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挪穷窝 换穷业 斩穷根——四川精准扶贫三部曲

  • 2015年07月28日 11时24分
  • 来源: 人民日报
  • 【字体:
  • 播报
  •   7月,又到了草原上最美的时节,阿坝县麦尔玛乡亚坤玛村的“藏家乐”里,游人接踵。一拨外地客人刚进帐篷,热情的主人端上了酥油茶和手抓肉。

      “这个藏家乐是县里确定的精准扶贫项目”,村支书朵莫清楚地记得,去年3月,县乡派来了工作组,挨家挨户调查摸底。“村里人均草场少,劳动力富余,我们提出办个藏家乐,带动村民脱贫,可是村集体经济一点积累也没有。”

      经过申报、评议、审核、公示,不到两个月,阿坝县拨下来50万元扶持资金,“藏家乐真的办起来了!当年的收入就有30万元。”

      四川把旅游扶贫作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环节,确定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为重点区域,每年投入省级旅游发展资金七成以上。过去两年,“四大片区”乡村旅游收入115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挪穷窝——

      新村建设扶贫为要


      彩电、冰箱、洗衣机,沙发、衣柜、席梦思……两年前,喜德县冕山镇民主村建成彝家新寨,53户彝族同胞品尝到新生活的甜头。

      “不光是屋里,村容村貌统一规划,环境卫生统一管理,村民的卫生习惯也有很大改善。”村支书陈德俊说。

      民主村人的好日子,让住在半山腰上的阿的伍呷羡慕不已。她所在的洛发村2组,村民们大都住在低矮的土坯房里。2014年,四川启动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彝家新寨排在首位。随着新寨建设“先难后易”的原则,今年春节前,阿的伍呷一家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搬到山下后,老人看病、娃娃上学方便,务工机会也多了。”黑水县色尔古镇五里村藏族村民三头,去年也从海拔近3000米的高山上搬到河谷地带。三头和乡亲们的新生活,则是得益于两年前启动实施的四川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在该项计划中,藏区新居同样名列首位。

      把新村建设作为脱贫解困、发展提升的综合载体,让农牧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是四川扶贫攻坚的重要战术取向。

      “新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扶贫解困。”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张谷表示,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优先解决无房户、危房户、困难户住房问题,不落下一户一人。

      69岁的李自秋是巴中市花溪乡的贫困户,儿子患病,儿媳外出务工,家中有两个上中学的孩子。一年多前,全家人还住在漏雨灌风的老房子里,“修新房不敢想,补旧房也差钱。”

      为解决李自秋这样的特困户无力建房难题,3年前,巴中市借鉴城市廉租房、保障房建设经验,按照5%至10%的比例,在巴山新居聚居点配套建设农村廉租房。

      李自秋如今住着的廉租房,80平方米,每月租金40元,“算下来每平方米才5毛钱哩!”迄今,巴中市建成农村廉租房1554套,近6000名农村特困对象实现安居。

      “巴中模式”已获全省推广。《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农村廉租房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累计建成农村廉租房16.65万套,为农村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得安全“兜底”。

      今年初,四川决定在乌蒙山区9个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县实施乌蒙新村建设,扶贫新村由此覆盖四大片区。

      换穷业——

      产业扶持到村到户


      泸州市古蔺县马蹄乡十年九旱,农民靠传统种植业难以摆脱贫困。几年前,马岭村村民陈朝发借钱盖了3间平房,居住条件是改善了,但靠每亩几百元收入的玉米、红薯,“这盖房的钱啥时还清?”

      结对帮扶干部、马蹄乡农技站站长任作民找上门来,根据陈朝发家的土地和劳力情况,跟他商量种植市场适销的甜橙。去年2亩甜橙投产,3万元的“第一桶金”让他喜出望外。“今年又有3亩挂果,明年8亩全部投产,脱贫不成问题。”原本听到“脱贫”二字就直摇头的陈朝发,如今底气足了。

      广元市青川县三锅镇杨柳村村民唐发全,是精准识别的贫困户,儿子患有慢性肾病,家中劳力短缺。镇村干部因户施策,帮助他家制订了“长中短结合、以短为主”的脱贫路子,“栽种核桃5亩,管护茶园3亩,养猪4头”,指着唐家门口贴着的“贫困户帮扶规划明白卡”,驻村干部马康龙介绍,“增收项目启动资金已经发放到户,后续帮扶措施还会跟进。”

      “变输血为造血,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刘维嘉说,重点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选准富民产业载体和路子。

      “产业不强,村子难富”。巴中市巴州区花溪乡新庙村,原本是个产业“空心村”,如今却以金银花闻名。在巴山新居建设中,巴州区确立“产村相融”理念,为新庙村规划发展金银花产业,引入一家省级龙头企业。全村建成金银花产业基地1200亩,去年人均增收2800多元。

      相邻的恩阳区则在几个乡镇分类指导,重点发展川明参、银杏等特色产业,建成一批种植园区,规模化种植面积11万余亩,盛产期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恩阳区委书记梁津华说:“农民无论是在园区务工还是直接参与经营,都能在产业链上找到自己增收的坐标。”

      “过去,我们全家种养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每年土地流转收入2000多元、园区务工工资2万多,人还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下八庙镇凤凰包村冯年义感慨。

      位于秦巴山区的巴中市已在连片贫困的37个村建成2.7万亩中药材基地,今年种植户单项人均收入可望超过3000元。

      2014年,四大片区农民纯收入同比增长12.2%,比全省高出0.7个百分点。

      斩穷根——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就像黑夜里的一道曙光,照亮了我的生活,我又可以读书了!”得知自己被“9+3”免费教育计划招录,彝族姑娘马海阿依莫这样描述那一刻的惊喜。

      “9+3”计划,即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提供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着眼提高藏区人口的就业技能,2009年起,四川每年组织1万名藏区学生到内地学校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基本实现“应读尽读”,前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以上。

      马海阿依莫是越西县大瑞乡林沟村人,两年前父亲遭遇车祸腿受重伤,家中就靠母亲一人务农支撑。去年马海阿依莫初中毕业,正打算外出务工挣钱时,“9+3”计划扩大到大小凉山彝区的消息传来,马海阿依莫的命运改变了!

      3年学费全免,职校一二年级每年补助生活费3000元、三年级补助1500元,每年补助杂费1500元……“9+3”学生享受的资助政策含金量十足。“如果没有遇上这样的好政策,孩子就只能出去打工,或者像她姐姐那样早早嫁人。”马海阿依莫的父亲马海车布子说。

      同马海阿依莫一起,去年有5000多名彝区孩子怀揣梦想,走进了成都等地的中职学校。

      四川近期开展的一项扶贫开发研究报告显示,四大片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原因中,缺技术占36%,能力贫困问题突出。

      “扶贫扶智,扶智强能,‘9+3’是项创举。”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有关负责人说,“解决一人读书、实现一人就业、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精准之策。”

      不仅是“9+3”计划,四川对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差异化支持仍在拓展。2014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全面推行15年免费教育,今年甘孜藏族自治州参照推行。

      统计显示,2014年四大片区投入教育扶贫资金412.7亿元,比2012年增长13.7%。

      往细处做,向深处推。不久前召开的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委十届六次全会专题部署扶贫攻坚,其中明确提出:建立四大片区农村中小学校直接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急需紧缺专业人员制度;免费师范生计划培养规模增至每年3000名,重点面向四大片区;支持民族自治州、自治县稳步推进15年免费教育;实施藏区千人支教十年计划;由对口支援藏区的县、市、区选派优秀教师到受援藏区县支教两年……

      “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教育,希望在教育”,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四川力度空前。(记者 张忠 王明峰 张文)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挪穷窝 换穷业 斩穷根——四川精准扶贫三部曲

  • 2015年07月28日 11时24分
  • 来源: 人民日报
  •   7月,又到了草原上最美的时节,阿坝县麦尔玛乡亚坤玛村的“藏家乐”里,游人接踵。一拨外地客人刚进帐篷,热情的主人端上了酥油茶和手抓肉。

      “这个藏家乐是县里确定的精准扶贫项目”,村支书朵莫清楚地记得,去年3月,县乡派来了工作组,挨家挨户调查摸底。“村里人均草场少,劳动力富余,我们提出办个藏家乐,带动村民脱贫,可是村集体经济一点积累也没有。”

      经过申报、评议、审核、公示,不到两个月,阿坝县拨下来50万元扶持资金,“藏家乐真的办起来了!当年的收入就有30万元。”

      四川把旅游扶贫作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环节,确定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为重点区域,每年投入省级旅游发展资金七成以上。过去两年,“四大片区”乡村旅游收入115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挪穷窝——

      新村建设扶贫为要


      彩电、冰箱、洗衣机,沙发、衣柜、席梦思……两年前,喜德县冕山镇民主村建成彝家新寨,53户彝族同胞品尝到新生活的甜头。

      “不光是屋里,村容村貌统一规划,环境卫生统一管理,村民的卫生习惯也有很大改善。”村支书陈德俊说。

      民主村人的好日子,让住在半山腰上的阿的伍呷羡慕不已。她所在的洛发村2组,村民们大都住在低矮的土坯房里。2014年,四川启动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彝家新寨排在首位。随着新寨建设“先难后易”的原则,今年春节前,阿的伍呷一家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搬到山下后,老人看病、娃娃上学方便,务工机会也多了。”黑水县色尔古镇五里村藏族村民三头,去年也从海拔近3000米的高山上搬到河谷地带。三头和乡亲们的新生活,则是得益于两年前启动实施的四川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在该项计划中,藏区新居同样名列首位。

      把新村建设作为脱贫解困、发展提升的综合载体,让农牧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是四川扶贫攻坚的重要战术取向。

      “新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扶贫解困。”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张谷表示,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优先解决无房户、危房户、困难户住房问题,不落下一户一人。

      69岁的李自秋是巴中市花溪乡的贫困户,儿子患病,儿媳外出务工,家中有两个上中学的孩子。一年多前,全家人还住在漏雨灌风的老房子里,“修新房不敢想,补旧房也差钱。”

      为解决李自秋这样的特困户无力建房难题,3年前,巴中市借鉴城市廉租房、保障房建设经验,按照5%至10%的比例,在巴山新居聚居点配套建设农村廉租房。

      李自秋如今住着的廉租房,80平方米,每月租金40元,“算下来每平方米才5毛钱哩!”迄今,巴中市建成农村廉租房1554套,近6000名农村特困对象实现安居。

      “巴中模式”已获全省推广。《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农村廉租房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累计建成农村廉租房16.65万套,为农村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得安全“兜底”。

      今年初,四川决定在乌蒙山区9个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县实施乌蒙新村建设,扶贫新村由此覆盖四大片区。

      换穷业——

      产业扶持到村到户


      泸州市古蔺县马蹄乡十年九旱,农民靠传统种植业难以摆脱贫困。几年前,马岭村村民陈朝发借钱盖了3间平房,居住条件是改善了,但靠每亩几百元收入的玉米、红薯,“这盖房的钱啥时还清?”

      结对帮扶干部、马蹄乡农技站站长任作民找上门来,根据陈朝发家的土地和劳力情况,跟他商量种植市场适销的甜橙。去年2亩甜橙投产,3万元的“第一桶金”让他喜出望外。“今年又有3亩挂果,明年8亩全部投产,脱贫不成问题。”原本听到“脱贫”二字就直摇头的陈朝发,如今底气足了。

      广元市青川县三锅镇杨柳村村民唐发全,是精准识别的贫困户,儿子患有慢性肾病,家中劳力短缺。镇村干部因户施策,帮助他家制订了“长中短结合、以短为主”的脱贫路子,“栽种核桃5亩,管护茶园3亩,养猪4头”,指着唐家门口贴着的“贫困户帮扶规划明白卡”,驻村干部马康龙介绍,“增收项目启动资金已经发放到户,后续帮扶措施还会跟进。”

      “变输血为造血,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刘维嘉说,重点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选准富民产业载体和路子。

      “产业不强,村子难富”。巴中市巴州区花溪乡新庙村,原本是个产业“空心村”,如今却以金银花闻名。在巴山新居建设中,巴州区确立“产村相融”理念,为新庙村规划发展金银花产业,引入一家省级龙头企业。全村建成金银花产业基地1200亩,去年人均增收2800多元。

      相邻的恩阳区则在几个乡镇分类指导,重点发展川明参、银杏等特色产业,建成一批种植园区,规模化种植面积11万余亩,盛产期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恩阳区委书记梁津华说:“农民无论是在园区务工还是直接参与经营,都能在产业链上找到自己增收的坐标。”

      “过去,我们全家种养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每年土地流转收入2000多元、园区务工工资2万多,人还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下八庙镇凤凰包村冯年义感慨。

      位于秦巴山区的巴中市已在连片贫困的37个村建成2.7万亩中药材基地,今年种植户单项人均收入可望超过3000元。

      2014年,四大片区农民纯收入同比增长12.2%,比全省高出0.7个百分点。

      斩穷根——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就像黑夜里的一道曙光,照亮了我的生活,我又可以读书了!”得知自己被“9+3”免费教育计划招录,彝族姑娘马海阿依莫这样描述那一刻的惊喜。

      “9+3”计划,即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提供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着眼提高藏区人口的就业技能,2009年起,四川每年组织1万名藏区学生到内地学校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基本实现“应读尽读”,前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以上。

      马海阿依莫是越西县大瑞乡林沟村人,两年前父亲遭遇车祸腿受重伤,家中就靠母亲一人务农支撑。去年马海阿依莫初中毕业,正打算外出务工挣钱时,“9+3”计划扩大到大小凉山彝区的消息传来,马海阿依莫的命运改变了!

      3年学费全免,职校一二年级每年补助生活费3000元、三年级补助1500元,每年补助杂费1500元……“9+3”学生享受的资助政策含金量十足。“如果没有遇上这样的好政策,孩子就只能出去打工,或者像她姐姐那样早早嫁人。”马海阿依莫的父亲马海车布子说。

      同马海阿依莫一起,去年有5000多名彝区孩子怀揣梦想,走进了成都等地的中职学校。

      四川近期开展的一项扶贫开发研究报告显示,四大片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原因中,缺技术占36%,能力贫困问题突出。

      “扶贫扶智,扶智强能,‘9+3’是项创举。”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有关负责人说,“解决一人读书、实现一人就业、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精准之策。”

      不仅是“9+3”计划,四川对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差异化支持仍在拓展。2014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全面推行15年免费教育,今年甘孜藏族自治州参照推行。

      统计显示,2014年四大片区投入教育扶贫资金412.7亿元,比2012年增长13.7%。

      往细处做,向深处推。不久前召开的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委十届六次全会专题部署扶贫攻坚,其中明确提出:建立四大片区农村中小学校直接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急需紧缺专业人员制度;免费师范生计划培养规模增至每年3000名,重点面向四大片区;支持民族自治州、自治县稳步推进15年免费教育;实施藏区千人支教十年计划;由对口支援藏区的县、市、区选派优秀教师到受援藏区县支教两年……

      “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教育,希望在教育”,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四川力度空前。(记者 张忠 王明峰 张文)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