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灾难阴霾的阳光少年——汶川、芦山地震灾区儿童回访记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汶川、芦山地震灾区,听听这里孩子们的节日心愿。
“担架娃”宋馨懿:
生活并不“特殊”,自理能力更强
圆圆的脸上架着一副小眼镜、扎着马尾辫、笑起来甜甜的……5月30日上午,记者在成都市棕北小学再次见到了宋馨懿——昔日担架上的小娃娃,已成为一名小学生。
当日,学校正举办庆“六一”美食活动,小馨懿边吃着冰淇淋,边和同学玩耍。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仿佛是夏季里一阵阵清风。
2008年5月14日,在震后崎岖的山路上,几名解放军战士抬着一名刚从废墟中救出的小伤员一路飞奔。正在附近察看灾情的国务院总理一行见状迅速站到了路边,为伤员让出了一条“生命通道”……担架上的那个小伤员就是宋馨懿。
汶川地震让宋馨懿失去了双亲和右腿。震后,小馨懿装上了假肢,和奶奶、叔叔、婶婶一起生活,社会上经常有好心人来看望她。6年来,她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我们不想让她觉得自己很特殊。”语文老师李芳燕说,已上小学三年级的小馨懿,生活自理能力比过去更强了。过去,考虑到她行动不便,专门叮嘱班上其他小朋友帮她背书包、扶她上下楼。现在,她不仅能自己上下楼,还主动要求放学自己走回家,不再坐轮椅了。
谈到“六一”节愿望,小馨懿说:“我什么都不想要,就想和奶奶、幺爸(叔叔)、幺妈(婶婶)快快乐乐在一起!”
“铁命娃”李佳骏:
梦中漂亮坚固的新家并不遥远
身材瘦小,一双大大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在芦山地震震中芦山县龙门乡红星村,记者见到了8岁的李佳骏,他正和姐姐、表妹和小狗一起玩耍。
没有特别的礼物,这个儿童节过得很简单,广阔的乡村田野就是他们的“小天地”。
李佳骏一家住在一幢简易过渡房里。一旁倒塌的老房子,是他曾经“命悬一线”的地方。地震时,房屋轰然倒塌,他瞬间被埋在废墟之下。幸运的是,他被救出时毫发无损,被乡亲们称为“铁命娃”。
李佳骏家经济条件本不宽裕,重建让这个家庭又背上了沉重的债务。震后,父亲忙着帮别人建房赚钱,母亲则在家料理家务兼顾农活。母亲余国梅说,佳骏很懂事,从来不会因为没有好衣服、好玩具哭闹。
在过渡房的墙上,贴着一幅水彩画:蓝天白云下,一家人手牵着手,倚树而立,旁边是一幢楼房,一道彩虹划过远处的天际。画面虽然有些潦草,但透出一份幸福和希望。
李佳骏是个爱笑的孩子。他说,画中的楼房是梦里的新家,很漂亮很坚固。
这并非遥不可及,按照重建规划,李佳骏一家年底前将搬进位于铜鼓庙聚居点的新房。
“小志愿者”李昕玥:
灾难中学会感恩与担当
见到李昕玥时,她正和爸爸妈妈收拾东西准备回老家汉源,去给曾祖母过83岁生日。在昕玥心中,老家有许多美好的回忆,风景很美、好吃的大樱桃……
李昕玥的家位于国道318线上。芦山地震后,这条国道成了芦山地震灾区物资、人员流动的“生命线”。每天,大量的救灾车辆从家门口呼啸而过,让李昕玥萌生了去做志愿者的想法。
震后,她和同学们主动来到物资转运点,帮着装卸救灾物资,一连干了几天。“一天不停地搬东西,虽然非常累,浑身疼痛,手都抬不起来了,但我很高兴。”李昕玥说。她年仅12岁,给人一种干练、大方的感觉。
团结就是力量。这短短的几天志愿服务,让她懂得了感恩,更加愿意去帮助别人。
李昕玥是雅安市雨城区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这个儿童节后,她将迎来小学毕业考试,新学期将走进新学校,结识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的新同学。对于未来,她充满了期待。“我想利用暑假,再到灾区去走一走,看一看还有没有需要我帮助的人。”李昕玥说。(新华社成都6月1日电 记者 杨迪 吴晓颖)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