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彝走廊 凉山文化产业迎春来
彝族手工制衣
制作彝族漆器
图为代表性餐具
核心提示
今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规划涉及川、黔、滇、藏、陕、甘、青等七省区。
四川是全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凉山又是四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
未来几年,凉山将围绕彝族漆器、彝族服饰、藏族民歌、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傈僳族婚俗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民族演艺、创意设计等八大产业。
5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凉山州德昌县乐跃镇沙坝子傈僳村的德昌县沙坝傈僳风情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这里没有了“五一”假期时的热闹与喧嚣,售票员刁志曼干脆离开售票窗口,到办公室帮助准备材料。《傈僳水寨——傈僳族民族风情文化博览园》,这是刁志曼正在整理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国家项目申报材料的名称。“如果项目申报成功,傈僳文化挖掘将更充分,游客有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感兴趣的耍处。”忙着整理申报材料的刁志曼笑着说,假期热闹平日几乎没有客人的状况可能会改变。
随着国家、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出炉,作为该走廊核心区的凉山,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带来的机遇寄予厚望,特别是基本处于小散弱状态的民营文化企业,普遍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给予了乐观的想象。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真能带领凉山文化产业走进春天里?
大资源
小产业
踏进挂着“喜德漆器”招牌的木门,黑黄红三色相间的牦牛头、花瓶、玻璃缸等摆件映入眼帘。4月28日,造访喜德县犇驰彝族漆器有限公司,在位于西昌市西郊乡海门渔村特色商品一条街的形象店里,公司总经理曾军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店里展品。
穿过木制隔断,一套彝族特色浓郁的餐具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六根圆凳围着一张大圆桌,桌子上摆满三大件:装坨坨肉的“体体”、装荞饼的“申品”、盛酸菜汤的“库祖”,另有花色艳丽的彝族木碗和汤匙,即使在光线并不明亮的室内,依然灿烂夺目。
漆器是彝族传统的生活用品,也是极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有1600多年的历史。彝族漆器髹饰技艺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这么优秀的文化资源却没有做成大产业。”曾军介绍,作为凉山州彝族漆器的主要生产地,喜德县曾有一个国营漆器厂,但十年前因为经营困难倒闭。2012年,他接手该企业进行漆器生产经营,至今,公司正式员工不到20人,2013年经营额仅70万元。“大资源,小产业。”凉山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局长陈方勇如此概括凉山彝族漆器文化产业现状,他指出,这也是凉山文化产业的整体状况。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保留和传承着彝族古朴、独特的文化传统,古彝文字、天文历算、史诗传说、节庆礼仪等备受世界瞩目。凉山,还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包括藏、汉、回、傈僳等14个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地区,是“藏羌彝走廊”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区。
“凉山州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4项,在四川首屈一指。”陈方勇说。
目前,凉山文化大资源并未形成大产业。陈方勇认为,凉山州现有文化产业企业承担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开发等项目,成为演出、影视音像、歌舞娱乐、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主力军,但由于缺乏符合要求的市场主体,尤其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和重大产业投资,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冷规划
热解读
凉山文化产业,特别是藏羌彝文化产业尴尬现状,其实也是全国藏羌彝文化产业的真实写照。
今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该规划是在“藏彝走廊”设想上,拓宽范围形成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涉及川、黔、滇、藏、陕、甘、青等七省区,核心区域内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760万,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
去年7月,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发展规划专家评审会在成都召开。评审专家一致同意通过的该发展规划涉及我省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乐山市金口河区、马边县、峨边县等地区及相关辐射带。
省文化厅副厅长窦维平介绍,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发展规划将构建“3+2”空间布局,即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文化产业带,重点打造“1+5+5”产业体系,即1个主导产业——文化旅游业,5个优势产业——工艺美术业、服饰设计业、演艺娱乐业、户外运动业、藏药加工业,5个相关产业——新闻出版业、广告会展业、网络动漫业、影视制作业、文化中介业。“对于凉山人来说,虽然国家和省上层面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先后出炉,但知之者甚少。”陈方勇介绍,直到全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解读研讨会在当地举行,本地人才意识到凉山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
今年4月15日至16日,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财政部文资办主办,川、藏、陕等7省区及31个核心区、覆盖区市州文化、财政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解读研讨会在西昌市召开。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等就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的实施作了安排部署和解读。
“四川是全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凉山又是四川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全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解读研讨会上,主持人解释盛会在凉山召开的原因。也因为此,凉山很多文化产业企业应邀参加了会议。
作为凉山州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贾巴子则专门着彝族盛装参加了会议。“当听说彝族服饰产业园被纳入国家项目,我高兴得马上给儿子打了个电话,与他分享这一好消息。”4月27日,贾巴子则回忆参会时的情景仍激动不已。
软实力
硬打造
贾巴子则,这位彝族妇女除了凉山州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的头衔,还是凉山州彝族服饰文化研究会会长、凉山州贾佳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巴子则从小在金阳老家跟婆婆、外婆学手工制衣,后来,在凉山州歌舞团的邀请下,离开老家来到西昌,专门为凉山州歌舞团制作演出服装,自己也在西昌市开设门店,办起公司。“能有今天,是靠制作彝族服饰打拼出来的。”贾巴子则说,制作彝族服饰是“软手艺、硬饭碗”。
知晓传统文化“软硬”辩证统一哲学的还有陈方勇,他认为,借国家、省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这一东风,凉山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需要依靠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硬手段。
目前,《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凉山州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正在报批中,这份规划显示,未来几年,凉山将围绕彝族漆器、彝族服饰、藏族民歌、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傈僳族婚俗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民族演艺、创意设计等八大产业。“规划出台,相当于搭了台,如何唱戏,还是要依靠地方党委和政府。”刘玉珠说。而在凉山州,利用国家、省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机遇,充分发展地方文化产业,短板就在人才、资金。2013年,喜德县犇驰彝族漆器有限公司与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彝文学校合作,招收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学生,当年一个学生都没招到,而企业人才青黄不接。因为经营困难,不堪高额房租拖累,目前,凉山州贾佳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有限公司正考虑将公司迁往贵州省毕节市水西县水西古镇。“无条件选择门面,一年不收任何费用。”贾巴子则说,对方开出的条件很有吸引力。
好在凉山州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狼来了”,并采取切实措施打造凉山硬环境。在研讨会后,凉山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向凉山州政府提交了《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解读研讨会议精神的请求》,希望政府出台一揽子支持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尽快成立凉山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凉山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储备库、设立凉山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扶持专项资金等。
“国家、省、地方支持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渐成合力,我们有理由期待凉山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优化开发、现代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陈方勇说。德昌县沙坝傈僳风情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谭承勇亦信心满满:“如果国家项目申报成功,傈僳水寨将建成集傈僳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