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医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印发《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到2025年,全省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设置要达100%,中医诊疗量要占总诊疗量的20%,基层中医服务量要达50%……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全力推进四川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师占比不低于25%
《规划》要求,加强公立中医医院建设,落实政府办医职责,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延伸和均衡布局。市级中医医院(不含新建)全部达到三级水平,县级中医医院(不含新建、民族地区)基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本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不低于25%。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连锁经营的名医堂,突出特色和品牌,打造一流就医环境,提供一流中医药服务。
全面执行和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明确医院党委等院级党组织研究决定医院重大问题的制度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
探索建立“病有专科、病有专人、病有专方、病有专药(术)”的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模式。研究制订并推广20—30个具有四川特色和临床优势的中医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整体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诊疗能力和疗效水平。
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传染病医院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原则上中医床位数占比不低于5%。推进民族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85%以上的县级民族医医院达到二级水平。
《规划》要求,补齐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短板。市级中医医院独立设置传染病病区,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所有县级中医医疗机构能够发挥重大传染性疾病监测哨点功能。强化乡村、社区疫情中医药防控,推广行之有效的基层中医药防治方案。
加强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规范急诊急救标准、流程,建立多学科协作救治机制。各地将中医医院全部纳入当地“120”急救平台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调度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试点,提升紧急救援效率。
全面加强中医药应急指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统一领导、调度机制和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全程参与的应急响应机制。
将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制定重大传染病中医诊疗方案、技术指南和操作规程,推广中医药群体防治方案和防治技术,健全中西医结合救治和联合会诊制度。
二级以上中医院老年病科达80%以上
《规划》要求,实施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建立单品种药材的“两体系、三标准、五规范”。培育中药材大品种,全产业链开发麦冬、川芎、川贝母等川产优势特色中药材。
持续优化四大中药材产区布局,做实中药材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鼓励中药企业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建立定制药园。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发展,提升药材净制及干燥技术水平,鼓励各地建设区域性精深加工中心。加强中药材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打造中药材商业集聚地和物流基地。
建立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推动中药配方颗粒创新发展。遵循市场导向,合理加强专业市场和信息服务平台资源调配,鼓励中药制药行业战略重组,促进川药市场良性有序发展。
推进中医医院适老化改造,加强老年病专科建设,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设置率达到80%以上。推动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双向合作,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拓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创新老年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
构建“一核四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格局,建设以成都为核心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发展核和川南、川东北、攀西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区及川西北民族医药特色旅游发展区。
支持成渝毗邻地区组建中医医联体
《规划》要求,加强川派中医药文化资源梳理,加强中医经典著作整理研究,建立中医药古籍文献数据库。加强民间中医药单验方、技术的保护与利用,强化川派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川帮”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遴选50—100名实施数字化、影像化记录保护。
推进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有序推进中医药文物、老字号、名医故居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中医药文献抢救性发掘。强化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将具有原创性的四川中医药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予以保护。
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积极建设校园中医药文化角和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开展中医药文化讲座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采取展览展示、互动体验、“线上+线下”“直播+点播”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名中医四川行、名中医大讲堂、健康文化知识大赛等系列群众性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进乡村社区、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居委会、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建设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将中医药文化送到群众身边。
《规划》要求,积极参与中医中药国际标准制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发展布局,深化海外中医药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诊所、学校。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一体化发展,支持两省(市)毗邻地区组建中医医联体。聚合两省(市)资源优势,共同规划建设川渝中药材产业经济带,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联合推广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共同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以道地药材为主的中医药衍生品研发及成果就地转化。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及台湾地区中医药合作,支持省中医药科学院建设防城港产业技术分院,深化与澳门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促进中医药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创新发展。
互联网中医医院数量力争达总量的30%以上
《规划》要求,加强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和中药炮制类、鉴定类等学科建设。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提高中医药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扩大中医学、中药学研究生培养规模,探索中医学九年制人才培养,鼓励中医药院校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实施川派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培育中医药院士后备人才,加强名中医梯队建设。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和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全过程。
建立健全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允许攻读中医专业学位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参加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和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持设置中西医结合教学门诊。
加大中医药科研支持力度,用好中医药研发风险分担基金,持续稳定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完善中医药科研管理制度,推进中医药科技评价体系建设。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推进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聚合省内优质中医医疗、教育、科研资源,争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类)项目和中医药重大科技项目,争取累计立项100—150项。
加快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建设,支持成都中医药大学、省中医药科学院共建中医药转化医学院。鼓励中医医院与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加强协作,共享资源,促进优秀研究成果投入市场应用。
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大力推进“一码就医”,完善便捷就医服务功能,探索开展中药饮片智能调剂。推动互联网中医医院积极为患者在线提供健康咨询、远程会诊,开展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和“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25年,互联网中医医院数量力争达到实体中医医院的30%以上。
加快建设中医医疗“三监管”平台,完善中医药特色监管指标。加大中医备案诊所和中医医疗广告监管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市场,持续打击假借中医旗号开展非法行医和违法虚假宣传的行为。
加大医疗保障支持。推进中医药服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的地区,适当提高中医医疗机构调整系数。探索中医DRG分组。发布中医优势病种目录,探索按中医疗效价值付费,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和民族药品等按规定纳入门诊统筹支付,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医疗机构制剂省内调剂使用的医保支付政策。(记者 石小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