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让造林者受益,让受益者造林”——四川林业发展蹚出新路径

  • 2017年04月18日 07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聚焦

      “没问题,10亩李子一卖,有三四万元呢。不仅仅是脱贫,是致富了。”4月14日,望着已经挂果的脆皮李林,北川县擂鼓镇石岩村二组村民陈菊花和前来蹲点的镇干部拉起了家常,4年前,这片李子林所在的位置还是一片垮塌的荒坡,农户们望着手里的集体林地产权证一筹莫展。

      造林成本高、产权纠纷多、融资难度大、产业方向模糊……这是石岩村当时必须面对的现实。而在过去的4年里,伴随着集体林权改革及配套措施的完善,石岩村累计完成荒山荒坡修复1500亩,发展脆皮李等产业1200亩,年产值有望突破1800万元,生态旅游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石岩村的蜕变,正是过去4年四川林业发展的缩影——通过集体林权改革和涉林产业融合,四川逐步探索出一条“让造林者受益,让受益者造林”的新路径。

      打基础

      回头看+建平台解决造林资金来源

      石岩村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边缘,当年,最让村民们头疼的是:确权时林地界限不清晰,纠纷不断,导致融资难流转难,那荒坡造林的钱从哪里来?

      2007年,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累计确权颁证1.63亿亩。与全省数千万农户一样,石岩村的村民们也拿到了林权证。

      流转给有实力的大户进行造林绿化,组建合租社进行造林绿化……时至今日,这仍然是解决造林资金来源的主要思路。

      但当时,这条路很难走通。受时代所限,确权时林地界限不清晰,林权交易、荒坡治理等涉林“文章”被认为是费力费钱不讨好。

      “我家林子实际面积是55亩,林权证上写的是40亩,流转出去我要吃亏得嘛!”村民陈菊花说,由于界限不明、产权不够清晰,她和邻居的林地纠纷一直不断。

      2013年,四川启动集体林改“回头看”行动,逐村逐户进行排查,明确地块的界限。这一次,陈菊花的林地纠纷得以化解,“镇林业站过来量,安了界碑。”到2014年底,我省集体林改“回头看”行动全面结束,全省98.5%的林权纠纷得以化解。

      此外,让确权的林地无法抵押融资的阻碍不仅是地块纠纷,还有林权交易平台缺失、市场信息不对称。

      “我们这里有些偏僻,一块上好的林子,一亩地一年只管得到10元钱。”说到这里,石岩村村民赵立芳有点激动——长满胸径30cm的云杉林地,每亩每年的流转费起码要超过100元。但她又无可奈何,自家的林地到底值多少钱,她也不清楚,“连个参考都没得。”

      对此,2014年,省林业厅提出,建立覆盖全省的林权流转交易平台体系。一年后,四川实现了林权交易平台县级全覆盖,并建立林权流转价格评估体系,2016年底,相关工作基本完成。这让石岩村的农户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探路径

      松比例+简手续推动造林内容和方式市场化

      吃下了“定心丸”,但石岩村村民对治理荒坡仍不积极。这是为何?“我们这天气冷,又缺水,造一亩林子得一两千,没得搞头哪个去做?”赵立芳的疑问直指问题关键。

      集体林改“回头看”和建立林权流转交易平台,是涉林产业发展的基础。如今,基础有了,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路径如何走?

      2014年,时隔16年后,我省再次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与以往不同,新一轮退耕还林明确规定:不再限定经济林和公益林的比例,农户可自主选择树种、造林方式和经营模式。

      同时,市场化离不开简政放权,2014年起,我省将林木采伐权逐步下放至县一级,并将作业流程从13项减至4项,农户半天即可办完林木采伐的所有审批手续。

      这些都传递出一个信号:造林内容和方式将更加市场化。

      市场化的路径还是围绕林权做文章。从2015年开始,我省先后试水“两证一社”和集体林“三权分置”。“两证一社”,是指经济林木(果)权证、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农民互助合作社,主要思路是,以经济林木(果)权证解决非林地上营造林的产权争议,以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破解流转后抵押标的物缺失,以农民互助合作社降低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集体林“三权分置”,则分别明确集体林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

      如今,上述相关改革均已在全省铺开,累计助推各地林农完成林权抵押贷款超40亿元。这也极大地鼓舞了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的热情。数据显示,自2013年-2016年,我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超过3300万亩。其中,经济效益高的经济林达四分之三以上;非公有制造林(民间造林)比例也超过四分之三。也就是从2013年年底开始,石岩村请来乡镇林业站专家,最终决定以脆皮李为主要绿化树种,至2015年,所有的荒山重新穿上“绿装”。

      谋发展

      一二三产融合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

      打好基础,探好路径,“多种树,能致富”在石岩村逐步成为现实。

      目前,除开脆皮李种植,村中还建立了简易的筛选、包装和储存厂房,能够满足李子上市时的收储需求。

      在种植脆皮李之外,石岩村修景观道,建观景台,开林家乐,渐渐发展起生态旅游产业。如今,石岩村已有林家乐10家,年接待能力达两万人次以上。截至去年底,当地人均收入已突破1.2万元,旅游收入已占石岩村人均收入的20%左右。

      石岩村的发展,是全省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省林业厅森林旅游中心主任马朝洪介绍,发展生态旅游,能够实现“不砍树能致富”,生态和经济成本不高。去年,全省生态旅游共接待游客2.6亿人次,实现直接收入769.8亿元。其中,直接收入连续四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

      在林旅融合的实践中,除了生态旅游,四川调整思路,从2015年起,将目光聚焦在健康养老上,参照德国等经验,打造森林康养产业。目前,全省已认定森林康养人家上百个,共举办3次森林康养年会。

      而在传统的林下种养业方面,自2013年我省开始在川南等地推广“万亩林亿元钱”模式,在盆周山地共打造现代林业产业基地500多万亩。

      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助推四川林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2013年-2016年,我省林业产值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去年已达3000亿元,生态服务价值突破1.68万亿元,均位居全国前列。(记者 王成栋)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让造林者受益,让受益者造林”——四川林业发展蹚出新路径

  • 2017年04月18日 07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聚焦

      “没问题,10亩李子一卖,有三四万元呢。不仅仅是脱贫,是致富了。”4月14日,望着已经挂果的脆皮李林,北川县擂鼓镇石岩村二组村民陈菊花和前来蹲点的镇干部拉起了家常,4年前,这片李子林所在的位置还是一片垮塌的荒坡,农户们望着手里的集体林地产权证一筹莫展。

      造林成本高、产权纠纷多、融资难度大、产业方向模糊……这是石岩村当时必须面对的现实。而在过去的4年里,伴随着集体林权改革及配套措施的完善,石岩村累计完成荒山荒坡修复1500亩,发展脆皮李等产业1200亩,年产值有望突破1800万元,生态旅游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石岩村的蜕变,正是过去4年四川林业发展的缩影——通过集体林权改革和涉林产业融合,四川逐步探索出一条“让造林者受益,让受益者造林”的新路径。

      打基础

      回头看+建平台解决造林资金来源

      石岩村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边缘,当年,最让村民们头疼的是:确权时林地界限不清晰,纠纷不断,导致融资难流转难,那荒坡造林的钱从哪里来?

      2007年,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累计确权颁证1.63亿亩。与全省数千万农户一样,石岩村的村民们也拿到了林权证。

      流转给有实力的大户进行造林绿化,组建合租社进行造林绿化……时至今日,这仍然是解决造林资金来源的主要思路。

      但当时,这条路很难走通。受时代所限,确权时林地界限不清晰,林权交易、荒坡治理等涉林“文章”被认为是费力费钱不讨好。

      “我家林子实际面积是55亩,林权证上写的是40亩,流转出去我要吃亏得嘛!”村民陈菊花说,由于界限不明、产权不够清晰,她和邻居的林地纠纷一直不断。

      2013年,四川启动集体林改“回头看”行动,逐村逐户进行排查,明确地块的界限。这一次,陈菊花的林地纠纷得以化解,“镇林业站过来量,安了界碑。”到2014年底,我省集体林改“回头看”行动全面结束,全省98.5%的林权纠纷得以化解。

      此外,让确权的林地无法抵押融资的阻碍不仅是地块纠纷,还有林权交易平台缺失、市场信息不对称。

      “我们这里有些偏僻,一块上好的林子,一亩地一年只管得到10元钱。”说到这里,石岩村村民赵立芳有点激动——长满胸径30cm的云杉林地,每亩每年的流转费起码要超过100元。但她又无可奈何,自家的林地到底值多少钱,她也不清楚,“连个参考都没得。”

      对此,2014年,省林业厅提出,建立覆盖全省的林权流转交易平台体系。一年后,四川实现了林权交易平台县级全覆盖,并建立林权流转价格评估体系,2016年底,相关工作基本完成。这让石岩村的农户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探路径

      松比例+简手续推动造林内容和方式市场化

      吃下了“定心丸”,但石岩村村民对治理荒坡仍不积极。这是为何?“我们这天气冷,又缺水,造一亩林子得一两千,没得搞头哪个去做?”赵立芳的疑问直指问题关键。

      集体林改“回头看”和建立林权流转交易平台,是涉林产业发展的基础。如今,基础有了,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路径如何走?

      2014年,时隔16年后,我省再次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与以往不同,新一轮退耕还林明确规定:不再限定经济林和公益林的比例,农户可自主选择树种、造林方式和经营模式。

      同时,市场化离不开简政放权,2014年起,我省将林木采伐权逐步下放至县一级,并将作业流程从13项减至4项,农户半天即可办完林木采伐的所有审批手续。

      这些都传递出一个信号:造林内容和方式将更加市场化。

      市场化的路径还是围绕林权做文章。从2015年开始,我省先后试水“两证一社”和集体林“三权分置”。“两证一社”,是指经济林木(果)权证、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农民互助合作社,主要思路是,以经济林木(果)权证解决非林地上营造林的产权争议,以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破解流转后抵押标的物缺失,以农民互助合作社降低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集体林“三权分置”,则分别明确集体林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

      如今,上述相关改革均已在全省铺开,累计助推各地林农完成林权抵押贷款超40亿元。这也极大地鼓舞了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的热情。数据显示,自2013年-2016年,我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超过3300万亩。其中,经济效益高的经济林达四分之三以上;非公有制造林(民间造林)比例也超过四分之三。也就是从2013年年底开始,石岩村请来乡镇林业站专家,最终决定以脆皮李为主要绿化树种,至2015年,所有的荒山重新穿上“绿装”。

      谋发展

      一二三产融合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

      打好基础,探好路径,“多种树,能致富”在石岩村逐步成为现实。

      目前,除开脆皮李种植,村中还建立了简易的筛选、包装和储存厂房,能够满足李子上市时的收储需求。

      在种植脆皮李之外,石岩村修景观道,建观景台,开林家乐,渐渐发展起生态旅游产业。如今,石岩村已有林家乐10家,年接待能力达两万人次以上。截至去年底,当地人均收入已突破1.2万元,旅游收入已占石岩村人均收入的20%左右。

      石岩村的发展,是全省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省林业厅森林旅游中心主任马朝洪介绍,发展生态旅游,能够实现“不砍树能致富”,生态和经济成本不高。去年,全省生态旅游共接待游客2.6亿人次,实现直接收入769.8亿元。其中,直接收入连续四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

      在林旅融合的实践中,除了生态旅游,四川调整思路,从2015年起,将目光聚焦在健康养老上,参照德国等经验,打造森林康养产业。目前,全省已认定森林康养人家上百个,共举办3次森林康养年会。

      而在传统的林下种养业方面,自2013年我省开始在川南等地推广“万亩林亿元钱”模式,在盆周山地共打造现代林业产业基地500多万亩。

      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助推四川林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2013年-2016年,我省林业产值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去年已达3000亿元,生态服务价值突破1.68万亿元,均位居全国前列。(记者 王成栋)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