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目前有60余家智能建造企业,涵盖数字设计、智能生产等领域
智能建造要领先 还得闯过这几关
智能建造要领先 还得闯过这几关
12月3日至5日,第四届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以下简称住博会)在重庆举办,会场传递出强烈信号——以智能建造引领建造方式改革。
智能建造,是今年四川建筑业的热词。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四川将深入实施“建筑强企”行动,发展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建设建筑强省;6月,四川公布2024年度省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49个项目推动智能建造试点扩面提质;10月29日至30日,全省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推进会在成都召开,培育智能建造全产业链发展平台成立。
新型建造方式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四川要在智能建造领域走在前列,还需闯过几道关?
闯布局关
多环节发力协同一体化
智能建造是一种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建筑信息模型集成于建筑建造过程中,以实现建筑项目全流程降本增效的新型建造方式。四川现状如何?
看基础。四川目前有60余家智能建造企业,涵盖数字设计、智能生产等领域;建成60家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102家钢结构生产企业等。住博会上有专家指出,从企业业态看,四川在装配式装修、集成厨卫、软件开发等高新技术企业方面还有成长空间。同时,智能建造品牌培育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看融合。智能建造是一个系统,涉及建筑、装备制造、软件、通信等多环节。这意味着不能只盯着建筑,要多环节发力,协同一体化发展。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代小强告诉记者,建筑业只有与智能建造上下游产业充分融合,才能形成合力。
如何迈过这道关?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黄刚认为,关键是要形成资源互补,强化专业分工和社会协作,打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推动建圈强链,前不久召开的全省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推进会上这样部署——深入实施“建筑强企”培育行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招大引强优质建筑企业,并将出台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加快推动新型建造方式全产业链发展的意见。
多位专家还建议重视区域布局与合作。代小强建议,通过充分整合发挥川渝两地产业优势,建立以政府牵头,住建、经信等多部门参与的统筹协调机构,整合全产业链资源要素,形成完善的智能建造发展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全产业链集群融合发展的生态圈。
成都是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与绵阳、宜宾、达州同为全省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成都在顶层设计上走在全国前列。”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装配式建筑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瀑说,在破除区域发展不均衡方面,成都应该担当重任,依托试点项目形成示范效应,辐射带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
闯研发关
政企携手推动研发创新
建筑机器人是发展智能建造的重要工具。本届住博会端出“机器人大餐”,秀出智能塔式起重机、施工通用智能运输机器人等建筑“黑科技”。但就建筑机器人来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大规模铺开还有待时日,亟需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推动研发创新,闯过“研发关”。
从政府端出发,多位业内人士呼吁,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标准体系。
中建八局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机器人研发负责人岳承涛说,短期来看,建筑机器人方面谁能跑在前面,关键要看谁的政策扶持更有力。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俊杰提到,要围绕建筑机器人创新工艺工法,改革监管模式。“以后,很重要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怎么适应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干活还用不用搞监理等,这些都是顶层设计需要创新的地方。”
此外,要集中资源,加强方向引导,从全产业链出发开展系统性前沿研发。张瀑建议,为避免资源浪费、盲目跟风,政府要把资源往核心领域引导,集中力量突破新型传感、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出更加适应“危、繁、脏、重”等施工场景的产品。
就企业端而言,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和研发投入。
本届住博会上,专精特新企业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展出自主研制的智能检测机器人,产品已在成都等地应用。目前,公司正在原来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力度研制更轻便、更高效的雷达智能检测机器人。
多家四川建筑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攻克技术薄弱环节。
闯人才关
培养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缺乏,导致智能建造技术应用门槛较高。”张俊杰说。
今年4月,四川印发《2024年全省推进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建立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专业人员和职业培训教育机制、培训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专业人才等。
专家建议,四川需多管齐下培育、招引人才,吸引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高技能年轻人才进入行业,加快推动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而实现生产力提高、行业竞争力增强。
目前,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院校正着力推动智能建造学科建设,开设相关专业与课程,在校学生达3.5万人。重庆大学副校长刘贵文认为,高校除了开设智能建造学科,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通产学研用环节,从而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目前,学校团队正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
除了专业学科人才,产业工人也必不可少。四川展视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落地成都,洞察到行业需求后,在新津建立建筑工人实训基地,截至目前已实训2000余名产业工人。
专家建议,可探索建立智能建造领域岗位培训考核体系,依托住建部门、企业、院校和认证机构建立集教学、培训、考核、技能鉴定为一体的产业实训基地,不断充实人才队伍。(记者 宁宁 李欣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