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碧波荡漾的成都锦江春色
翠绿掩映下的成都浣花溪一隅
实施人工增雨治理大气污染,在中心城区开展“科技治霾超细清水雾系统”项目试点示范,完成全市“黑烟车”智能监控识别系统和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升级……2月底,成都市公布了2018年十大民生实事,其中推进绿色发展,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点内容。
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成都蹄疾步稳。过去五年,成都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35天,较201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103天,PM10、PM2.5浓度分别下降41.3%、42.3%;成都全面完成“治水十条”实施以来国家、省政府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要求;土壤环境形势总体稳定。
新时代,新征程,成都将树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成都“三步走”战略奋进的道路上,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努力提供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健全环保体制机制,推动顶层设计更有保障
2月8日,成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技术保障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将为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提供技术性保障工作。
此举是成都推动大气污染源头治理的一个缩影。“截至2017年底,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已接近500万辆,位居全国第二。”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成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减少雾霾必须强化源头减排,严厉打击超标排放车辆。
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控,既是治理思路的转变,也是环保监管体制的完善。围绕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个环节,成都将严控“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从环境准入、排污许可、环境信用评价等领域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今年,我们将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完成炼铁、炼钢等8个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同时对2017年已核发排污许可证的造纸、水泥等13个行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无证和不按证排污企业实施严厉处罚。”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完善环保体制机制,也是在做绿色发展的“加法”。通过探索建立严格的环保标准,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将倒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成都市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禁燃区(绕城高速以内)燃煤锅炉实现“双清零”,清理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14148户,淘汰黄标车23888辆,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
绿色发展加压也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环保责任。一方面成都强力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另一方面,成都将优化环保目标考核体系,建立“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分区差异化考核制度,结合垂管体制改革优化考核细则,做好绿色发展年度评价工作。“我们将用好目标考核这个‘指挥棒’,以督促改、以督促效。”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成都将持续加强市级环保督察。
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成都正从制度体系层面突破瓶颈制约,逐步搭建起成都环境保护“四梁八柱”,为环保工作走上标本兼治的快速路提供动力。
全面打响“三大战役”,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如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成都将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打赢蓝天保卫战,力争PM2.5浓度在去年的基础上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多于去年。为此,成都将持续推进“治霾十条”,实施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继续深化夏季臭氧防控行动和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进火电、水泥、玻璃、钢铁、石化等行业企业超低排放、错峰生产,加快淘汰大蒸吨燃煤锅炉,强力推进老旧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全面推进石油、汽车制造、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VOCs污染治理,加大“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强化移动源污染控制,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严格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管控,强化柴油货车排放达标监管,加快淘汰老旧车,提高油品品质,加强油气回收整治工作,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非标车用燃料行为。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城市扬尘管控,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和装配式建设方式,提高城市道路扬尘精细化管控水平;严控露天焚烧和餐饮油烟污染。
打好碧水保卫战,力争岷江、沱江流域成都段水质优良比例在去年的基础上持续提升。成都将持续开展重拳治水,持续深入推进成都“治水十条”,实施2018年水污染防治“626”工程。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江河湖库水生态保护。全面落实河长制,以锦江流域水生态治理为重点,全面推进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抓好江安河、鹿溪河、新津南河、毗河、蒲江河、驿马河、沱江干流、绛溪河等流域水环境治理,强力整治243段黑臭水体。
打好净土保卫战,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成都将科学治土,持续推进成都“治土十条”,实施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建立土壤环境管理数据库和区域污染防治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行动,补齐废弃物处置短板,实施《成都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攻坚方案(2018-2020)》,严控新增土壤污染。
“我们将盯住污染源头精准治理、一抓到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涵养生态价值,积蓄发展后劲,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产业科技,推动环保能级提升可持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要坚持做好污染防治,更要聚焦问题根源,加快实现工作提档、动力升级,引导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全面倍增。
为此,成都将构建环保产业生态圈,以产业为抓手构建空间适度、生态宜人的绿色发展体系,为能级提升注入更加强劲的绿色动力。
目前,成都市基本上形成了工程治理、装备制造及产品生产、科技开发、环境服务、资源利用等较为完善的环保产业链。全市共有环保及相关产业单位809家,全市规模以上环保产业企业313家,总产值约640亿元。
摸清现状才能找准目标。成都提出,2018年到2022年,成都市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要保持15%以上,2022年总产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左右,占当年成都市GDP的7%-8%,成为成都市新兴战略支柱产业之一。成都市环保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形成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产业体系,环保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建成规模效益显著、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形成链条完备、布局合理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一个体系完善,能自发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且与其他产业充分融合的环保产业生态圈。
为了推动产业能级提升,成都将落实“五位一体”管理制度,强化项目环评,提前介入重大项目招商,加强产业选型、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污染防治指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和高端转型;推广绿色产品、绿色工艺,推动产业生态圈之间互联互通、有机融合。
科技创新也将为环保事业发展注入动力。成都将打造科技治理新引擎,积极推进“十三五”信息化建设,提升监测能力,加快实现大数据管理模式。积极搭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接入与应用、环境GIS数据加工服务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作用,巩固提升独立高效的科研技术能力。目前,3D气溶胶激光雷达、NARS系统、超细清水雾、大气电离技术、冷却技术应用等重点项目正在大力开展。
用力多者收功远。环境保护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当前,成都‘三步走’战略宏图已经展开,我们将全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成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贡献更大的环保力量。”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