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重点难点,下足“绣花”功夫 努力开创教育脱贫攻坚新局面
四川丹巴中学学生用平板电脑上课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赴得荣县开展义诊活动
凉山州普格县,“一村一幼”教学点,孩子们快乐地做游戏。
“冬天到,冬天到,树上喜鹊喳喳叫,太阳公公眯眯笑。”1月5日早上9点后,一束暖阳穿过大凉山冬日里的晨雾,把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幼教点的教室照得里外通透。屋子里,孩子们跟着老师的节拍晃着脑袋,一字一顿地念着儿歌。整齐而稚嫩的童声,让整个村庄都欢快起来。
沙合莫村幼教点是我省近5000个“一村一幼”教学点中的一个。2017年,“一村一幼”计划支持范围由彝区13县扩展到民族自治地方的51个县(市),8381个村的幼儿都可就近在家门口接受学前教育。项目的顺利实施,让越来越多的幼儿养成了好习惯、迈过了“语言关”,开启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去年以来,四川教育脱贫攻坚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教育脱贫攻坚的系列安排部署,坚持“精准滴灌”,下足“绣花”功夫,缩差距、补短板,推动教育脱贫攻坚出成效成为阻断贫困代际的治本之策。
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1,1像小棒,2像小鸭……”伴随着含混不清的语音,古蔺县护家镇残疾儿童黄小飞(化名)在作业本上用心地书写着,对他进行单独辅导的是该镇护家中学教师牟波。经过牟波的精心教育,小飞已会读写10以内数字了。像小飞一样因重度残疾不能到校就读的儿童,古蔺县全部开展了送教上门服务。
“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不让一个家庭因学生上学而致贫,是教育扶贫工作的基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古蔺县构建起了“教育局+乡镇+学校+村社+家庭”控辍保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动态监测、摸排劝返、爱心帮扶等诸多举措,立体动态推动控辍保学。
“一个都不少。”这是国家对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四川教育脱贫也坚决保障不落下一个贫困学生、一所学校,确保“三个不能少”。
贫困学生资助一个都不能少。去年,我省安排资金69.9亿元,减、免在园幼儿保教费,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据实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为一、二年级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为地方属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评优提供国家励志奖学金,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2016年、2017年新入学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本专科学生实施特别资助,做到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应助尽助。
适龄儿童学生接受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我省出台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加强控辍保学的工作通知,督促各地进一步落实“五长”责任制,加强适龄儿童排查,建立县、乡、村、学校四本适龄学生台账,并通过建立行政督导、联控联保、动态监测等制度建设,形成控辍保学长效机制。
标准化中心校建设一个都不能少。我省把教育扶贫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以标准化中心校建设为抓手,通过“全面改薄”项目建设,努力增加生均占地、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提升办学硬件。截至目前,全省“全面改薄”实施地区,生均校舍面积由2013年的7.48平方米增加到8.56平方米,增长14.44个百分点;生均教学仪器设备价值由996.41元增加到1380.46元,增长38.55个百分点。
“互联网+”助力优质资源共享
1月10日上午,自贡市沿滩区团结村小学校,五年级英语课正在进行。讲台上并没有老师,学生通过电子白板,在所属中心校逸夫小学英语教师曾晓菊教导下,与该校五年级二班共上英语课。
沿滩区去年开始试点交互式网络课堂,以该区音视频教育专网与电子白板班班通终端为硬件基础,实现中心校与村小、教学点课堂同步进行。同团结村小学校一样,目前,自贡市已有220所村小加入“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自选动作”也积极跟上。自贡市去年启动实施“交互式网络课堂覆盖农村和边远学校试点工作”,沿滩区、解放路中学与富顺长滩初中以专递课堂形式,用直播的方式,把优质课堂送到边远学校,针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的实际需求“对症下药”,有效弥补了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的不足。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巨大优势,用“互联网”思维,不断探索“精准帮扶”的新路径、新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新手段,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加速推动边远贫困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进程,取得了积极成效。
通过试点探索、示范引路的方式,在全省各地培育了一大批典型,其中“甘孜模式”“纳溪模式”等为破解边远、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均衡发展与精准扶帮探索了经验。纳溪区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采取“一点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订单式帮扶”“选单式帮教”等方式,开展教学扶贫、教研扶贫、培训扶贫和管理扶贫,有力推动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通过远程教育“高中直播式、初中录播式、小学植入式、幼儿园观摩式”教学方式,不断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以成都七中、石室中学、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机关三幼等为主体的“全学段、多模式、高质量、广受益”的远程教育体系,将优质教育资源传送到边远贫困农村地区学校,让这些地区的孩子享受发达地区优质学校的教育。
截至目前,全省95%中小学校接入互联网,10.8万个班、538.5万学生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人人通”,为贫困地区教育质量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发挥教育优势聚力集中攻坚
2017年12月30日,省教育厅对口帮扶的雷波县马湖乡唐家山村“摘帽”,退出贫困村行列。近年来,在省教育厅、雷波县委宣传部等牵头帮扶下,唐家山村的房子新了,水电通了,道路好了,通讯网络信号强了,村民的收入持续增长,所有贫困户吃穿不愁,全村村民走上了奔康致富的光明大道。
仅仅过了不到一周,1月4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与雷波县马湖乡签订战略合作培育村级人才工作协议,实施校地村级干部人才共育、引领、筑基“三大”工程,努力为马湖乡贫困村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本土干部人才队伍。
马湖乡的巨变,只是我省教育对口帮扶的一个缩影。
过去一年,省教育厅和75所公办高校坚持扶贫先扶智、“输血”更“造血”,充分发挥优势实施精准帮扶,为提高我省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快脱贫奔康步伐作了大量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施人才帮扶,我省高校共选派121名干部到对口帮扶县挂职,近800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发挥智力优势,开展各级各类培训437次、培训3万余人次;培育造血细胞,帮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22个,帮助对口帮扶县孵化企业27个;借助多方力量,争取社会资金10868万余元,高校到位帮扶资金6016万元。为“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全面提升经济、社会、教育、科技发展水平,助推贫困县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教育脱贫攻坚正是“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也是“打攻坚战”的决胜阶段。今年,我省教育扶贫将坚持与全省脱贫攻坚任务同频共振,人、财、物重点向“摘帽”县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倾斜,向深度贫困县倾斜,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提高基础教育普及率和办学质量,进一步缩小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县与经济发达地区办学差距。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全省教育系统将盯住最困难的地区,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采取过硬手段和超常举措,集中发力,全力攻关。”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要把脱贫攻坚工作时时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上,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教育保障,以实际行动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教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