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医生的尼泊尔13天
医疗队全体队员在尼泊尔杜力克地区集结宣誓。 (钱治嘉 摄)
医疗队正在为地震伤员进行治疗。
医疗队对地震伤员进行分诊治疗。
核心提示
不到24小时,中国政府医疗队带着价值480余万元、约12.3吨重的药品和物资抵达尼泊尔,成为到达尼泊尔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国际医疗队医疗队在山坡上建起的“帐篷医院”,从检查到治疗、从手术到留院观察一应俱备,达到二级医疗机构救治水平医疗队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在尼泊尔,在救治中实现“零死亡”目标,也为当地医疗机构提供了灾后救治新理念
5月9日下午5点30分,由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飞往成都的国航438航班降落在双流机场。58名身着“中国卫生”字样服装的首支中国政府赴尼泊尔医疗队队员们走下舷梯。
13天前,他们在成都集结,紧急驰援遭受8.1级地震的尼泊尔;13天里,他们救治伤员694人,完成手术284台次,开展医疗巡诊2603人次,发放药品468份,消毒11万平方米,灾后防病宣传5.5万人次……
在尼方召开的有中、美、英、德、印尼等国参加的国际救援协调会上,尼方官员评价,中国政府医疗队是到得最早、合作最好、贡献最大的医疗队,让医疗救援取得了好的成效。
迅速集结紧急奔赴尼泊尔
虽然是大清早,但我们队中很多人都感到无比累和困。因为从昨天下午3点开始,我们一直忙着集合、准备物资、登机、乘车,中间都没有时间好好休息。
——摘自中国政府医疗队队员日记
4月25日,强震重创尼泊尔。
尼泊尔人民没有想到,数千公里外的四川,一支快速集结的跨国医疗救援力量,正在向他们靠拢。
当天,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卫生计生委向国家卫生计生委主动请缨,要求前往尼泊尔灾区驰援。26日上午11时,国家卫生计生委通知,按照国务院领导指示,成立我国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赴尼泊尔抗震救灾。
一支由60人组成的医疗队迅速集结。他们中,有的爱人刚刚分娩,有的父亲还在住院,有的爱人出差在外孩子没人管……但所有人没有半分犹豫,第一时间从四方汇拢。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四川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队长胡卫健参加过数十次的应急救援行动,但出国进行救援行动还是第一次。“这既是信任,更是责任,队员们都知道这个分量有多重。”他说。
与此同时,后勤保障全面展开。医疗队副队长、省医院院长邓绍平告诉记者,在短短8个小时里,医疗队紧急筹备了100余种药品、32台设备、81类耗材,价值480余万元,约12.3吨重。这些药品和物资,都是按照过去多次地震医疗救援中,地震伤员们最常用的药品、需要的检查等来筹备的,其中还包括一台重达1吨的X光机。
26日深夜11点半,队伍集结完毕赶赴机场待命。27日5时40分,搭乘医疗队和应急物资装备的专机从双流国际机场起飞,飞越珠穆朗玛峰,于尼泊尔当地时间早上6时许,抵达尼泊尔加德满都国际机场。
这支医疗队,成为到达尼泊尔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国际医疗队。
山坡上“长”出了三层帐篷医院
虽然工作辛苦,但有两件事让队员们很兴奋,一是我们吃上了第一顿自己做的热饭菜;二是在刚刚搭建好的帐篷里,成功完成了首例手术即超声引导下胸腔闭式引流术,挽救了一位老人的生命。
——摘自中国政府医疗队队员日记
27日17时,医疗队抵达了救援目的地和伤员集中救治地——杜力克。从星夜出发到抵达尼泊尔开展医疗救援,前后不到24小时,中国政府医疗队展现出了中国速度。
医疗队抵达的时间,正在“72小时救援黄金期”内。医疗队立即一边搭建“帐篷医院”,一边救治伤员,开始了与时间和生命的赛跑。
短短几个小时,医疗队已救治伤员83人,上海游客陈女士是其中一位。医疗队刚抵达,就接到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的求助信息:一名在尼泊尔旅游的上海女同胞,在地震中受伤,失血过多,伤情十分严重。
3名医疗队成员到达了加德满都一家私人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经过检查,必须马上对这名上海女士骨折的腿部进行手术。当晚7点20分,川大华西医院的骨科专家张教授与当地医生一起,成功完成了手术。
与此同时,“帐篷医院”的搭建和设备安装也紧锣密鼓地进行。杜力克是山地,没有很开阔的地方,搭建“帐篷医院”困难很大。不过,自2010年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四川)建立后,每年两次以上的高原、山地野战训练发挥了效果。在认真观察地形和分析医疗条件后,医疗队决定将“帐篷医院”依坡而建,分三个平台,第一级为门诊区,第二级是治疗区,最后一级是住院和保障区。被队员们戏称为一楼、二楼、三楼。临近天黑,先期完成的7顶帐篷在营地矗立起来,优先用作门诊室、手术室、检查室、药房等。
4月28日,已初步搭建完成的“帐篷医院”开始接收伤员。当天,闻讯而来的伤员、病人就有200多人。
4月29日10时12分,刚刚搭建好的“帐篷手术室”里,由省医院胸科专家王雪海主刀,成功完成了首例手术即超声引导下胸腔闭式引流术。
至此,中国政府医疗队的“帐篷医院”已具规模,从检查到治疗、从手术到留院观察一应俱备,达到二级医疗机构救治水平。
积累的地震救援经验派上用场
在当地民众眼中,我们这里诊断流程很清楚,诊断结果用中文和英文记录,让人安心,仪器条件也比较先进和齐全,因此,很多慢性病患者也跑到帐篷医院来问诊和治疗。
——摘自中国政府医疗队队员日记
“震后的伤员救治,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我们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积累起的经验,运用在了尼泊尔,在救治中实现‘零死亡’的目标,也为当地医疗机构提供了灾后救治的新理念。”医疗队队长、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杜波说。
在“帐篷医院”搭建完毕后,医疗队便按照汶川地震、芦山地震时的救治经验,实施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将医疗人员分为医技、住院、门诊、巡诊、药械5个小组,各组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有序开展工作。
建立完善分诊制度和分级医疗救治体系,合理调配资源,对伤员按重、次重、轻伤分类和分流,最大限度保障伤员的救治成功率,这也是地震救援经验之一。为此,医疗队到达目的地后,马上与杜力克市医院、当地军方医院建立起了三方合作的双向转诊机制。从而形成了检伤、诊断、治疗、病房观察、转诊的一体化治疗模式,使伤员的救治很快从最初的忙乱转为有序有效。
邓绍平告诉记者,杜力克市医院有床位百余张,但当时拥挤着不同类型的伤员400多人,在建立起双向转诊后,医院便对伤员进行分类,极重伤员留在医院,次重伤员立即转往医疗队的“帐篷医院”,医疗队的“帐篷医院”在接诊伤员后,同样将极重伤员转往杜力克,大大提高了伤员的治愈率。10天时间里,杜力克市医院共向医疗队转送各类伤员400余人,重伤员经医疗队手术和诊治后,转往杜力克市医院100余人。
在汶川、芦山地震医疗救援时,救治与防疫采取同步推进模式。同样,省疾控中心副主任祝小平等5名公共卫生专家组成的防疫组,在与医疗队同期到达尼泊尔后,便立即着手开展驻地及周边饮水、食品、环境等方面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制定完善灾后防疫工作方案。并及时对驻地及周边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重点对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厕所、污水等进行消毒灭蝇,对生活饮用水采样检测。还在灾民安置点和病房张贴尼文、英文宣传单,大力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
根据驻地及周边人多、垃圾多的情况,防疫组与当地政府、卫生部门官员和专家进行多次沟通交流,提出措施建议,为灾区的防疫立下一功。 (杨建英 记者 石小宏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