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为何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

  • 2023年07月10日 13时5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和命脉,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契机的战略选择,是畅通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2问 中国式现代化为何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答:这是因为脱实向虚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两个本质要求相违背,而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和命脉,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必须适应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要求、推进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按照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标准,广义的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除金融与房地产投资、开发等之外的所有行业。制造业在重大技术突破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也是实体经济最核心的部分。脱实向虚指的是资本过度向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流动,实体经济规模萎缩,经济重心由生产向金融转向。由此可能导致扩大财富差距、抑制技术创新,从而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相违背。

    一方面,脱实向虚将抑制实体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工业革命以来,重大技术进步的发生以足够规模的生产性投资为前提。当过度扩张的金融活动挤占了企业生产性投资,就会降低实体部门的技术创新动能,抑制其劳动生产率提升和供给质量升级。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将导致其盈利能力长期不足,从而加剧资本脱实向虚的冲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造成阻碍。

    另一方面,脱实向虚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首先,实体经济是不断投入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物质生产和服务供给,持续创造新财富的经济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之一。虚拟经济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进而扩大社会再生产有重要意义,但其并不直接生产新财富。当资本脱离实体经济,在虚拟经济内部循环,只能依据金融资产所有权对已有财富进行分配。由于富人通常是金融资产的主要持有者,也是金融资产价格上涨的主要受益者,过度流入金融市场的资本既会助长金融资产的价格泡沫,又将抑制实体经济的新财富创造能力,就加大了居民间的财富分配差距。其次,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能创造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就业岗位,实体经济占比下降会直接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相应地抑制了劳动收入增长。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缩小我国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既要遏制资本市场不合理膨胀导致的财富差距扩大,还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避免脱实向虚导致产业空心化,通过壮大实体经济,创造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高质量就业岗位,从而带动劳动收入增长。

    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首先,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契机的战略选择。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历史,科学技术变革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革新,是国家或地区实现跨越式增长、朝着现代化迈进的根本动力,这也是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和共同特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全球创新版图和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直面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着力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更有针对性地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持续提升我国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竞争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稳定的技术动力。

    其次,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畅通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畅通的经济循环。经济循环畅通一方面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又需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不断优化实体经济的投资结构,尤其是发挥先进制造业的增长极作用,持续提升劳动生产率,形成供给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长、内需体系扩大的良性循环。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没有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没有技术持续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而实体经济中持续的技术创新也将通过提高就业质量、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为共同富裕建立物质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支撑。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社会所有产业有机衔接、功能互补的体系,是全社会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投入产出相互关联的体系。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指的就是以制造业为根基,推进各个产业智能融合、社会分工效率提升、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打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具体而言,要立足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把握产业间的有机关联与功能互补,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方向,是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引擎,也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决定性力量。同时,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前沿科技跨领域交叉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必须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化、集群化发展,通过深度融合有效扩大资本规模、整合创新资源、壮大技术攻坚力量,通过产业集群更好发挥集聚效应,加强分工细化与协同协作,更好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

    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还必须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能搞“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要稳中求进、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持产业体系完整性,巩固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是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等生产领域,一些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必须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自主拓展产业新赛道,提升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和国际竞争力。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直接关乎国民经济稳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抵御个别国家“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的风险,保障中国经济安全稳定增长。

    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还需要相应的金融制度支持。在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和结构的转换期,必须吸取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脱实向虚的教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形成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间的良性循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李怡乐)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式现代化为何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

  • 2023年07月10日 13时5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和命脉,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契机的战略选择,是畅通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2问 中国式现代化为何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答:这是因为脱实向虚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两个本质要求相违背,而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和命脉,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必须适应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要求、推进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按照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标准,广义的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除金融与房地产投资、开发等之外的所有行业。制造业在重大技术突破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也是实体经济最核心的部分。脱实向虚指的是资本过度向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流动,实体经济规模萎缩,经济重心由生产向金融转向。由此可能导致扩大财富差距、抑制技术创新,从而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相违背。

    一方面,脱实向虚将抑制实体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工业革命以来,重大技术进步的发生以足够规模的生产性投资为前提。当过度扩张的金融活动挤占了企业生产性投资,就会降低实体部门的技术创新动能,抑制其劳动生产率提升和供给质量升级。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将导致其盈利能力长期不足,从而加剧资本脱实向虚的冲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造成阻碍。

    另一方面,脱实向虚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首先,实体经济是不断投入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物质生产和服务供给,持续创造新财富的经济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之一。虚拟经济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进而扩大社会再生产有重要意义,但其并不直接生产新财富。当资本脱离实体经济,在虚拟经济内部循环,只能依据金融资产所有权对已有财富进行分配。由于富人通常是金融资产的主要持有者,也是金融资产价格上涨的主要受益者,过度流入金融市场的资本既会助长金融资产的价格泡沫,又将抑制实体经济的新财富创造能力,就加大了居民间的财富分配差距。其次,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能创造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就业岗位,实体经济占比下降会直接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相应地抑制了劳动收入增长。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缩小我国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既要遏制资本市场不合理膨胀导致的财富差距扩大,还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避免脱实向虚导致产业空心化,通过壮大实体经济,创造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高质量就业岗位,从而带动劳动收入增长。

    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首先,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契机的战略选择。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历史,科学技术变革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革新,是国家或地区实现跨越式增长、朝着现代化迈进的根本动力,这也是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和共同特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全球创新版图和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直面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着力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更有针对性地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持续提升我国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竞争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稳定的技术动力。

    其次,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畅通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畅通的经济循环。经济循环畅通一方面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又需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不断优化实体经济的投资结构,尤其是发挥先进制造业的增长极作用,持续提升劳动生产率,形成供给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长、内需体系扩大的良性循环。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没有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没有技术持续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而实体经济中持续的技术创新也将通过提高就业质量、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为共同富裕建立物质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支撑。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社会所有产业有机衔接、功能互补的体系,是全社会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投入产出相互关联的体系。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指的就是以制造业为根基,推进各个产业智能融合、社会分工效率提升、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打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具体而言,要立足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把握产业间的有机关联与功能互补,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方向,是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引擎,也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决定性力量。同时,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前沿科技跨领域交叉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必须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化、集群化发展,通过深度融合有效扩大资本规模、整合创新资源、壮大技术攻坚力量,通过产业集群更好发挥集聚效应,加强分工细化与协同协作,更好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

    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还必须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能搞“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要稳中求进、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持产业体系完整性,巩固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是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等生产领域,一些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必须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自主拓展产业新赛道,提升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和国际竞争力。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直接关乎国民经济稳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抵御个别国家“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的风险,保障中国经济安全稳定增长。

    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还需要相应的金融制度支持。在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和结构的转换期,必须吸取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脱实向虚的教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形成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间的良性循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李怡乐)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