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参观者在地震纪念馆参观。景富国 摄
近日,中国地震局正式印发2017年度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结果,“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以下简称“地震纪念馆”)成功入围,成为此次四川唯一入选基地;教育部正式批准地震纪念馆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此前,地震纪念馆已被中宣部确定为“三基地一窗口”,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多个“国”字号牌子。
2013年5月,地震纪念馆对外免费开放。这个建馆不足5年、位置偏僻的纪念馆,为何会赢得如此多的殊荣?“通过采取提升管理水平、挖掘抗震救灾精神、扩大开放等措施,地震纪念馆‘活’了起来。”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地震纪念馆正不断释放出独特的时代价值,成为展示中国道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A
不仅要有一流的硬件和馆藏还要有一流的管理和人才
作为记录、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而建的国家级主题馆,地震纪念馆人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如果管不好这座凝聚着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纪念馆,他们无法向人民和历史交待。通过不懈努力,如今,人们心中的这个问号变成了惊叹号:目前,地震纪念馆(含地震遗址)已累计接待社会公众1506万人次,接待国内外科学研究、政务团体3500余批次。
2008年9月19日,国务院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其中第十二章“精神家园”要求保留必要的地震遗址,建设充分体现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纪念设施。而北川老县城是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是最全面记载“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文物档案馆,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地震灾后精神家园重建“一馆三地”龙头项目。
绵阳市组建了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和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管理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管理体制。由于工作任务重、战线长,很多职工平时不得不放弃与家人的团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对标国家一级馆的要求,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用心用情守护好这座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为了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地震纪念馆狠抓员工素质提升工作,开展了“全员大读书”活动,每月为每位员工购买一本书,采取专家授课、博物馆知识演讲比赛、职工演练和经典诵读等形式,在全馆上下营造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在讲解员中实行激励薪酬制,进行人性化关怀,让每一位员工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全员培训、全员学习让一批优秀员工脱颖而出,他们在全国各类讲解大赛中屡获佳绩。
地震纪念馆拥有丰富的地震文物馆藏。他们采取常态征集与紧急征急相结合,仅去年就征集实物资料图片58万件(套)。目前,地震纪念馆正抓紧编辑制作口述史音影资料。为让地震纪念馆陈展主题更突出,更有吸引力,他们正邀请省博物院的专家对该馆展陈进行提升优化。
在开馆之初,地震纪念馆就确定了以“制度”立馆的目标。他们先后聘请国内知名党史研究专家为运行管理出谋划策,同时还主动派人走出去“取经”,再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科学的管理,规范的运行,优质的服务,大大提升了地震纪念馆的形象,于去年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单位。
B
深度挖掘抗震救灾精神让时代价值焕发新的生命力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作为一个新馆,没有任何文化沉淀,如何寻找、挖掘自身的特色?“我们认为,地震纪念馆资源独特、稀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震纪念馆有着鲜明的‘红色’烙印。”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地震纪念馆充分整合高校资源,共同挖掘抗震救灾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鲜血液。
2015年和2016年,地震纪念馆连续两年召开了“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93名来自全国的知名党史研究专家、社科界学者和30多家红色场馆管理者围绕红色场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等议题,畅所欲言,深入研讨,梳理了抗震救灾精神的脉络,提炼了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联合绵阳师范学院、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地震知识普及基地,共同成立了“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目前已发布两个研究课题。地震纪念馆还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目前已形成第一阶段课题调研报告。
为发挥地震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2016年9月,由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主管,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地震知识普及基地、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创办了《红色场馆工作通讯》杂志。该杂志为内部交流季刊,因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得到各级领导和业界的一致好评。
地震纪念馆还是一个全国重要的地震科研基地。去年7月,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高层论坛在地震纪念馆举行,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南京大学、香港大学以及日本京都大学等的40多名顶级地质灾害治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地震纪念馆先后与防灾科技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将地震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师德学风培训及地震科普教学的实践基地。
C
扩大对外开放让纪念馆“活”起来
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构建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必须主动“走出去”,把抗震救灾精神融入人们的生活,融入人民血液。
地震纪念馆(含地震遗址)已累计接待社会公众1506万人次。然而,地震纪念馆人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每年都以“五进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主题展览、书法展、摄影展等活动,不断拓展和提升地震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将地震纪念馆变成了一座“流动纪念馆”,让地震纪念馆“活”了起来。
同时,地震纪念馆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地震科普教育和防灾减灾拓展活动。地震纪念馆先后与绵阳市委党校和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合作,新建了擂鼓防灾减灾素质拓展基地、沙坝防灾减灾实训基地,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防震减灾实训和地震科普活动。
自2014年以来,地震纪念馆与当地学校一起,连续举办了四届“地震纪念馆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征文和绘画比赛。活动吸引了80多万人次师生参与,组委会收到各类参赛作品120多万件。地震纪念馆与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协定,建立党员干部来纪念馆参观、实训的长效机制。地震纪念馆与省、市党政机关共建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参与的党员干部达70多万人次。
开门办馆极大地提升了地震纪念馆的办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台湾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关心、支持和帮助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今年9月3日,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区(“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被正式授牌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是我省继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之后获批的第二个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地震纪念馆担负起促进绵台在禹羌文化、灾区发展振兴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政治担当和历史使命。
不忘初心,铭记历史,才能走得更远。地震纪念馆人勇担使命、主动作为,正在努力让抗震救灾精神走进广大群众中,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