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彝历年 新生活新愿景

  • 2012年11月2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神奇的十月太阳历中,北斗星的斗柄已指向大寒,提示着“库什”(彝语:彝历新年)已经悄然来临。敲响梦中的羊皮鼓,摇响思念的铜铃声,呼唤神灵呼唤先祖,共同唱起过年的幸福歌谣。

      彝历新年,彝族民间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由当地通晓天文历法而德高望重的德古推算决定。

      穿行大凉山,冬日暖阳为山脚下的一个个彝家新寨染上一抹金色。

      远远望去,绿树掩映中,白墙青瓦的彝家新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仿佛一幅秀美的水墨山水画,家家户户的墙面上绘有彝族图案,房屋造型透出浓郁的彝族风情。

      通过“三房”改造和新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彝家村寨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行路难、饮水不安全、缺少照明用电及住房破旧等“老、大、难”问题,且经济收入显著提高,文明程度也不断提升。

      2011年4月26日,凉山州举行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启动仪式,拟用5年时间建设1190个彝家新寨,涉及大凉山彝区10个县的9.89万户农户,49.58万人,项目计划总投资85.3亿元。

      一年半时间过去了,一个个崭新的彝家新寨开始点缀在大小凉山的崇山峻岭之间,与此同时,道路、广场、超市、医务室、图书室、活动中心等等设施也同步配套到位,贫困地区的彝族群众搬进新家过上了新生活。

      搬新家过彝年。今年的彝历新年有什么不同?本报记者兵分四路,赴金阳、进越西、到昭觉、游普格,从衣食住行感受别样的彝历新年。

     

      盛装的彝家阿咪子在彝历新年里展示自己的美丽

     

      普格县螺髻山彝寨长席宴庆祝彝历新年

     

      螺髻山上过彝族年文艺表演

     

      抬起自家的腊肉去参加赛猪膘活动

     

      外脆内嫩的烧烤坨坨肉

     

      彝家妇女制作荞粑,荞粑是彝历新年里不可少的主食之一。

      彝历年·衣·昭觉县

      穿上新衣服

      更想包包鼓

      彝历新年临近,11月16日一大早,美姑县九口乡九口村村民阿尔阿咪和哥哥一同赶往昭觉县城远近闻名的彝族衣服专卖市场添置新衣。

      “这件擦尔瓦披在身上感觉轻盈又暖和。”一边试着擦尔瓦,阿尔阿咪一边跟一旁的哥哥阿尔阿力讨论着衣服的颜色、款式、质料是否合适自己。

      由于兄妹二人从上午一直试衣到中午,引得昭觉县解放路丁坝子市场的十多名卖彝族衣饰的男女十分不解。“你们买衣服可真是花时间,而且还专门从美姑赶过来。”卖家阿的阿牛忍不住说。

      其实,之所以舍近求远,不在美姑县城而到昭觉来买新衣,兄妹俩是另外有打算的。“听说村里将建设彝家新寨,我们决定明年不再外出打工,想在家乡找条能挣钱的路子。”阿尔阿咪告诉记者,经过走访,兄妹俩商量着准备明年在家里开一个制作彝族传统衣服的铺子,“一方面我们有制作彝族服饰的基础,另外,我们准备给传统服饰创点新。”

      阿尔阿咪在广东打工期间,与许多同乡的年轻人讨论过彝族传统服饰,大家都觉得很有特色,但就是款式,特别是颜色太单调。“你看,昭觉县号称彝族服饰之乡,这10多家制衣店制出的衣服几乎一个样子,颜色就白、青、灰三种。”阿尔阿咪说,他们准备向汉族服装学习,裁剪上注意提肩、收腰,颜色上注重红、黄、绿搭配,除了手工,想试下有些环节能否实现机器生产。

      在市场里,兄妹俩边试边看边学,不知不觉就错过了吃午饭的时间。

      最后,兄妹俩在阿的阿牛的售衣区停下脚步。“比较起来,感觉阿的阿牛家的衣服种类多、做工好。”阿尔阿咪利用试衣间隙,向阿的阿牛请教剪羊毛、拉线、织衣等环节的技术要领。

      “一般说来,全手工制作的话,一个人制作一件擦尔瓦需要3天时间,一年可以制作100多件,按每件100元的利润算,传统制作擦尔瓦的人一年就1万元左右的利润。”在阿的阿牛眼里,制作擦尔瓦只是一件家传技术,其中并没多大搞头。

      但阿尔阿咪兄妹俩不这么看。“这里面大有前途,关键是如何将传统技术融入现代理念和技术。”阿尔阿咪边说边掏出1000元钱,在阿的阿牛的售衣区买了两件不同款式的羊毛擦尔瓦。

      彝历年·食·普格县

      “千人坨坨宴”

      舌尖上的福

      11月18日,普格县一年一度的彝历新年庆典在该县螺髻山镇举行。

      除了祈福仪式、盛装歌舞、文化展示,以及摔跤、斗鸡、斗羊、赛腊肉等民间活动让前来体验彝历新年的上万游客赞不绝口外,名为“千人坨坨宴”的彝式大聚餐更是让游客们心动不已。

      普格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体哈日波说,在彝家儿女看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而彝历新年是嘴巴的节日。

      9时许,杀年猪的现场吸引了大批游客。

      “我们家乡杀猪,是先用开水淋烫后再用铁片刮毛,但他们是用柴火把猪毛烧掉。”游客们纷纷说,用火“烧烤”出来的肥猪猪皮金黄金黄的,看着就有胃口。当天用的猪牛羊和土鸡,全都来自该县的农村彝家,都是散养的畜禽。

      11时左右,煮坨坨肉的大锅旁,游客们越来越多。

      师傅们的动作似乎很简单:将砍好的坨坨肉放到几口水已烧沸的大铁锅中烧煮,一定时间后,师傅们便捞出坨坨肉沥干,然后撒上盐和海椒面,分装成盘后即可食用。

      “看似简单的工序背后窍门儿不少呢。”作为当天烧制坨坨肉的大厨,螺髻山镇洛博村村民曲木拉子透露说,猪杀后必须用“干蕨草”烧去猪毛、直到猪皮烤至金黄;煮坨坨肉的锅必须要大铁锅;必须等到汤面上的泡沫刚好散完出现油星时才开始捞肉……

      12时许,“千人坨坨宴”在螺髻山镇彝寨街道拉开序幕。

      席前,60多名好客的彝家儿女端上事前在火塘里烤熟的猪肝、猪里脊等,先给游客们品尝。随后,苦荞馍、乌洋芋和坨坨肉相继呈上,并摆上大碗的美酒。

      “彝家的酸菜豆腐汤是宴席上最后的必须菜品。”曲木拉子介绍说,彝家的酸菜一般选用圆根萝卜的叶子制作,将洗净的萝卜叶在锅里煮至刚沸腾,然后捞至盆里放凉,倒入往年酸菜煮的冷汤作引子,密封发酵三四天即成。豆腐,首先选用上好的黄豆磨成豆浆,后把鲜酸菜的汤倒进豆浆里“点”成豆腐,这样制出的豆腐有本味。

      “‘千人坨坨宴’只是普格推广彝家菜肴的一个缩影。”体哈日波告诉记者,为推广彝家菜肴,该县政府已从资金到政策上对螺髻山镇的10多户彝家乐给予了大力扶持,并承诺还将对在建的20多家彝家乐进行资助。

      彝历年·住·越西县

      新房美又亮

      惊喜回娘家

      11月17日,记者受邀前往越西县南箐乡广洛村过彝历新年。

      沿着整洁的村道而行,在第二口巷口绕进去,便是村民布谷什古家。

      拉开红色的铁制大门,跃入眼帘的是一个水泥坝子。坝子右边,树木茂盛翠绿,坝子中间,架着一口大锅,锅里正烧着水。

      主房坐东朝西,厨房和杂物房分南北而立。

      “快进来坐。”布谷什古和他从福建回来的女儿布谷尔子莫热情地招呼记者。坐在他家的客厅,忍不住打量起这间房,只见地板上铺着白色的瓷砖,天花板上挂着吊灯,整个房子亮堂而华丽。

      “是不是特别好看?我回来看到都吓了一跳。”布谷尔子莫说,去年12月她和妹妹外出务工时,房子还只有一个框架,没想到这次回来新房已修好,而且这么漂亮。

      去年,村里开展彝家新寨建设,布谷什古家从山上的老寨搬了下来,加上国家2万元补助,他家花了9万元修起了这处新房,光装饰就花了3万多元。客厅里摆上了真皮沙发、大理石茶几、平板电视。

      厨房里,几根柱子将30平方米的厨房一分为二,布谷什古说,这几根柱子叫做“格哈拉哟”,下方就是彝族设立三锅庄的地方。

      记者看见,昔日的三锅庄已经被蜂窝煤灶所取代。布谷什古将汉族用的蜂窝煤灶嵌入地下,煤灰通过铁板下的坑取出,若盖上铁板,则与地面一样平整,不仔细查看很难发觉。“把彝族的三锅庄和汉族的蜂窝煤灶结合起来,就变成这个样子了,既可以烧火做饭又可以烤火,还没有烟灰,特别方便。”布谷什古说,当天他就用这个蜂窝煤灶煮坨坨肉。

      光有肉不行,还得用白萝卜配汤。此时,布谷什古领着记者打开南边的一扇小门,只见一亩多的地里齐齐整整地种着蒜苗、萝卜、豌豆。“要煮什么,现采就可以了。”布谷什古得意地说。

      彝历年·行·金阳县

      路到家门口

      越过越红火

      啤酒、饮料、糖果……11月17日上午,金阳县城十字路口一家批发店里,该县马依足乡唐家屋基村村民孔红农正在清点购买的年货,清点完一样,就往拖拉机里装一样。彝历新年前几天,金阳县城的街头巷尾人头攒动,群众忙着采购年货。

      “党和政府给我们修好了沥青路,路面硬实平整,现在进城方便了。”孔红农往拖拉机里装了满满一车年货后说,以前,村民进一趟县城要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自从村里开展了以工代赈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公路修好了,群众出行方便了,他家因此买了一辆拖拉机、一辆面包车。

      随着交通的变化,彝历年期间群众拜年的方式也悄然变化。“过去,每年去拜年的时候,人多车少,路也不好,有时候要背着年货走几十里山路。”孔红农说,今年,他准备开着面包车去亲戚家拜年。

      在县城东街,唐家屋基村村民王衣勒热情地招呼一帮回家过年的年轻小伙儿坐他的车。去年,王衣勒买了一辆面包车跑农村客运。眼下,彝历新年临近,他的生意特别好,刚拉了一拨客人回来,又来了一拨,乐得他合不拢嘴。“现在大部分村子通了公路,村民也有钱了,我的生意好着呢!”王衣勒乐呵呵地说,如今,村里买拖拉机、摩托车、农用车、三轮车的农户越来越多了。

      11月18日,记者来到唐家屋基村,一座座雪白的漂亮砖瓦房错落有致,一条平坦的水泥路穿村而过,蜘蛛网似的入户路把户与户之间连接起来。沿着四通八达的进村入户水泥路,记者走进孔红农家,只见他家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厨房收拾得整整齐齐。

      村干部花拉博介绍说,公路路况的改善给唐家屋基村带来了大变化,目前,该村实现通路、通电、通水“三通”,家家都有电视机,户户都有手机,全村6户村民办起砖厂,10余户发展蔬菜,拥有拖拉机38辆、摩托车80余辆、面包车16辆、农用车40余辆。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欢乐彝历年 新生活新愿景

  • 2012年11月2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神奇的十月太阳历中,北斗星的斗柄已指向大寒,提示着“库什”(彝语:彝历新年)已经悄然来临。敲响梦中的羊皮鼓,摇响思念的铜铃声,呼唤神灵呼唤先祖,共同唱起过年的幸福歌谣。

      彝历新年,彝族民间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由当地通晓天文历法而德高望重的德古推算决定。

      穿行大凉山,冬日暖阳为山脚下的一个个彝家新寨染上一抹金色。

      远远望去,绿树掩映中,白墙青瓦的彝家新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仿佛一幅秀美的水墨山水画,家家户户的墙面上绘有彝族图案,房屋造型透出浓郁的彝族风情。

      通过“三房”改造和新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彝家村寨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行路难、饮水不安全、缺少照明用电及住房破旧等“老、大、难”问题,且经济收入显著提高,文明程度也不断提升。

      2011年4月26日,凉山州举行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启动仪式,拟用5年时间建设1190个彝家新寨,涉及大凉山彝区10个县的9.89万户农户,49.58万人,项目计划总投资85.3亿元。

      一年半时间过去了,一个个崭新的彝家新寨开始点缀在大小凉山的崇山峻岭之间,与此同时,道路、广场、超市、医务室、图书室、活动中心等等设施也同步配套到位,贫困地区的彝族群众搬进新家过上了新生活。

      搬新家过彝年。今年的彝历新年有什么不同?本报记者兵分四路,赴金阳、进越西、到昭觉、游普格,从衣食住行感受别样的彝历新年。

     

      盛装的彝家阿咪子在彝历新年里展示自己的美丽

     

      普格县螺髻山彝寨长席宴庆祝彝历新年

     

      螺髻山上过彝族年文艺表演

     

      抬起自家的腊肉去参加赛猪膘活动

     

      外脆内嫩的烧烤坨坨肉

     

      彝家妇女制作荞粑,荞粑是彝历新年里不可少的主食之一。

      彝历年·衣·昭觉县

      穿上新衣服

      更想包包鼓

      彝历新年临近,11月16日一大早,美姑县九口乡九口村村民阿尔阿咪和哥哥一同赶往昭觉县城远近闻名的彝族衣服专卖市场添置新衣。

      “这件擦尔瓦披在身上感觉轻盈又暖和。”一边试着擦尔瓦,阿尔阿咪一边跟一旁的哥哥阿尔阿力讨论着衣服的颜色、款式、质料是否合适自己。

      由于兄妹二人从上午一直试衣到中午,引得昭觉县解放路丁坝子市场的十多名卖彝族衣饰的男女十分不解。“你们买衣服可真是花时间,而且还专门从美姑赶过来。”卖家阿的阿牛忍不住说。

      其实,之所以舍近求远,不在美姑县城而到昭觉来买新衣,兄妹俩是另外有打算的。“听说村里将建设彝家新寨,我们决定明年不再外出打工,想在家乡找条能挣钱的路子。”阿尔阿咪告诉记者,经过走访,兄妹俩商量着准备明年在家里开一个制作彝族传统衣服的铺子,“一方面我们有制作彝族服饰的基础,另外,我们准备给传统服饰创点新。”

      阿尔阿咪在广东打工期间,与许多同乡的年轻人讨论过彝族传统服饰,大家都觉得很有特色,但就是款式,特别是颜色太单调。“你看,昭觉县号称彝族服饰之乡,这10多家制衣店制出的衣服几乎一个样子,颜色就白、青、灰三种。”阿尔阿咪说,他们准备向汉族服装学习,裁剪上注意提肩、收腰,颜色上注重红、黄、绿搭配,除了手工,想试下有些环节能否实现机器生产。

      在市场里,兄妹俩边试边看边学,不知不觉就错过了吃午饭的时间。

      最后,兄妹俩在阿的阿牛的售衣区停下脚步。“比较起来,感觉阿的阿牛家的衣服种类多、做工好。”阿尔阿咪利用试衣间隙,向阿的阿牛请教剪羊毛、拉线、织衣等环节的技术要领。

      “一般说来,全手工制作的话,一个人制作一件擦尔瓦需要3天时间,一年可以制作100多件,按每件100元的利润算,传统制作擦尔瓦的人一年就1万元左右的利润。”在阿的阿牛眼里,制作擦尔瓦只是一件家传技术,其中并没多大搞头。

      但阿尔阿咪兄妹俩不这么看。“这里面大有前途,关键是如何将传统技术融入现代理念和技术。”阿尔阿咪边说边掏出1000元钱,在阿的阿牛的售衣区买了两件不同款式的羊毛擦尔瓦。

      彝历年·食·普格县

      “千人坨坨宴”

      舌尖上的福

      11月18日,普格县一年一度的彝历新年庆典在该县螺髻山镇举行。

      除了祈福仪式、盛装歌舞、文化展示,以及摔跤、斗鸡、斗羊、赛腊肉等民间活动让前来体验彝历新年的上万游客赞不绝口外,名为“千人坨坨宴”的彝式大聚餐更是让游客们心动不已。

      普格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体哈日波说,在彝家儿女看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而彝历新年是嘴巴的节日。

      9时许,杀年猪的现场吸引了大批游客。

      “我们家乡杀猪,是先用开水淋烫后再用铁片刮毛,但他们是用柴火把猪毛烧掉。”游客们纷纷说,用火“烧烤”出来的肥猪猪皮金黄金黄的,看着就有胃口。当天用的猪牛羊和土鸡,全都来自该县的农村彝家,都是散养的畜禽。

      11时左右,煮坨坨肉的大锅旁,游客们越来越多。

      师傅们的动作似乎很简单:将砍好的坨坨肉放到几口水已烧沸的大铁锅中烧煮,一定时间后,师傅们便捞出坨坨肉沥干,然后撒上盐和海椒面,分装成盘后即可食用。

      “看似简单的工序背后窍门儿不少呢。”作为当天烧制坨坨肉的大厨,螺髻山镇洛博村村民曲木拉子透露说,猪杀后必须用“干蕨草”烧去猪毛、直到猪皮烤至金黄;煮坨坨肉的锅必须要大铁锅;必须等到汤面上的泡沫刚好散完出现油星时才开始捞肉……

      12时许,“千人坨坨宴”在螺髻山镇彝寨街道拉开序幕。

      席前,60多名好客的彝家儿女端上事前在火塘里烤熟的猪肝、猪里脊等,先给游客们品尝。随后,苦荞馍、乌洋芋和坨坨肉相继呈上,并摆上大碗的美酒。

      “彝家的酸菜豆腐汤是宴席上最后的必须菜品。”曲木拉子介绍说,彝家的酸菜一般选用圆根萝卜的叶子制作,将洗净的萝卜叶在锅里煮至刚沸腾,然后捞至盆里放凉,倒入往年酸菜煮的冷汤作引子,密封发酵三四天即成。豆腐,首先选用上好的黄豆磨成豆浆,后把鲜酸菜的汤倒进豆浆里“点”成豆腐,这样制出的豆腐有本味。

      “‘千人坨坨宴’只是普格推广彝家菜肴的一个缩影。”体哈日波告诉记者,为推广彝家菜肴,该县政府已从资金到政策上对螺髻山镇的10多户彝家乐给予了大力扶持,并承诺还将对在建的20多家彝家乐进行资助。

      彝历年·住·越西县

      新房美又亮

      惊喜回娘家

      11月17日,记者受邀前往越西县南箐乡广洛村过彝历新年。

      沿着整洁的村道而行,在第二口巷口绕进去,便是村民布谷什古家。

      拉开红色的铁制大门,跃入眼帘的是一个水泥坝子。坝子右边,树木茂盛翠绿,坝子中间,架着一口大锅,锅里正烧着水。

      主房坐东朝西,厨房和杂物房分南北而立。

      “快进来坐。”布谷什古和他从福建回来的女儿布谷尔子莫热情地招呼记者。坐在他家的客厅,忍不住打量起这间房,只见地板上铺着白色的瓷砖,天花板上挂着吊灯,整个房子亮堂而华丽。

      “是不是特别好看?我回来看到都吓了一跳。”布谷尔子莫说,去年12月她和妹妹外出务工时,房子还只有一个框架,没想到这次回来新房已修好,而且这么漂亮。

      去年,村里开展彝家新寨建设,布谷什古家从山上的老寨搬了下来,加上国家2万元补助,他家花了9万元修起了这处新房,光装饰就花了3万多元。客厅里摆上了真皮沙发、大理石茶几、平板电视。

      厨房里,几根柱子将30平方米的厨房一分为二,布谷什古说,这几根柱子叫做“格哈拉哟”,下方就是彝族设立三锅庄的地方。

      记者看见,昔日的三锅庄已经被蜂窝煤灶所取代。布谷什古将汉族用的蜂窝煤灶嵌入地下,煤灰通过铁板下的坑取出,若盖上铁板,则与地面一样平整,不仔细查看很难发觉。“把彝族的三锅庄和汉族的蜂窝煤灶结合起来,就变成这个样子了,既可以烧火做饭又可以烤火,还没有烟灰,特别方便。”布谷什古说,当天他就用这个蜂窝煤灶煮坨坨肉。

      光有肉不行,还得用白萝卜配汤。此时,布谷什古领着记者打开南边的一扇小门,只见一亩多的地里齐齐整整地种着蒜苗、萝卜、豌豆。“要煮什么,现采就可以了。”布谷什古得意地说。

      彝历年·行·金阳县

      路到家门口

      越过越红火

      啤酒、饮料、糖果……11月17日上午,金阳县城十字路口一家批发店里,该县马依足乡唐家屋基村村民孔红农正在清点购买的年货,清点完一样,就往拖拉机里装一样。彝历新年前几天,金阳县城的街头巷尾人头攒动,群众忙着采购年货。

      “党和政府给我们修好了沥青路,路面硬实平整,现在进城方便了。”孔红农往拖拉机里装了满满一车年货后说,以前,村民进一趟县城要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自从村里开展了以工代赈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公路修好了,群众出行方便了,他家因此买了一辆拖拉机、一辆面包车。

      随着交通的变化,彝历年期间群众拜年的方式也悄然变化。“过去,每年去拜年的时候,人多车少,路也不好,有时候要背着年货走几十里山路。”孔红农说,今年,他准备开着面包车去亲戚家拜年。

      在县城东街,唐家屋基村村民王衣勒热情地招呼一帮回家过年的年轻小伙儿坐他的车。去年,王衣勒买了一辆面包车跑农村客运。眼下,彝历新年临近,他的生意特别好,刚拉了一拨客人回来,又来了一拨,乐得他合不拢嘴。“现在大部分村子通了公路,村民也有钱了,我的生意好着呢!”王衣勒乐呵呵地说,如今,村里买拖拉机、摩托车、农用车、三轮车的农户越来越多了。

      11月18日,记者来到唐家屋基村,一座座雪白的漂亮砖瓦房错落有致,一条平坦的水泥路穿村而过,蜘蛛网似的入户路把户与户之间连接起来。沿着四通八达的进村入户水泥路,记者走进孔红农家,只见他家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厨房收拾得整整齐齐。

      村干部花拉博介绍说,公路路况的改善给唐家屋基村带来了大变化,目前,该村实现通路、通电、通水“三通”,家家都有电视机,户户都有手机,全村6户村民办起砖厂,10余户发展蔬菜,拥有拖拉机38辆、摩托车80余辆、面包车16辆、农用车40余辆。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