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回春 芦山地震受损文物展新颜

  • 2014年12月26日 09时4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修复后的汉代跽坐青铜人像将在雅安博物馆亮相展出

     

      修复后的带盖青铜罍

     

      专家修复文物

     

      修复后的青瓷瓶

     

      陶器修复前后对比图

      12月31日,因“4·20”芦山强烈地震闭馆一年多的雅安博物馆,将正式恢复开馆。在地震中受损的30多件珍贵文物,将一一亮相展出。这些展品,包括战国巴蜀镶绿松石勾纹凤鸟纹四钮四系带盖青铜罍、西汉四兽跽坐青铜人像等国家一级文物和数十件二、三级文物。

      震后一年多来,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文物局组织十余名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对来自雅安的160多件可移动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让伤痕累累的文物重获第二次生命。

      A

      损伤

      西汉青瓷碗摔得粉碎

      雅安地震灾区的受损文物,大多是易损、易碎的陶瓷和青铜器。在地震时猛烈的摇晃中,它们倾覆倒塌,情况不容乐观。

      12月8日,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工作人员仍在对芦山县的一批受损青铜器和陶瓷进行修复。在此之前,他们已成功把雅安博物馆的32件文物和宝兴文管所的12件文物修复,并交还给对方,荥经县的受损文物也于近日修复完成。不久之后,所有来自雅安地震灾区的文物,将全部“恢复”受损前的模样。

      去年地震发生后,这些珍贵文物惨不忍睹:国家一级文物青铜罍的四根“系”被摔断一根,罍出土时就破损的一个洞边缘也有生锈的迹象;西汉四兽跽坐青铜人像的底座破损。受损最严重的当属各种陶器和瓷器。雅安博物馆的明豆青釉高足瓷碗、西汉龙泉窑印花牡丹纹青瓷碗等文物,掉在地上后摔得粉碎,工作人员不得不直接把这些“渣滓”用口袋装起来。后经统计,雅安市可移动文物在芦山地震中受损的共计270多件,有的受损程度,达到“濒危”级。

      中心主任张孜江说,这些文物送到文保中心时,双方办交接的工作人员是这样统计的:雅安博物馆文物“42袋”;荥经“70多袋”,芦山县也有10几“袋”。

      为免修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国家文物局要求每件文物都必须编写保护修复档案。几个月后,一本厚厚的针对青铜器、陶器、瓷器的修复方案获得通过。

      B

      清洗

      超声波 毛笔 手术刀齐上阵

      文物修复,并非简单地把破碎文物修补一番了事。在拼接工作之前,专家们为其制定了分析测试、清洗、缓蚀以及矫形等诸多繁复工序。每件修复方案,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文物修复初期,工作人员要对每件器物的来源、保存现状、尺寸、工艺以及病害等信息采集,并做详细记录。然后绘制出文物病害图,对典型病害或无法确认的污染物进行分析,为后续制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这次受损的文物,有的表面上覆盖了泥土或钙硅沉积物,有的则在出土时已出现有锈蚀、破损等各类病害,导致掩盖了文物纹饰和铭文。此时,就得对它们提前进行清洗。

      清洗必须用一种超级纯水“去离子水”。参与修复工作的青铜器修复专家杨晓邬说,青铜器很容易生一种一摸就掉的粉状锈,这种锈含有氯离子,遇水分和氧气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然后渐渐腐蚀掉青铜,堪称青铜器的“癌症”。自来水中的氯离子,也是有害物质,必须净化后,才能成为清洗“药剂”。为此,文保中心花了四五万元买了一台净水机。

      文保中心修复室,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修复仪器,还有毛笔,甚至医用手术刀。只见工作人员拿起一件汉代铜壶,用毛笔轻轻刷去上面的浮尘。铜壶内出土时就堆积其中的干硬泥土,用纯水软化后,再拿手术刀小心切割掉。而藏在壶把内等细处的干硬泥土,便直接拿起牙签轻轻挑除。杨晓邬说,“这些青铜器经过漫长的岁月,早就变得脆弱不堪,必须用原始的人工方法才能避免造成文物的第二次伤害。”泥土终于被剔掉,工作人员拿起毛笔蘸了超纯水开始清洗,滴下来的脏水,又用软质的吸水纸小心吸除掉。

      青铜器上坚硬的钙硅沉积物,工作人员用一台微型超声波清洗仪缓慢清除。而一件被锈蚀物遮盖了精美纹饰的青铜器,工作人员把乙二胺四乙酸、柠檬酸等制剂用脱脂棉蘸取涂刷其上。渐渐,这件污浊不堪的青铜器露出原来的美丽线条。完成这道工序后,工作人员又用去离子水反复漂洗。杨晓邬说:“这是为了去除残留在器物上的化学试剂,杜绝修复时对文物的伤害。”

      C

      修复

      瓷碗“破镜重圆”完好如初

      修复阶段,拼的就是工作人员的手艺和耐心了——要把一件摔得稀巴烂的瓷碗恢复原貌,仅是把碎块拼凑在一起就要花一两天时间。

      这次地震中,不少陶、瓷器遭到毁灭性破坏。文保中心年仅25岁的曹元元打开一堆碎瓷片,这位复旦大学艺术学院瓷器专业的高材生要修复的是两件豆青釉瓷碗。它们虽然看上去外形相似,但大小有细微区别。

      工作台上,曹元元把这些残片一一拍照、编号记录,然后开始最强“拼图游戏”。她首先要进行的是两件瓷碗的碎片分拣。这些碎片尽管看上去颜色相似,但在修复专家的“火眼金睛”下,它们依然有较为明显的身份标志,“比如器形因为大小不同,弧度会不一样。即使都属于豆青釉瓷碗,但每件的釉色、胎质和纹饰还是有细微的区别。”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曹元元硬是在半天之内,就把两只碗的残片分拣开来。

      下一步开始“预拼”,即不使用任何粘合剂,而是用胶带把残片固定拼接完整,“这是为了避免拼接错误,破损部分因拆卸造成磨损。”身材娇小的元元趴在工作台上,将一堆残片、甚至渣滓不断挪动,这对明代豆青釉高足瓷碗,花了两天时间,终于拼接完成。她甚至还成功地捡出几块不属于这对瓷碗的残片。

      刚刚拼接好的瓷碗,经修复人员用粘合剂定型后,布满伤痕。尤其缺失的部分用自制材料填补后,更是难看。此时,考验修复专家们技艺的关键时刻才真正到来。他们要用特制的砂纸将修补痕迹细细打磨,“直到闭上眼睛用手抚摸器物,感觉不到丝毫凹凸不平为止。”此后,这些拼接的部分,还得用毛笔一层一层上色。一个碗的修复,上色的工序至少要上百次左右。而这样的层层上色,不仅能让修补的颜色看上去更加和文物本色接近,还能让颜料中的矿物质随着上色次数的增多,渐渐积淀出光泽的玻璃质感。

      记者看到,无论是明代豆青釉高足瓷碗,还是西汉印花牡丹纹青瓷碗,修复之后都完好如初,在灯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只有工作人员指点后,才能看到有些地方的色泽似乎要浅淡几许。

      D

      妙手

      文保专家亲自上阵

      为了修复受损的青铜器,著名青铜修复专家、67岁的杨晓邬亲自坐镇。在这位曾修复三星堆青铜神树、青铜大面具等国宝的专家指导下,一堆“破铜烂铁”重新恢复了风采。

      这次震后修复的文物中,战国巴蜀镶绿松石勾纹凤鸟纹四钮四系带盖青铜罍以及另一件半米高的汉代铜壶,堪称雅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青铜罍在出土时,“肚子”便破了一个洞,残片早已不知所踪,只能用新铜片代替。为了让新铜和氧化上千年的青铜色泽相似,杨晓邬根据自己数十年来的修复经验,调出了以假乱真的色彩。把铜片焊到罍肚子上也不简单。为免机器焊接时破坏脆弱的罍身,杨晓邬戴上放大镜,用牙科医生治疗牙齿的机器对接缝进行焊接。拼接缝隙最后要用人工砂磨的方式,一遍遍砂磨平整。为了让砂磨后的接缝手感和金属一样光滑,使用的砂纸可以达到1000目,细到即使用来砂脸,也不会感觉不适。

      不过,这位连三星堆神树也成功修复的专家,这次也碰到了难啃的“硬骨头”——半米高的汉代铜壶,摔破以后变形严重。然而铜壶体积太大,根本上不了修复仪。迫不得已,文保中心几位身强力壮的男丁集体出动,有的抱住壶身以起固定作用,有的用铜丝箍、用拗棒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铜壶和残片胜利“会师”。而那些更零碎的铜片,在拼接时也颇费周折。因为碎片拼接前要先整形,但脆弱的铜质一整就断成两三截。此时,他不得不先把这些碎片焊接成片,再细致地补上去。为此,仅这件只摔成七八块的铜壶的修复,就花了两三个月。

      由于数量多、时间紧,这次灾区文物的修复尽管已经做到肉眼看上去非常完美,但在张孜江、杨晓邬这些专家眼里,还尚未达到商业修复的最佳效果。张孜江说,这批修复文物中接缝处微不可辨的色彩的细微区别,就是为以后文物有时间进行美术修复时,便于找到接缝进行拆解。而为了未来拆解时不损害文物,此次修复所用的粘接剂可以在无损文物的情况下拆解。未来,当有了更科学的文物修复方案和更好的修复材料以后,这些在地震中受伤的文物,也许还能展现更完美的身姿。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妙手回春 芦山地震受损文物展新颜

  • 2014年12月26日 09时4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修复后的汉代跽坐青铜人像将在雅安博物馆亮相展出

     

      修复后的带盖青铜罍

     

      专家修复文物

     

      修复后的青瓷瓶

     

      陶器修复前后对比图

      12月31日,因“4·20”芦山强烈地震闭馆一年多的雅安博物馆,将正式恢复开馆。在地震中受损的30多件珍贵文物,将一一亮相展出。这些展品,包括战国巴蜀镶绿松石勾纹凤鸟纹四钮四系带盖青铜罍、西汉四兽跽坐青铜人像等国家一级文物和数十件二、三级文物。

      震后一年多来,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文物局组织十余名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对来自雅安的160多件可移动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让伤痕累累的文物重获第二次生命。

      A

      损伤

      西汉青瓷碗摔得粉碎

      雅安地震灾区的受损文物,大多是易损、易碎的陶瓷和青铜器。在地震时猛烈的摇晃中,它们倾覆倒塌,情况不容乐观。

      12月8日,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工作人员仍在对芦山县的一批受损青铜器和陶瓷进行修复。在此之前,他们已成功把雅安博物馆的32件文物和宝兴文管所的12件文物修复,并交还给对方,荥经县的受损文物也于近日修复完成。不久之后,所有来自雅安地震灾区的文物,将全部“恢复”受损前的模样。

      去年地震发生后,这些珍贵文物惨不忍睹:国家一级文物青铜罍的四根“系”被摔断一根,罍出土时就破损的一个洞边缘也有生锈的迹象;西汉四兽跽坐青铜人像的底座破损。受损最严重的当属各种陶器和瓷器。雅安博物馆的明豆青釉高足瓷碗、西汉龙泉窑印花牡丹纹青瓷碗等文物,掉在地上后摔得粉碎,工作人员不得不直接把这些“渣滓”用口袋装起来。后经统计,雅安市可移动文物在芦山地震中受损的共计270多件,有的受损程度,达到“濒危”级。

      中心主任张孜江说,这些文物送到文保中心时,双方办交接的工作人员是这样统计的:雅安博物馆文物“42袋”;荥经“70多袋”,芦山县也有10几“袋”。

      为免修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国家文物局要求每件文物都必须编写保护修复档案。几个月后,一本厚厚的针对青铜器、陶器、瓷器的修复方案获得通过。

      B

      清洗

      超声波 毛笔 手术刀齐上阵

      文物修复,并非简单地把破碎文物修补一番了事。在拼接工作之前,专家们为其制定了分析测试、清洗、缓蚀以及矫形等诸多繁复工序。每件修复方案,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文物修复初期,工作人员要对每件器物的来源、保存现状、尺寸、工艺以及病害等信息采集,并做详细记录。然后绘制出文物病害图,对典型病害或无法确认的污染物进行分析,为后续制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这次受损的文物,有的表面上覆盖了泥土或钙硅沉积物,有的则在出土时已出现有锈蚀、破损等各类病害,导致掩盖了文物纹饰和铭文。此时,就得对它们提前进行清洗。

      清洗必须用一种超级纯水“去离子水”。参与修复工作的青铜器修复专家杨晓邬说,青铜器很容易生一种一摸就掉的粉状锈,这种锈含有氯离子,遇水分和氧气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然后渐渐腐蚀掉青铜,堪称青铜器的“癌症”。自来水中的氯离子,也是有害物质,必须净化后,才能成为清洗“药剂”。为此,文保中心花了四五万元买了一台净水机。

      文保中心修复室,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修复仪器,还有毛笔,甚至医用手术刀。只见工作人员拿起一件汉代铜壶,用毛笔轻轻刷去上面的浮尘。铜壶内出土时就堆积其中的干硬泥土,用纯水软化后,再拿手术刀小心切割掉。而藏在壶把内等细处的干硬泥土,便直接拿起牙签轻轻挑除。杨晓邬说,“这些青铜器经过漫长的岁月,早就变得脆弱不堪,必须用原始的人工方法才能避免造成文物的第二次伤害。”泥土终于被剔掉,工作人员拿起毛笔蘸了超纯水开始清洗,滴下来的脏水,又用软质的吸水纸小心吸除掉。

      青铜器上坚硬的钙硅沉积物,工作人员用一台微型超声波清洗仪缓慢清除。而一件被锈蚀物遮盖了精美纹饰的青铜器,工作人员把乙二胺四乙酸、柠檬酸等制剂用脱脂棉蘸取涂刷其上。渐渐,这件污浊不堪的青铜器露出原来的美丽线条。完成这道工序后,工作人员又用去离子水反复漂洗。杨晓邬说:“这是为了去除残留在器物上的化学试剂,杜绝修复时对文物的伤害。”

      C

      修复

      瓷碗“破镜重圆”完好如初

      修复阶段,拼的就是工作人员的手艺和耐心了——要把一件摔得稀巴烂的瓷碗恢复原貌,仅是把碎块拼凑在一起就要花一两天时间。

      这次地震中,不少陶、瓷器遭到毁灭性破坏。文保中心年仅25岁的曹元元打开一堆碎瓷片,这位复旦大学艺术学院瓷器专业的高材生要修复的是两件豆青釉瓷碗。它们虽然看上去外形相似,但大小有细微区别。

      工作台上,曹元元把这些残片一一拍照、编号记录,然后开始最强“拼图游戏”。她首先要进行的是两件瓷碗的碎片分拣。这些碎片尽管看上去颜色相似,但在修复专家的“火眼金睛”下,它们依然有较为明显的身份标志,“比如器形因为大小不同,弧度会不一样。即使都属于豆青釉瓷碗,但每件的釉色、胎质和纹饰还是有细微的区别。”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曹元元硬是在半天之内,就把两只碗的残片分拣开来。

      下一步开始“预拼”,即不使用任何粘合剂,而是用胶带把残片固定拼接完整,“这是为了避免拼接错误,破损部分因拆卸造成磨损。”身材娇小的元元趴在工作台上,将一堆残片、甚至渣滓不断挪动,这对明代豆青釉高足瓷碗,花了两天时间,终于拼接完成。她甚至还成功地捡出几块不属于这对瓷碗的残片。

      刚刚拼接好的瓷碗,经修复人员用粘合剂定型后,布满伤痕。尤其缺失的部分用自制材料填补后,更是难看。此时,考验修复专家们技艺的关键时刻才真正到来。他们要用特制的砂纸将修补痕迹细细打磨,“直到闭上眼睛用手抚摸器物,感觉不到丝毫凹凸不平为止。”此后,这些拼接的部分,还得用毛笔一层一层上色。一个碗的修复,上色的工序至少要上百次左右。而这样的层层上色,不仅能让修补的颜色看上去更加和文物本色接近,还能让颜料中的矿物质随着上色次数的增多,渐渐积淀出光泽的玻璃质感。

      记者看到,无论是明代豆青釉高足瓷碗,还是西汉印花牡丹纹青瓷碗,修复之后都完好如初,在灯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只有工作人员指点后,才能看到有些地方的色泽似乎要浅淡几许。

      D

      妙手

      文保专家亲自上阵

      为了修复受损的青铜器,著名青铜修复专家、67岁的杨晓邬亲自坐镇。在这位曾修复三星堆青铜神树、青铜大面具等国宝的专家指导下,一堆“破铜烂铁”重新恢复了风采。

      这次震后修复的文物中,战国巴蜀镶绿松石勾纹凤鸟纹四钮四系带盖青铜罍以及另一件半米高的汉代铜壶,堪称雅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青铜罍在出土时,“肚子”便破了一个洞,残片早已不知所踪,只能用新铜片代替。为了让新铜和氧化上千年的青铜色泽相似,杨晓邬根据自己数十年来的修复经验,调出了以假乱真的色彩。把铜片焊到罍肚子上也不简单。为免机器焊接时破坏脆弱的罍身,杨晓邬戴上放大镜,用牙科医生治疗牙齿的机器对接缝进行焊接。拼接缝隙最后要用人工砂磨的方式,一遍遍砂磨平整。为了让砂磨后的接缝手感和金属一样光滑,使用的砂纸可以达到1000目,细到即使用来砂脸,也不会感觉不适。

      不过,这位连三星堆神树也成功修复的专家,这次也碰到了难啃的“硬骨头”——半米高的汉代铜壶,摔破以后变形严重。然而铜壶体积太大,根本上不了修复仪。迫不得已,文保中心几位身强力壮的男丁集体出动,有的抱住壶身以起固定作用,有的用铜丝箍、用拗棒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铜壶和残片胜利“会师”。而那些更零碎的铜片,在拼接时也颇费周折。因为碎片拼接前要先整形,但脆弱的铜质一整就断成两三截。此时,他不得不先把这些碎片焊接成片,再细致地补上去。为此,仅这件只摔成七八块的铜壶的修复,就花了两三个月。

      由于数量多、时间紧,这次灾区文物的修复尽管已经做到肉眼看上去非常完美,但在张孜江、杨晓邬这些专家眼里,还尚未达到商业修复的最佳效果。张孜江说,这批修复文物中接缝处微不可辨的色彩的细微区别,就是为以后文物有时间进行美术修复时,便于找到接缝进行拆解。而为了未来拆解时不损害文物,此次修复所用的粘接剂可以在无损文物的情况下拆解。未来,当有了更科学的文物修复方案和更好的修复材料以后,这些在地震中受伤的文物,也许还能展现更完美的身姿。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