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目前全省共有5万余名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 确保隐患变化掌控到位

  • 2017年07月03日 07时5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全省部署

      目前,全省共有5万余名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

      实行台账管理,对排查出的隐患逐一登记造册,进行动态管理,确保隐患变化掌控到位

      每个隐患点都要明确监测手段、确定监测员、建立巡查报告制度

      一顶遮阳棚,一张方桌,四个板凳,组成了一个汛期“值班室”。

      6月30日,都江堰龙池镇的红色村庙坝干沟隐患点位旁,5名专职监测员在这个“值班室”内又开了一次会商会。

      5个人为什么只用4个板凳?地质灾害检测员牟怀清说,除开会外,至少有1个人每天上山查看隐患点情况,“4个板凳现在也坐不满,汛期来了,多数时间都在巡山。”

      龙池镇地处都江堰西北部,地质条件复杂,极易发生灾害。全镇排查出地质灾害点位227处,威胁群众1255户、6235人。迎战主汛期,面对防汛减灾这场硬仗,处在最前哨的地质灾害监测员每天都不敢有须臾放松。

      日日巡查一个角落都不放过

      庙坝干沟隐患点是成都市级重点监测的11个隐患点位之一,山顶仍能看到滑坡后光秃秃的山脊和成堆的碎屑山石。“如果下大雨,这些松散的物体会混着雨水冲刷下来,有可能形成泥石流。”都江堰市国土局地环科科长姚维益说。

      山下的红色村四、五组聚居点有40户200多人,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在搞农家乐接待,汛期也是旅游旺季,最多时1000人同住在此处。

      隐患,如一把悬在头顶的剑。

      2011年,庙坝干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启动,将干涸的自然河道进行水泥硬化处理,修建拦挡坝引流泥石流。曾经肆意奔流的泥石流,治理后只能走固定通道。但,监测员们丝毫不敢放松。“如果有大石头堵塞河道,集中的泥石流很快就会溃坝,后果更加严重。”龙池镇副镇长王涛说。

      牟怀清2010年开始做地质灾害监测员,基本每天都要定期巡山监测,“一天不转悠几圈心里不踏实。”

      当天,记者跟着牟怀清上山巡查,沿着庙坝干沟往山上走,走着走着就没了路。他钻进一片林子,仔细查看横在裂缝上的尺子刻度,“没有变宽,说明这个地方目前安全”。1.5公里的巡山路线,监测队员们却走了3个小时,“要看仔细一点才行。”

      家家通知10分钟内转移避险

      作为“老监测”,牟怀清已能迅速发现隐患,但发现隐患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隐患点位信息及时传递给每家每户。

      地质灾害发生往往在顷刻间,监测队员们每次巡山都要带一只对讲机,如发现隐患加剧,就马上通过对讲机通知村支书,并拍下隐患点位图片,传到防灾微信群。如果隐患点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就要及时组织人员撤离。

      按照都江堰暴雨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发布及应急响应规定,接到三级预警后,要及时劝导游客远离危险区域;接到二级预警后,必须让所有人员全部撤离。

      5月初,村里组织了一场演习,模拟的情境是发布气象风险二级预警,干沟发生溃坝。演练时,牟怀清刚通过对讲机将溃坝信息传到村支书,村广播就立刻通知大家撤离。村民撤离时,监测队伍和抢险队伍迅速出动,挨家挨户敲门,确保不落下一人。10分钟内,所有人撤离完毕。

      翻开牟怀清的《地质灾害监测日志》,每天他会准时零点打卡,记录一天的监测情况。市级和乡镇有关部门不定期对日志上的内容进行抽查,如果监测点位发生险情,监测员没有发现要被追责。

      从5月起,搭在沟口的“办公室”里加了一张折叠钢丝床,“汛期我们24小时值班,每天晚上都有人守在这里”。(记者 寇敏芳 陈露耘)

      记者手记

      平时不放松灾时才能速避险

      5个人4个板凳、1.5公里山路走3个小时,细节投射出地灾监测员工作的艰辛。牟怀清悄悄对记者说,每年干完一个汛期,都想明年不再干了,但到第二年又放不下了,“我对这片土地的每一个地方都很熟悉,交给别人不放心”。他们是普通的村民,他们最看重的,是地灾监测员的身份。“不放心”的背后折射出他们强烈的责任感。

      全省有5万多名地灾监测员,他们是地灾群防群治的重要依托。走近牟怀清,我们明白了,只有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丝毫不放松警惕,才能确保在风雨来临时的快速反应。(寇敏芳)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目前全省共有5万余名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 确保隐患变化掌控到位

  • 2017年07月03日 07时5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全省部署

      目前,全省共有5万余名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

      实行台账管理,对排查出的隐患逐一登记造册,进行动态管理,确保隐患变化掌控到位

      每个隐患点都要明确监测手段、确定监测员、建立巡查报告制度

      一顶遮阳棚,一张方桌,四个板凳,组成了一个汛期“值班室”。

      6月30日,都江堰龙池镇的红色村庙坝干沟隐患点位旁,5名专职监测员在这个“值班室”内又开了一次会商会。

      5个人为什么只用4个板凳?地质灾害检测员牟怀清说,除开会外,至少有1个人每天上山查看隐患点情况,“4个板凳现在也坐不满,汛期来了,多数时间都在巡山。”

      龙池镇地处都江堰西北部,地质条件复杂,极易发生灾害。全镇排查出地质灾害点位227处,威胁群众1255户、6235人。迎战主汛期,面对防汛减灾这场硬仗,处在最前哨的地质灾害监测员每天都不敢有须臾放松。

      日日巡查一个角落都不放过

      庙坝干沟隐患点是成都市级重点监测的11个隐患点位之一,山顶仍能看到滑坡后光秃秃的山脊和成堆的碎屑山石。“如果下大雨,这些松散的物体会混着雨水冲刷下来,有可能形成泥石流。”都江堰市国土局地环科科长姚维益说。

      山下的红色村四、五组聚居点有40户200多人,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在搞农家乐接待,汛期也是旅游旺季,最多时1000人同住在此处。

      隐患,如一把悬在头顶的剑。

      2011年,庙坝干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启动,将干涸的自然河道进行水泥硬化处理,修建拦挡坝引流泥石流。曾经肆意奔流的泥石流,治理后只能走固定通道。但,监测员们丝毫不敢放松。“如果有大石头堵塞河道,集中的泥石流很快就会溃坝,后果更加严重。”龙池镇副镇长王涛说。

      牟怀清2010年开始做地质灾害监测员,基本每天都要定期巡山监测,“一天不转悠几圈心里不踏实。”

      当天,记者跟着牟怀清上山巡查,沿着庙坝干沟往山上走,走着走着就没了路。他钻进一片林子,仔细查看横在裂缝上的尺子刻度,“没有变宽,说明这个地方目前安全”。1.5公里的巡山路线,监测队员们却走了3个小时,“要看仔细一点才行。”

      家家通知10分钟内转移避险

      作为“老监测”,牟怀清已能迅速发现隐患,但发现隐患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隐患点位信息及时传递给每家每户。

      地质灾害发生往往在顷刻间,监测队员们每次巡山都要带一只对讲机,如发现隐患加剧,就马上通过对讲机通知村支书,并拍下隐患点位图片,传到防灾微信群。如果隐患点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就要及时组织人员撤离。

      按照都江堰暴雨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发布及应急响应规定,接到三级预警后,要及时劝导游客远离危险区域;接到二级预警后,必须让所有人员全部撤离。

      5月初,村里组织了一场演习,模拟的情境是发布气象风险二级预警,干沟发生溃坝。演练时,牟怀清刚通过对讲机将溃坝信息传到村支书,村广播就立刻通知大家撤离。村民撤离时,监测队伍和抢险队伍迅速出动,挨家挨户敲门,确保不落下一人。10分钟内,所有人撤离完毕。

      翻开牟怀清的《地质灾害监测日志》,每天他会准时零点打卡,记录一天的监测情况。市级和乡镇有关部门不定期对日志上的内容进行抽查,如果监测点位发生险情,监测员没有发现要被追责。

      从5月起,搭在沟口的“办公室”里加了一张折叠钢丝床,“汛期我们24小时值班,每天晚上都有人守在这里”。(记者 寇敏芳 陈露耘)

      记者手记

      平时不放松灾时才能速避险

      5个人4个板凳、1.5公里山路走3个小时,细节投射出地灾监测员工作的艰辛。牟怀清悄悄对记者说,每年干完一个汛期,都想明年不再干了,但到第二年又放不下了,“我对这片土地的每一个地方都很熟悉,交给别人不放心”。他们是普通的村民,他们最看重的,是地灾监测员的身份。“不放心”的背后折射出他们强烈的责任感。

      全省有5万多名地灾监测员,他们是地灾群防群治的重要依托。走近牟怀清,我们明白了,只有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丝毫不放松警惕,才能确保在风雨来临时的快速反应。(寇敏芳)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