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施卡·菲舍尔解读经历多次转型升级才有今日德国品质
从劣质品到德国品质只能靠不断转型升级
记者: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以及美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等,各主要制造业国家都在各自进行工业革新。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非强国,机会在哪里?
菲舍尔:第一次工业革命早已过去,第二次工业革命已将结束。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中国错失了很多红利。而这一拨数字化革新,各国是同时意识到的,也是同时采取行动的,中国正是赶上了好时机。
记者:德国也是后来居上的例子。
菲舍尔:没错。德国制造的品质并非一直像现在这样享有世界声誉。不到100年前,德国制造的名声很差,充斥大量劣质品。但就是经过一次次由内而外地转型升级,才造就了现在的成绩。德国不想失去这一优势,所以提出工业4.0,继续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上提升,以维持现在的优势。
记者:德国的秘诀是什么?
菲舍尔:毫无疑问是职业教育。大约100年前,德国企业认识到,德国不同于美国,优势不在于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而在于利用高水平技术工人的优势来满足市场的精细化需求。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德国的教育不仅发生在学校,还发生在工厂。德国建立了覆盖各个行业的职业培养体系和学徒制度。长期以来,德国形成了独特的工匠文化,一名合格的工人,在德国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这很难得。
我相信这些也正在中国发生。因为中国人将会不顾一切赶上这波革新。
转型升级有困难,但必须要做
记者:这一过程并不容易,我们将遇到很多困难。
菲舍尔:确实,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将有很多我们未曾遇到的问题。
当我年轻时,上世纪70年代,我在汽车工厂工作,而现在我那时的岗位已经没有了。今天在大会现场,我们看到了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库卡机器人的演讲,这些机器人已经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当工业4.0来临,这些被机器替代的工人如何安置?这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一方面为了提高生产力,必须要使用机器人;另一方面,如何为释放出的劳动力找到更好的归宿?这些问题考验着我们。
虽然有困难,但必须要做。中国的增长模式必须要改变,因为环境的代价太大。各方面也会推动工业向低碳、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这个方向就是数字化,就是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
我们不能只看到困难,还要看到动力。鲁尔区是德国传统的工业聚集区,但一度污染严重。改善环境成为鲁尔区放弃传统增长模式、重构工业体系的重要动力。花了几十年时间转型,现在鲁尔工业区不仅环境大幅改善,而且经济增长也高于全德国平均水平。
记者:整个中国都在经历这种转型,据您观察,四川有哪些独特之处?
菲舍尔:这是我第一次来四川,感觉很不一样。四川拥有的太多了,比如我此行看到很强的工业基础,还有企业、政府在工厂智能化改造方面的热情。希望四川上上下下能够建立一种氛围,就是允许牺牲一定短期利益,以换取由内而外的彻底转型。 (记者 陈岩)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