,蕴藏着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强烈信念。

      自救赢得第一时间

      芦山地震不久,廖智来到灾区,成为一名志愿者。5年前的汶川地震,不但让她失去了双腿,还失去了女儿。

      有网友称她是“最美志愿者”。无论怎样,曾经饱受地震伤害的她,与她依靠假肢所站立的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一样,不可战胜。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面前,这种不可战胜的精神时时处处得以彰显。在芦山地震中,一位母亲突来“神力”,掀开上百斤重的预制板救出儿子,感动无数网友。

      当李可芝和她的小孙子被埋在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的房屋废墟下时,她没有绝望。在20多名村民徒手施救下,成功“捡回”婆孙两条命。

      宝兴县灵关镇钟灵村村民黄肖,被压在三层楼的废墟下,上百村民整整扒了6个小时才将其救出,大伙的信念很简单:“一个都不能少”。

      经历灾难洗礼的自救行为,随后变成一种饱含深情的礼让。震后帐篷奇缺,天全县仁义乡永兴村的众多年轻人把住帐篷的位置让给老人和小孩,自己躲在用油布和竹竿搭建的临时居住点内避雨。

      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让人对“蚂蚁搬家”这个词感触深刻。唯一的进村道路因塌方等原因完全阻断,村民组织起一支300多人的搬运队伍,完全靠人力将40多吨救灾物资运进孤岛,让全村渡过了物资匮乏的难关。

      “我们会以实际行动生产自救”、“自强不息”、“节约用水”……这样的纸制标牌,在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七家村安置点,挂满了长长一串。村民说,要用这样的宣传语互相勉励,重塑新生活。

      自发恢复正常秩序

      荥经县天凤乡凤槐村安置点挂出横幅:“战天难、斗地难,齐心齐力就不难”。

      缺水、缺电、缺食品,受灾群众最渴望恢复正常生活秩序。震后第一天,芦山县龙门乡场镇上的超市正常营业,供应受灾群众急需的蜡烛、食品和水。县城内,烧烤摊老板杨本琼回到岗位,“价格和过去一样,绝不发灾难财”。

      震后第三天,天全县一个集市热闹开市,新华乡村民王忠的烤鸭店也重新开张,“对生活的信心又回来了”。

      对于受损较重的农村而言,恢复农业生产,是恢复生活的保障。天全县东风渠灌区内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抢修“饭碗”。也有村民想着出去务工。“不能等政府补贴,我们有双手就先靠自己。”

      就近就业,能够兼顾未来重建与增加收入。地震重创了芦山县的支柱产业,不过受灾企业想方设法自救,少数企业迅速部分恢复生产。

      天全中学高三年级17个班的952名学生,选择了属于自己的“自救”方式,来到“帐篷学校”坚持学习。他们挂出标语:“不相信眼泪,只相信汗水;不相信智力,只相信努力!”

      故事

      自己的房子自己盖


      5月5日,石棉县先锋藏族乡共和村,两个村民正从一头骡子上卸下大小不一的柴禾。这是一对母子,母亲叫王春仙,儿子叫刘爱民。“我家的房子已经倒塌了,不能住人。”刘爱民站在一人高的柴禾堆前说,他和母亲花了7天时间,搭建起了一座2层高的木架子房,房子的框架已经成形,可以住2年左右。“明天把房梁搭起,把瓦盖上就可以住了。”

      石棉县先锋藏族乡共有7个村,全乡需要重建房屋的有391户、1428人。“虽然知道政府要规划修建永久性住房,但是不能光等着政府救济,自己有手有脚,自己的房子自己盖。”今年已经63岁的王春仙脸上挂着爽朗的笑。“现在是农忙季节,村民们上午做农活,下午盖房。”共和村1组临时党支部副书记王洪春说,全组已有10多户农户自己动手盖好了过渡安置房。

      震后17天企业复产了

      地震半个多月后,芦山县飞仙关镇村民余兴蓉又听到了隔壁纺织厂熟悉的纺纱声——青衣江纺织有限公司5月7日开启了一条生产线,实现复产。

      进入厂房,在清花、梳棉、并绦、粗纱、细纱、络筒6个车间里,都是一派繁忙景象。并绦车间女工吴惠芳接到公司电话通知后,提前一天就回到了岗位,“家里的活路都安排得差不多了,自己也想早点出来做活路。”

      现代轻纺是芦山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纺织机器是精密设备,受地震影响很大,全县16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一度全部停产。恢复供电后,公司立刻积极自救,“十几个人硬是把弯成S形的生产线扯直,终于能恢复部分生产了。”公司总经理舒庭敏说。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不等不靠 同样的话语与精神

  • 2013年05月1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历经汶川特大地震,四川人民更具负重自强的勇气和信心——

      自强点亮希望


      自强不息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的实践,我们得到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就是,自强自立才能共克时艰,苦干实干才能重筑家园。这也是当下四川各族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重筑美好家园,需要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勇气和情怀;谱写“中国梦”,更需我们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和魄力。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我们就足以战胜任何灾难和困难。

      自强点亮希望,自立成就梦想。只要不放弃,希望就在前面。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5年前,青川独臂农民石光武,挂出横幅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宣战”。

      与5年前相比,芦山地震受灾群众的自救意识和抱团观念更加显著,对正常秩序的恢复和维护也更加主动。重启生活时,他们埋头苦干实干,抬头乐观乐天,蕴藏着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强烈信念。

      自救赢得第一时间

      芦山地震不久,廖智来到灾区,成为一名志愿者。5年前的汶川地震,不但让她失去了双腿,还失去了女儿。

      有网友称她是“最美志愿者”。无论怎样,曾经饱受地震伤害的她,与她依靠假肢所站立的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一样,不可战胜。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面前,这种不可战胜的精神时时处处得以彰显。在芦山地震中,一位母亲突来“神力”,掀开上百斤重的预制板救出儿子,感动无数网友。

      当李可芝和她的小孙子被埋在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的房屋废墟下时,她没有绝望。在20多名村民徒手施救下,成功“捡回”婆孙两条命。

      宝兴县灵关镇钟灵村村民黄肖,被压在三层楼的废墟下,上百村民整整扒了6个小时才将其救出,大伙的信念很简单:“一个都不能少”。

      经历灾难洗礼的自救行为,随后变成一种饱含深情的礼让。震后帐篷奇缺,天全县仁义乡永兴村的众多年轻人把住帐篷的位置让给老人和小孩,自己躲在用油布和竹竿搭建的临时居住点内避雨。

      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让人对“蚂蚁搬家”这个词感触深刻。唯一的进村道路因塌方等原因完全阻断,村民组织起一支300多人的搬运队伍,完全靠人力将40多吨救灾物资运进孤岛,让全村渡过了物资匮乏的难关。

      “我们会以实际行动生产自救”、“自强不息”、“节约用水”……这样的纸制标牌,在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七家村安置点,挂满了长长一串。村民说,要用这样的宣传语互相勉励,重塑新生活。

      自发恢复正常秩序

      荥经县天凤乡凤槐村安置点挂出横幅:“战天难、斗地难,齐心齐力就不难”。

      缺水、缺电、缺食品,受灾群众最渴望恢复正常生活秩序。震后第一天,芦山县龙门乡场镇上的超市正常营业,供应受灾群众急需的蜡烛、食品和水。县城内,烧烤摊老板杨本琼回到岗位,“价格和过去一样,绝不发灾难财”。

      震后第三天,天全县一个集市热闹开市,新华乡村民王忠的烤鸭店也重新开张,“对生活的信心又回来了”。

      对于受损较重的农村而言,恢复农业生产,是恢复生活的保障。天全县东风渠灌区内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抢修“饭碗”。也有村民想着出去务工。“不能等政府补贴,我们有双手就先靠自己。”

      就近就业,能够兼顾未来重建与增加收入。地震重创了芦山县的支柱产业,不过受灾企业想方设法自救,少数企业迅速部分恢复生产。

      天全中学高三年级17个班的952名学生,选择了属于自己的“自救”方式,来到“帐篷学校”坚持学习。他们挂出标语:“不相信眼泪,只相信汗水;不相信智力,只相信努力!”

      故事

      自己的房子自己盖


      5月5日,石棉县先锋藏族乡共和村,两个村民正从一头骡子上卸下大小不一的柴禾。这是一对母子,母亲叫王春仙,儿子叫刘爱民。“我家的房子已经倒塌了,不能住人。”刘爱民站在一人高的柴禾堆前说,他和母亲花了7天时间,搭建起了一座2层高的木架子房,房子的框架已经成形,可以住2年左右。“明天把房梁搭起,把瓦盖上就可以住了。”

      石棉县先锋藏族乡共有7个村,全乡需要重建房屋的有391户、1428人。“虽然知道政府要规划修建永久性住房,但是不能光等着政府救济,自己有手有脚,自己的房子自己盖。”今年已经63岁的王春仙脸上挂着爽朗的笑。“现在是农忙季节,村民们上午做农活,下午盖房。”共和村1组临时党支部副书记王洪春说,全组已有10多户农户自己动手盖好了过渡安置房。

      震后17天企业复产了

      地震半个多月后,芦山县飞仙关镇村民余兴蓉又听到了隔壁纺织厂熟悉的纺纱声——青衣江纺织有限公司5月7日开启了一条生产线,实现复产。

      进入厂房,在清花、梳棉、并绦、粗纱、细纱、络筒6个车间里,都是一派繁忙景象。并绦车间女工吴惠芳接到公司电话通知后,提前一天就回到了岗位,“家里的活路都安排得差不多了,自己也想早点出来做活路。”

      现代轻纺是芦山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纺织机器是精密设备,受地震影响很大,全县16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一度全部停产。恢复供电后,公司立刻积极自救,“十几个人硬是把弯成S形的生产线扯直,终于能恢复部分生产了。”公司总经理舒庭敏说。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