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来 强起来 动起来
产业“弄潮”,“文化川军”活力奋进
产业“弄潮”,“文化川军”活力奋进
“参展货品昨晚刚送到,今天下午从成都赶到深圳布展。”6月6日下午,夹江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工艺美术大师张荣强刚下飞机,就马不停蹄地前往第十九届文博会四川展馆,为次日即将开幕的盛会做准备。
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10号馆,1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87家重点文化企业整装待发,按照1个序厅单元+活力四川、安逸四川、记忆四川、数字四川4个子单元的布局,全面展示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奋进之姿和傲人成绩。
一场盛会,恰如一帧缩影。今年一季度,全省文化产业成功实现“开门红”: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615家,同比增长9.5%;实现营业收入1156.1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7.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比西部省份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文化产业为抓手,赋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川军”活力无限、勇于“弄潮”。
活起来:“活化”优质资源,用文化IP引领产业发展
6月1日晚,江苏省苏州市尹山湖大剧院,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原创大型话剧《苏东坡》迎来第60场演出。四川人艺工作人员晒出的图片显示,当晚不仅演出票售罄,明信片、金属徽章等限量款文创产品也受到观众热情追捧。“这才是戏剧该有的样子”“希望这个戏能走得更远更久”……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感叹。
“话剧《苏东坡》诞生于2018年,去年以来,我们不断打磨提升,让它更加紧凑、精致,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罗鸿亮表示,未来将结合苏东坡的政论思想,继续提档升级。
面对苏东坡这个四川文化的“超级IP”,近年来,我省以文化产业为载体,让三苏文化的传承发展“活起来”。音乐剧《苏东坡》、话剧《苏东坡》开启全国巡演,纪录片《千古风范苏东坡》、动画片《少年苏东坡传奇》在多个平台展播,电影《苏东坡》、舞剧《东坡》、话剧《苏母》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四川是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富集之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历史名人的新诠释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面同样显著。
在不少文化产业从业者看来,要想用好用活“文化IP”,就得根据市场需求大胆创新。“我们以前开发过一些夹江年画文创产品,漂亮倒是漂亮,但市场反响很一般。”后来,张荣强带领团队与美术院校、设计公司等合作,与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等非遗项目“强强联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品更新换代。
四川金笛服饰有限公司创始人黄萍认为,传统蜀锦的应用场景相对有限,她与一位传承人合作创立新品牌,打造适用于现代生活的蜀锦产品,小到定制手机壳,大到“锦客厅”环境设计、个人形象设计等。“从一根蚕丝到一件产品,产业链太长了,品牌化发展的思路太多了。”近年来,该品牌已经申请了上百个产品专利。
强起来:“龙头”强力牵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
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的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2021年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园区将携音乐类、影视类、出版刊物类等五大领域产品亮相本届文博会。“通过提升文化显示度,推动三国文化广泛宣传推广与持续创新融合,突出三国文化场景营造,形成特色场景集群展示,彰显三国文化影响力。”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以此为代表的“龙头”园区、企业凭借业态丰富、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攀原登峰”动力强劲、成果丰硕。
峨眉电影集团近年来提出精品创制“金顶计划”,致力于推动“四川造”电影散发独特文化气质、具有独特生活况味、具有独特情感共鸣,在其明确的创制题材方向中,藏羌彝文化等均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藏族题材电影《旺姆的夏天》,彝族题材电影《阿莫阿依》《拾光少年》等,都将在今年内上映。”峨眉电影集团董事长韩梅透露。
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引领,四川文化产业迎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图书出版领域,2021年以来,以《〈格萨尔王传〉大全》(1—300卷)、《武则天研究》、《青藏高原考古》(全10册)等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图书为代表,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成功囊括国内出版界“三大奖”;在电影方面,2021年,改编自阿来的小说《狗孩格拉》、由峨眉电影集团作为第一出品方的藏族题材电影《随风飘散》,捧回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并获得其他3项提名。
宏观层面上,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排名连续跃升至全国第八位;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323.7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441.3亿元,年均增长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全省共有规上文化企业2424户,实现营收4797.3亿元,利润总额达552.3亿元,资产规模达7902.6亿元,各项指标稳居西部首位。
动起来:“出海”开疆拓土,民族精品点亮世界舞台
斜坐在石头上的苏东坡,头戴子瞻帽、身着长布衣,长髯及胸、衣袂飘飘,目光睿智而慈祥……本届文博会上,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著名的东坡盘陀坐像,将通过自贡彩灯的形式“复刻”在四川展区中央,成为展区一大亮点。
2018年,自贡成为首批13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之一,彩灯便是其“拳头产品”。“集团成立9年来,已连续在美国休斯敦、达拉斯、纽约等地举办了10场大型灯会,主营项目展期跨越感恩节、圣诞节、新年3个重要节日。”本届文博会东坡文化主题灯组制作方、四川赛领文化贸易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发展部经理柯学说。
在海外,自贡彩灯究竟有多吃香?一组数据可以为证:自贡彩灯占据海外市场92%的份额,2022年有70个彩灯项目落地境外,实现文化出口4406万美元,同比增长55.25%,比2019年同期增长4.64%,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
以自贡彩灯为代表,四川文化产业扬帆出海、开疆拓土,在“吸睛”的同时不断“吸金”。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绝佳的内容。
从十多年前开始,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就通过IP授权、参与香港(中国)国际授权展等方式,为藏羌织绣技艺的传承发展探索新路,与一些国际大牌达成合作。“一方面是看好我们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看好我们中国市场。”在她看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艺术没有界限”,靠着这股劲,过去“养在深闺”的羌绣,一步步登上了世界舞台。
“走出去”的底气,不光来自文化资源的丰富积淀、文化产业的雄厚实力,还源于相关要素的配套赋能。今年1月17日,由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等联合打造的首趟中欧班列(成渝)·传媒文化出海专列正式发车,货值达1008万美元,品类涵盖传媒影视单品、创意设计公仔、文化装备电子设备等,将本土文创精品远销欧洲。(记者 余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