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力量,生生不息
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四川芦山。
从救援到安置,从恢复到重建,从归零到重振,面对灾难的洗礼,30个日夜,灾区未曾停步,四川克难奋进。
看,乐坝村的村民挥汗如雨。政府出策,群众出力,草根智慧,就地取材,1800元建套过渡房,透气又宽敞。
听,名山区的茶厂机声隆隆。30万亩茶园、近千家茶厂迅速恢复生产,氤氲感恩情愫的蒙顶山茶香飘四海……
这是怎样一种力量,支撑我们穿越灾难,逐梦前行?
这力量,来自一个政党披荆斩棘的领导力
“掩藏破碎的心灵,缝合震荡的情意,最红的旗帜插进绝地的高地……”
——选自诗歌《此时和那时》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
灾情迅速传到中南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从中南海到龙门山麓,抗震救灾的战斗迅速打响。
把最红的旗帜插进绝地的高地。震后5小时,受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乘专机飞赴灾区……
从飞机降落,到直升机启动旋翼,不到17分钟。25分钟的航程里,李克强总理紧锁眉头研究救灾地图,眉宇间满是忧心和焦急。
空中通道惊心动魄,地面通道同样艰险无比。
震后半小时,四川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等省领导冒着强烈余震,紧急向震中挺进。在震中龙门乡,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
救人、救治、转移、安置、防疫,芦山、宝兴、天全、荥经、名山……余震不断,道路崎岖,迎着危险,省委书记的足迹踏遍每个重灾乡镇;冒着飞石,省长奔跑的身影激励救援力量奋勇前行。
艰苦卓绝的救灾之路让世界看到,一个执政党在应对风险挑战、驾驭复杂局面时,应当具备怎样的担当和能力!
“有这样的坚强领导,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龙门乡乡长陈钢说。30个日夜,他奋战在物资发放和过渡安置一线。
5100多支党员突击队、8万余名党员像他一样,冲锋在前——
雅安市人民医院儿科护士、十八大代表冉雪梅,安置伤员、送医上门、消杀防疫、心理抚慰,样样都干。
农村“双抢”时节,丹棱394支“党员突击队”帮受灾群众收割菜籽,生产自救,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部署,从中央到地方,坚强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引领抗震救灾有力有序高效推进。
震后第三天,天全县一个集市热闹开市。新华乡村民王忠的烤鸭店重新开张,“对生活的信心又回来了”。
震后第四天,芦山灾区首个帐篷学校在龙门乡开学,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做游戏,脸上露出笑容。
震后半个月,灾区中小学全面复课,雅安72.9万受灾群众得到安置。人们走出帐篷,走进地头,走进工厂,辛勤劳作。
震后24天,“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蓝图出炉。
面对镜头,雅安市委主要领导许下了实现美丽“雅安梦”的庄严承诺。背靠中流砥柱,我们有底气,有力量,有信心。
这力量,来自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
“一次磨难,换来的只能是一次坚强;一次打击,打成的只能是一身毅力……”
——选自诗歌《我牵挂芦山的姐妹兄弟》
汶川特大地震早已证明,灾区群众是灾难的承受者,更是奇迹的创造者。
芦山震后,灾区人民在奋起自救中书写新的奇迹。
这是3位母亲的故事。
第一位母亲,芦山县城居民杨玉蓉。地震时儿子被埋在预制板下,眼看三楼的床砸下来,儿子求母亲快走别管他,不到1米6的她竟独自顶起两百多斤的预制板,救出儿子。
第二位母亲,芦山芦阳镇居民岳凤琼。5年前在地震中痛失儿子,5年后再一次痛失女儿。忍住悲恸,她从自家小卖部拉出了吃的、用的分给邻居,她说,还要重建一个家。
第三位母亲,独自拉扯两个女儿的龙门乡红星村村民胡国香。她经营当地最大的晶晶超市,震后损失超过百万,却免费向有需要的村民分发货品,这份胸襟,引来企业爱心接力。
3位平凡的灾区母亲以朴素行动告诉世人:倒下的是废墟,站起的是大写的人。最伟大的力量,来自我们自己。
灾难砥砺风骨。1个月来,在城市,在农村,灾区群众“不等不靠不空盼,生产自救当好汉”。
5月3日,天全县思经乡思经村7组茶叶加工户付贵林开着自家的面包车收茶叶。妻子高华秀和工人一起加工制新茶。震后3天,高华秀和附近的乡邻们互帮互助检修房子,排除垮塌可能后,就开门制茶、收茶。当天,天全县货运快递恢复,高华秀家做成震后第一笔生意:卖出熟茶800斤,成交价5万多元,“我们早一天开业,茶农的损失也少一点,这么大的灾害,不能光靠政府”。
震后第13天,天全近半数企业恢复生产,震后半个多月,熟悉的纺纱声响起,芦山县产业恢复重建起步。
两条以“非遗”闻名的著名商业街也逐渐恢复昔日生机——
震后15天,位于古城村的“荥经砂器一条街”上,近30家砂器经营门市的大部分已经恢复营业。震后19天,“芦山根雕一条街上”,近300家不同程度受损的根雕商铺中,已有10多家开门迎客。
打开门,就是打开希望。古老产业的新生,将为灾区未来发展振兴注入新的力量。
这力量,来自一个国家风雨同舟的凝聚力
“今夜,不同水土的方言,用一种声音,一种叫做祖国的声音,给黑体字的芦山,照明……”
——选自诗歌《今夜,我要向一顶帐篷致敬》
5月17日,60余家中央企业负责人为四川送来最宝贵的支持:70个合同项目,2387.3亿元投资大单。其中,雅安共签订4个项目,金额达132亿元。
掌声响彻会场。这掌声,是祝贺,是情谊,是敬意,更是信心。
危难之际伸出援手的,不只是央企。
曾经的受灾群众,成为今天的雅安力量——
来自广元的徐记蓬被称为“馒头哥”。4月21日下午5点过,他靠3辆车驮来700斤面粉、300斤大米、100斤白糖,把自己在成都经营的馒头店整体搬迁到了芦山县。22日早上,天刚蒙蒙亮,热气腾腾的馒头出锅了,短短3小时就向受灾群众派发了1万多个。
来自汶川灾区的姚华东是芦山地震灾区最小的志愿者,年仅17岁。5年前,他在大地震中成为孤儿,5年后,他地震当晚就赶赴灾区,搬运物资,搭建帐篷,忙得一刻不闲。
3位企业家,以行动肩负起社会责任——
农工党员、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束昱辉,以个人名义向灾区捐赠1亿元;吉林省民营企业家王广滨,向灾区捐赠1111111元大额党费;辗转千里,美国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万宝路国际企业集团总裁梁冠军背着百万现金亲赴灾区……
回望芦山,30个日夜,从气壮山河的生死驰援,到举国动员的物资集结;从平凡人的朴素行动,到海内外奔涌的爱心热流……全国一盘棋,一条心,一家人,一个目标。
一件件凡人善举,汇聚成同舟共济的凝聚力,激励我们在风险挑战中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这力量,来自一种科学救灾形成的创造力
“用勇气耐力和坚毅,护送种子,护送我们的明天,走向成熟和饱满。”
——选自诗歌《谷雨催生坚毅》
30个日夜,一顶顶蓝色帐篷,一件件救灾物资,一笔笔爱心捐款源源不断地汇入灾区。如何确保救灾款物的发放使用透明公正?
从一瓶矿泉水的去向,可见一斑。
这是灾区最普通的一天。早上9点35分,雅安市雨城区民政局物资捐款接收点,一批矿泉水、自热食品等救灾物资准备运往上里镇。镇人大主席李莲对照救灾物资分配接收清单仔细清点,记录一笔,装车一批,直到接收发放组工作人员清点完毕。
此时,七家村村委会的张其慧已来到镇政府,登记,签字,按需领取救灾物资。10多分钟后,货车开进七家村抗震救灾物资发放点。汽车共在3个点停留卸货,每停留一次,都会清点一次数量。念到名字的村民在登记表上签名,不会写字的就盖手印。发放完毕后,村组干部们会第一时间公示。一旦发现处理不当的行为,将上报有关部门严肃处理。
小到一瓶水、一斤粮、10元钱发放,大到“千吨级”救灾物资的保障供给,概莫能外。
震后1月,全省各级慈善组织共接受捐赠超过10亿元。为确保捐赠的每一分钱都用到灾区群众手上,近日省财政厅等10单位和省红十字会等社团组织更是将捐赠资金接收情况上网集中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变脸”的不止是物资发放、善款管理,还有“靶向救援”、社会管理、灾害防治……从汶川到芦山,我省救灾机制在灾难砥砺中不断完善、革新、提升。
震后,省、市、县指挥机构三级合一的机制,集中统一、上下联动的组织指挥体系,确保了救灾高效科学;创新设立的社会管理服务组,成功引导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
滂沱大雨中,科学救灾彰显伟力。
5月8日20时40分,一阵持续的轰鸣声,让冒雨巡逻在芦山县太平镇钟灵村梨儿坪的地质灾害监测员高益举停住了脚步,“不好,可能是山体滑坡”。
接到通知,钟灵村党支部书记王志红立刻通知全村应急分队60余人出动,挨家挨户通知群众撤离。
22时左右,由国土和地勘专家组成的处突小组抵达滑坡点。处突小组勘查发现,临时安置点受到威胁,相邻的祥和村也严重影响。
紧急通知立即传达。循着地质灾害避险演练路径,钟灵村、祥和村1000多名群众连夜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
截至16日,我省已先后公布六批地质灾害隐患点。
恢复重建中,科学规划深入人心。
5月11日,一场小型的“头脑风暴”在芦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板房进行。灾区干部和国家级专家一起,勾勒灾区的新未来。交流碰撞中,科学重建、跨越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5月13日至14日举行的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通过《中共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委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正由梦想照进现实。
人们从五大重点任务中找到了落脚点——安民。
一切为了灾区人民,一切依靠灾区人民。这将成为我们圆梦雅安、圆梦小康、圆梦中国的最大动力。(记者 李旭)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