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森林覆盖率已达38.03% 重点江河水质持续向好

  • 2018年11月29日 07时4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四川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8.03%,距离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越来越近。”日前,在成都举行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2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宾军宜给出一组数据:20年来,四川森林面积增加1亿亩,长江浑水期缩短一半。

      我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多年来,我省坚持植绿护绿、清河治污,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实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修复地表生态 涵养长江流域水源

      “坑要深,土要实。”11月20日,屏山县鸭池乡大坝村外,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农户植树。

      大坝村地处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本世纪初,这里每年地表土减少1厘米左右,成了“种啥啥不长”的石漠化土地。而过去的5年,这里通过植树种草重建生态系统,近1500亩荒山披上绿装。监测显示,5年来,这里的地表土侵蚀幅度下降95%以上,恢复到正常水平。

      素有“千河之省”的四川,96.6%的水系属于长江水系。最新监测表明,四川境内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径流的三分之一。

      “只有修复生态‘斑点’,提高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才能增强对水源的调节能力。”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点在于修复流域生态。

      过去4年,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先后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和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并在去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其间,宜宾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攀升至45.83%。而放眼全省过去3年,借助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营造林面积累计突破3300万亩,创下历史新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找到“不砍树,能致富”的路子,就能更好修复地表生态、建立生态资源长效保护机制。近3年来,通过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遴选生态护林员、培育造林专业合作社、取消退耕还林中经济林与公益林比例限制、集体林权改革、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等措施,我省涉林产业年增速始终保持在10%以上。至去年底,林业总产值达3400亿元。林业,成为山区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大力度,加快生态修复步伐、壮大涉林产业。”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我省正在加紧制定长江干流生态廊道建设计划,预计近期印发。

      打出治水“组合拳” 重点江河水质持续向好

      “你看,水很清,一点垃圾都没有。”11月23日,站在二滩库区不远处的山上,姜兴明凭着记忆指出曾经自家网箱的位置。

      去年上半年,盐边县红果乡岔河村村民姜兴明就没再用过网箱。两年前,攀枝花市壮士断腕,主动清退网箱养鱼,上千渔民放弃年产值数亿元的网箱。也就这两年时间,二滩库区水质从四类、五类变成了二类,符合饮用水标准。

      若要实现一江清水向东流,必须紧盯水质。多年来,四川打出治水“组合拳”: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度,以制度形式压实河湖保护治理、清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布局城乡污水处理厂,削减污染源……

      守护河湖,从建章立制开始。去年,我省全面启动实施河长制,一年多时间里,全省近9万名各级河(湖)长履职,实现全省河湖全覆盖。在河长制框架下,党政一把手出任各级河长,负责协调、统筹河湖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围绕河(湖)长制的省级考核、问责、激励制度初步形成,把河湖保护治理压力传导到最基层。

      守护河湖,立足当下,重拳治污。针对处理能力不足、项目布局不够的“短板”,我省制定印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预计到2019年,全省城镇基本具备污水收集能力。而今年,又在1190个行政村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

      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河湖的最后一道关口。去年开始,我省先后启动两轮专项清查摸排行动,累计排查出各类入河排污口10549个。以此为基础,我省全面建立入河排污口的“户口本”和信息库,逐个确定排污口的整改工作目标、任务、措施。至10月底,近六成入河排污口得到整治。

      省河长制办公室统计,近两年,我省累计在各水污染严重区域划定禁养区数量5895个,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1.3万处。重拳治理之下,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沱江、岷江、大渡河等重点河流水质持续向好,川江河段水质保持稳定。(记者 王成栋)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森林覆盖率已达38.03% 重点江河水质持续向好

  • 2018年11月29日 07时4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四川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8.03%,距离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越来越近。”日前,在成都举行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2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宾军宜给出一组数据:20年来,四川森林面积增加1亿亩,长江浑水期缩短一半。

      我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多年来,我省坚持植绿护绿、清河治污,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实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修复地表生态 涵养长江流域水源

      “坑要深,土要实。”11月20日,屏山县鸭池乡大坝村外,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农户植树。

      大坝村地处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本世纪初,这里每年地表土减少1厘米左右,成了“种啥啥不长”的石漠化土地。而过去的5年,这里通过植树种草重建生态系统,近1500亩荒山披上绿装。监测显示,5年来,这里的地表土侵蚀幅度下降95%以上,恢复到正常水平。

      素有“千河之省”的四川,96.6%的水系属于长江水系。最新监测表明,四川境内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径流的三分之一。

      “只有修复生态‘斑点’,提高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才能增强对水源的调节能力。”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点在于修复流域生态。

      过去4年,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先后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和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并在去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其间,宜宾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攀升至45.83%。而放眼全省过去3年,借助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营造林面积累计突破3300万亩,创下历史新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找到“不砍树,能致富”的路子,就能更好修复地表生态、建立生态资源长效保护机制。近3年来,通过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遴选生态护林员、培育造林专业合作社、取消退耕还林中经济林与公益林比例限制、集体林权改革、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等措施,我省涉林产业年增速始终保持在10%以上。至去年底,林业总产值达3400亿元。林业,成为山区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大力度,加快生态修复步伐、壮大涉林产业。”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我省正在加紧制定长江干流生态廊道建设计划,预计近期印发。

      打出治水“组合拳” 重点江河水质持续向好

      “你看,水很清,一点垃圾都没有。”11月23日,站在二滩库区不远处的山上,姜兴明凭着记忆指出曾经自家网箱的位置。

      去年上半年,盐边县红果乡岔河村村民姜兴明就没再用过网箱。两年前,攀枝花市壮士断腕,主动清退网箱养鱼,上千渔民放弃年产值数亿元的网箱。也就这两年时间,二滩库区水质从四类、五类变成了二类,符合饮用水标准。

      若要实现一江清水向东流,必须紧盯水质。多年来,四川打出治水“组合拳”: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度,以制度形式压实河湖保护治理、清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布局城乡污水处理厂,削减污染源……

      守护河湖,从建章立制开始。去年,我省全面启动实施河长制,一年多时间里,全省近9万名各级河(湖)长履职,实现全省河湖全覆盖。在河长制框架下,党政一把手出任各级河长,负责协调、统筹河湖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围绕河(湖)长制的省级考核、问责、激励制度初步形成,把河湖保护治理压力传导到最基层。

      守护河湖,立足当下,重拳治污。针对处理能力不足、项目布局不够的“短板”,我省制定印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预计到2019年,全省城镇基本具备污水收集能力。而今年,又在1190个行政村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

      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河湖的最后一道关口。去年开始,我省先后启动两轮专项清查摸排行动,累计排查出各类入河排污口10549个。以此为基础,我省全面建立入河排污口的“户口本”和信息库,逐个确定排污口的整改工作目标、任务、措施。至10月底,近六成入河排污口得到整治。

      省河长制办公室统计,近两年,我省累计在各水污染严重区域划定禁养区数量5895个,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1.3万处。重拳治理之下,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沱江、岷江、大渡河等重点河流水质持续向好,川江河段水质保持稳定。(记者 王成栋)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