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隐患点 可控的危险

  • 2013年07月2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17日,去东益村5组排查的途中。 

     

      千佛镇 

      地质灾害隐患点究竟如何排查?

      真正做到了每个隐患点都24小时监测?

      已修建的防治工程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记者跟随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煤田地质局141地质队,深入暴雨受灾区安县千佛镇,亲眼见证

      蹲点日记

      7月8日开始,百年一遇的大暴雨,一度让安县千佛镇成为“孤岛”。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在该镇的多个村组。

      17日,据报暴雨即将再袭,遵循“主动避灾”原则,家住山里的村民纷纷提前转移出来。但有一批人却进入深山,对每一个地灾隐患点进行拉网排查。

      申请了多次,当地国土部门的负责人终于答应,让我跟随专业排查队伍进山。“千万要注意安全。”出发前,大家纷纷叮嘱。

      7月16日 星期二 阴天

      把主动避灾做在前

      14:00,到达千佛镇。当听说141地质队的排查人员已经进山半天了,我心急火燎地想进山与他们汇合。

      目的地是老望村2组,需要半个小时车程,外加一个多小时步行。可车刚开到进山桥头就被武警拦了下来:因为地灾隐患点还未全部排查,进山仍有危险,在暴雨期间,所有普通村民“只出,不进”。

      经过再三解释,并确定了陪同人员是国土部门的工作人员后,武警才放行。但我们每个进山的人都详细登记了身份信息及预计出山的时间。“超过时间不出来,就派人来接你,再交几百的罚款。”镇国土所姜来的话,让我吓了一跳:还要交罚款?

      “你当真了哦!”姜来笑着告诉我,雨停了几天,不少转移出去的村民要求返回,但天气预报17-18日还有强降雨,出现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可能性大。一些村民不听劝,站岗的工作人员才想出了“经济制裁”的谎言,“哪个会真罚钱哦!让村民主动避灾才是最重要的。”

      找到阮文斌他们的时候,已经是15时过。穿着橘红色的工作服,手持罗盘、GPS和一本厚厚的工作笔记,141地质队的这三个年轻工作人员已经满脸汗水,“这个组只剩一个隐患点了,就在你们上来的路边上。”

      这是前几天才新增的一个地灾隐患点,由组上的监测员发现上报。阮文斌他们要进行专业排查,出具避灾方案。

      只见公路一侧,垮塌的山体带下大堆泥石,旁边还有一间被掩埋了一半的房子。三人先是拍照编号,再用GPS定位,丈量滑坡的长度、宽度。“大概在12万方左右,属于中型滑坡。威胁下方6-8户住户。”阮文斌边说边记录,“如果再下一场大雨,这个地方很危险。要监测预警,请政府督促施工方尽快治理。”

      下一个排查点是老望村3组的彭家院子。“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这里后山崩塌,形成隐患点,威胁山脚下3户村民的安全,所以每一次大雨后都要排查。

      路已经毁了,我们只能沿着陡峭的山沟往上爬。沟里净是湿滑的石头,即使手脚并用仍很吃力。想到一不小心就可能摔倒滚下山,没有爬山经验的我腿有点发抖。“每个隐患点,你们都必须到现场拍照测量?”我问。“嗯。这种百年一遇的大雨,会导致隐患点增多,甚至危险加剧。如果不仔细排查,万一哪天就出了事故,咋办?”阮文斌反问,“要把避灾做在前。”“路上这么危险,你们怕不怕?”“还好你上午没来哦。有个隐患点,我们爬了两个多小时,那条路才滑,只有20公分宽,两边都是陡坡。”回应我的是另一个工作人员孔领睿,他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入职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安县地灾隐患点排查。

      爬了40多分钟,终于到达目的地。我站在旁边直喘气,他们三人已经再次投入忙碌的工作。

      7月17日 星期三 小雨

      尽职尽责的监测员

      上午9:00,再次抵达千佛镇的我决定随阮文斌去东益村5组。这个组在很偏远的山区,组上有128人,共十几个新旧地灾隐患点。他的两位同事则被派去支援高川乡,该县的另一个受灾乡镇。

      上路没多久,我们的队伍里又多了两个新同伴:5组的村民王友林和王方林。因为我们不识路,两人主动要带路。

      去5组的路,被山洪冲毁不少,途中不时还有石块从山上滚落。我们不敢停留,埋着头拼命往前冲。不过,有人带路,让我们安心不少。“不是说村上的人都转移了,你们为什么不走?”我问。

      “我们两个都是监测员。”年轻的王友林说,前一天,村上大部分的人都转移了,但有几户村民养了十几头猪,得每天回来喂猪食。所以,两个监测员不得不留下来。“我们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搭了临时帐篷,夜间都睡里面。”

      两个小时后,我们到达许家坡垮塌点。这是一个老隐患点,厚厚的拦石墙在2011年就已修好,拦石墙内侧已经堆积了不少山上滚落下的石头。阮文斌细细查看后说,“这个效果不错,泥石都被拦截了,不会对山下住户造成威胁,但还是要加强监测预警。”

      “离这不远,还发现了一个新的裂缝,我们去看看嘛。”王友林建议。

      继续往上爬了十分钟,果然在一个密林中看到一条裂缝。“雨量过大,水体饱和造成的。”测量了裂缝的宽度以及深度,阮文斌建议“应急排危”。考虑到裂缝正下方还有3户村民的住房,“应该修一个拦石墙”。

      为了查看裂缝究竟有多长,几个人拿起镰刀或木棒,清理地面上的树叶。突然一条黑漆漆的小蛇蹿了出来,从我们脚边爬走。我一声尖叫跳了起来,“有蛇!”“莫事,不怕!这个蛇没有毒。”王友林安慰说,“我一天要看到好几条呢。”

      “你每天跑很多趟吗?”我忍不住问。

      “从下雨开始,我们每天至少跑三趟,早上5点过起床就要上山看看,上午、下午再各走一圈。”王友林答道。“他在山这边,我就在山那边,两个人各走一半,遇到情况就在对讲机里吼一声。”一旁的王方林补充说,从7月8日下雨以来,两人除了送家人转移外,就再也没下过山,每天就在各个隐患点之间徘徊。

      去青钢包隐患点的途中,山沟里的水引起了两人的注意。“咋个水还是黄的呢?按理说,都应该清了啊。”王方林皱起了眉头,“是不是上面有啥情况哦?”

      他们决定沿沟上去看个究竟。因为沟里水量不小,又特别陡,两人坚决不要我们同行。“有情况,你们再上来。”

      这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看到他们安全回来,我们才松了一口气。

      “我们走到源头了,水从洞子里面出来就是浑的,应该没大问题。”听着他们的话,阮文斌忍不住提醒两个尽职尽责的监测员:“你们在巡查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安全。”

      直到14:10,山上的隐患点才排查结束。在王方林家,我们匆匆吃了便饭,决定赶到下个组继续排查。两人还是坚持送我们下山。56岁的王方林走在最前面,腰上依然别着巡查用的镰刀。他一边小心探路一边说,“过几年,我们这里要打造成养身谷。等路修好、地灾隐患点都治理好了,再请你们来玩。”

      对话

      主动预防避让

      把危险降到最低

      从7月8日暴雨开始,安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杨鳌便“驻扎”在了千佛镇、高川乡两地。7月17日,出现在记者面前的他,裤管卷起,雨衣上蹭了不少泥巴,面容憔悴,额头前的头发也有些凌乱。“防灾压力大。”杨鳌自己解释。暴雨后,该县新增百余个隐患点,旧隐患点也有加剧的危险,另有不少防治工程遭到损毁。今年汛期还没结束,也许还有暴雨来袭,安县该如何应对?

      记者:对安县来说,防治地质灾害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鳌:是监测预警和主动避灾。今年汛期前,全县统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是686处,94%集中在山区,威胁近4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6月以来又新增了184个隐患点,目前还在进一步排查,防灾压力很大。所以主汛期前,我们在全县开展了一次应急演练,受灾极重乡镇也逐点进行了地质灾害紧急演练,完善了预案措施。同时及时落实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人和专职监测人员,设立警示标志,划定警戒区域,向周围群众发放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

      记者:但仍然出现了一些避灾不及时的现象。

      杨鳌:是。主要还是一些村民的防灾意识不强,有些村民为了家中财务不愿意转移,甚至有人已经转移到了安全地带,还悄悄返回。只有主动预防避让,才能把危险降到最低。

      记者:除了“主动预防避让”,你还有什么建议?

      杨鳌:加强治理。在“7·8”特大暴雨中,我们的治理工程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果没有洪水沟、龙神堂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和千佛村5组泥石流治理工程的拦挡,千佛河河床就可能被上百万方固体物抬高2米以上,对千佛镇形成严重威胁。不过,很多隐患点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治理,而且不少治理工程都是按照二十年或五十年一遇的标准来修建,碰上这次“百年一遇”的暴雨,就受损了。所以,我觉得在治理工程立项前,可以考虑修建标准稍微超前,避免重复投入。(记者 吴璟 文/图 林凌)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可怕的隐患点 可控的危险

  • 2013年07月2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17日,去东益村5组排查的途中。 

     

      千佛镇 

      地质灾害隐患点究竟如何排查?

      真正做到了每个隐患点都24小时监测?

      已修建的防治工程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记者跟随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煤田地质局141地质队,深入暴雨受灾区安县千佛镇,亲眼见证

      蹲点日记

      7月8日开始,百年一遇的大暴雨,一度让安县千佛镇成为“孤岛”。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在该镇的多个村组。

      17日,据报暴雨即将再袭,遵循“主动避灾”原则,家住山里的村民纷纷提前转移出来。但有一批人却进入深山,对每一个地灾隐患点进行拉网排查。

      申请了多次,当地国土部门的负责人终于答应,让我跟随专业排查队伍进山。“千万要注意安全。”出发前,大家纷纷叮嘱。

      7月16日 星期二 阴天

      把主动避灾做在前

      14:00,到达千佛镇。当听说141地质队的排查人员已经进山半天了,我心急火燎地想进山与他们汇合。

      目的地是老望村2组,需要半个小时车程,外加一个多小时步行。可车刚开到进山桥头就被武警拦了下来:因为地灾隐患点还未全部排查,进山仍有危险,在暴雨期间,所有普通村民“只出,不进”。

      经过再三解释,并确定了陪同人员是国土部门的工作人员后,武警才放行。但我们每个进山的人都详细登记了身份信息及预计出山的时间。“超过时间不出来,就派人来接你,再交几百的罚款。”镇国土所姜来的话,让我吓了一跳:还要交罚款?

      “你当真了哦!”姜来笑着告诉我,雨停了几天,不少转移出去的村民要求返回,但天气预报17-18日还有强降雨,出现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可能性大。一些村民不听劝,站岗的工作人员才想出了“经济制裁”的谎言,“哪个会真罚钱哦!让村民主动避灾才是最重要的。”

      找到阮文斌他们的时候,已经是15时过。穿着橘红色的工作服,手持罗盘、GPS和一本厚厚的工作笔记,141地质队的这三个年轻工作人员已经满脸汗水,“这个组只剩一个隐患点了,就在你们上来的路边上。”

      这是前几天才新增的一个地灾隐患点,由组上的监测员发现上报。阮文斌他们要进行专业排查,出具避灾方案。

      只见公路一侧,垮塌的山体带下大堆泥石,旁边还有一间被掩埋了一半的房子。三人先是拍照编号,再用GPS定位,丈量滑坡的长度、宽度。“大概在12万方左右,属于中型滑坡。威胁下方6-8户住户。”阮文斌边说边记录,“如果再下一场大雨,这个地方很危险。要监测预警,请政府督促施工方尽快治理。”

      下一个排查点是老望村3组的彭家院子。“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这里后山崩塌,形成隐患点,威胁山脚下3户村民的安全,所以每一次大雨后都要排查。

      路已经毁了,我们只能沿着陡峭的山沟往上爬。沟里净是湿滑的石头,即使手脚并用仍很吃力。想到一不小心就可能摔倒滚下山,没有爬山经验的我腿有点发抖。“每个隐患点,你们都必须到现场拍照测量?”我问。“嗯。这种百年一遇的大雨,会导致隐患点增多,甚至危险加剧。如果不仔细排查,万一哪天就出了事故,咋办?”阮文斌反问,“要把避灾做在前。”“路上这么危险,你们怕不怕?”“还好你上午没来哦。有个隐患点,我们爬了两个多小时,那条路才滑,只有20公分宽,两边都是陡坡。”回应我的是另一个工作人员孔领睿,他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入职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安县地灾隐患点排查。

      爬了40多分钟,终于到达目的地。我站在旁边直喘气,他们三人已经再次投入忙碌的工作。

      7月17日 星期三 小雨

      尽职尽责的监测员

      上午9:00,再次抵达千佛镇的我决定随阮文斌去东益村5组。这个组在很偏远的山区,组上有128人,共十几个新旧地灾隐患点。他的两位同事则被派去支援高川乡,该县的另一个受灾乡镇。

      上路没多久,我们的队伍里又多了两个新同伴:5组的村民王友林和王方林。因为我们不识路,两人主动要带路。

      去5组的路,被山洪冲毁不少,途中不时还有石块从山上滚落。我们不敢停留,埋着头拼命往前冲。不过,有人带路,让我们安心不少。“不是说村上的人都转移了,你们为什么不走?”我问。

      “我们两个都是监测员。”年轻的王友林说,前一天,村上大部分的人都转移了,但有几户村民养了十几头猪,得每天回来喂猪食。所以,两个监测员不得不留下来。“我们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搭了临时帐篷,夜间都睡里面。”

      两个小时后,我们到达许家坡垮塌点。这是一个老隐患点,厚厚的拦石墙在2011年就已修好,拦石墙内侧已经堆积了不少山上滚落下的石头。阮文斌细细查看后说,“这个效果不错,泥石都被拦截了,不会对山下住户造成威胁,但还是要加强监测预警。”

      “离这不远,还发现了一个新的裂缝,我们去看看嘛。”王友林建议。

      继续往上爬了十分钟,果然在一个密林中看到一条裂缝。“雨量过大,水体饱和造成的。”测量了裂缝的宽度以及深度,阮文斌建议“应急排危”。考虑到裂缝正下方还有3户村民的住房,“应该修一个拦石墙”。

      为了查看裂缝究竟有多长,几个人拿起镰刀或木棒,清理地面上的树叶。突然一条黑漆漆的小蛇蹿了出来,从我们脚边爬走。我一声尖叫跳了起来,“有蛇!”“莫事,不怕!这个蛇没有毒。”王友林安慰说,“我一天要看到好几条呢。”

      “你每天跑很多趟吗?”我忍不住问。

      “从下雨开始,我们每天至少跑三趟,早上5点过起床就要上山看看,上午、下午再各走一圈。”王友林答道。“他在山这边,我就在山那边,两个人各走一半,遇到情况就在对讲机里吼一声。”一旁的王方林补充说,从7月8日下雨以来,两人除了送家人转移外,就再也没下过山,每天就在各个隐患点之间徘徊。

      去青钢包隐患点的途中,山沟里的水引起了两人的注意。“咋个水还是黄的呢?按理说,都应该清了啊。”王方林皱起了眉头,“是不是上面有啥情况哦?”

      他们决定沿沟上去看个究竟。因为沟里水量不小,又特别陡,两人坚决不要我们同行。“有情况,你们再上来。”

      这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看到他们安全回来,我们才松了一口气。

      “我们走到源头了,水从洞子里面出来就是浑的,应该没大问题。”听着他们的话,阮文斌忍不住提醒两个尽职尽责的监测员:“你们在巡查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安全。”

      直到14:10,山上的隐患点才排查结束。在王方林家,我们匆匆吃了便饭,决定赶到下个组继续排查。两人还是坚持送我们下山。56岁的王方林走在最前面,腰上依然别着巡查用的镰刀。他一边小心探路一边说,“过几年,我们这里要打造成养身谷。等路修好、地灾隐患点都治理好了,再请你们来玩。”

      对话

      主动预防避让

      把危险降到最低

      从7月8日暴雨开始,安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杨鳌便“驻扎”在了千佛镇、高川乡两地。7月17日,出现在记者面前的他,裤管卷起,雨衣上蹭了不少泥巴,面容憔悴,额头前的头发也有些凌乱。“防灾压力大。”杨鳌自己解释。暴雨后,该县新增百余个隐患点,旧隐患点也有加剧的危险,另有不少防治工程遭到损毁。今年汛期还没结束,也许还有暴雨来袭,安县该如何应对?

      记者:对安县来说,防治地质灾害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鳌:是监测预警和主动避灾。今年汛期前,全县统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是686处,94%集中在山区,威胁近4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6月以来又新增了184个隐患点,目前还在进一步排查,防灾压力很大。所以主汛期前,我们在全县开展了一次应急演练,受灾极重乡镇也逐点进行了地质灾害紧急演练,完善了预案措施。同时及时落实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人和专职监测人员,设立警示标志,划定警戒区域,向周围群众发放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

      记者:但仍然出现了一些避灾不及时的现象。

      杨鳌:是。主要还是一些村民的防灾意识不强,有些村民为了家中财务不愿意转移,甚至有人已经转移到了安全地带,还悄悄返回。只有主动预防避让,才能把危险降到最低。

      记者:除了“主动预防避让”,你还有什么建议?

      杨鳌:加强治理。在“7·8”特大暴雨中,我们的治理工程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果没有洪水沟、龙神堂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和千佛村5组泥石流治理工程的拦挡,千佛河河床就可能被上百万方固体物抬高2米以上,对千佛镇形成严重威胁。不过,很多隐患点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治理,而且不少治理工程都是按照二十年或五十年一遇的标准来修建,碰上这次“百年一遇”的暴雨,就受损了。所以,我觉得在治理工程立项前,可以考虑修建标准稍微超前,避免重复投入。(记者 吴璟 文/图 林凌)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