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如何发挥科技人才和产业体系优势,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 2024年03月18日 09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加强源头创新提升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深化改革赋能加速科技成果高水平转化;强化同时发力的创新主体培育与载体支撑;优化同时发力的创新要素供给与生态保障

    89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四川如何发挥科技人才和产业体系两个优势,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答: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指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腹地,四川肩负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战略使命,要充分发挥自身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为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是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发力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无论是外部环境“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的极限施压倒逼科技创新,还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水平提高和产业链位置前移的现实需求,都需要四川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从技术追赶转向构建领先优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发力科技成果转化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的有机衔接,使科学技术得以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中,形成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实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生产力水平跃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前沿领域实现“换道超车”。只有在成果转化上发力,才能源源不断地打造出新的动力源,以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推进传统产业由大到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唯有同时发力方能迸发科技创新最大动能。同时发力就是既要做到科技创新的“从0到1”,又要做到科技成果转化的“从1到100”,实质上是创新链供需两侧的协同发力,是破解科技创新和产业需求“两张皮”的有效举措,形成了科技现代化的“一体两翼”。只有同时发力相互赋能,持续以科技创新积聚新动能,以成果转化释放新动力,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牵引作用,才能把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做成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增量。

    四川具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基础和底气。

    四川作为科教大省、人才大省和经济大省,创新资源与产业体系优势突出,具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四川产业现代化的基础和能力。

    机构和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具有良好基础。在国家战略布局奠定的创新资源基础上,四川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人才大省和国家战略科技资源重要集聚区。据统计,我省科研院所研发规模居全国第三位,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位列全国第五,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93万人;布局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居全国第三位,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200个左右、居西部第一;全社会研发规模占到西部总量的30%以上,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加快成势。

    产业基础和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转化场景丰富。四川经济总量西部第一、全国第五,产业门类齐全,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六大优势产业基础雄厚、特色明显,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产业规模均达万亿元。同时,四川产业整体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40%,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居全国第四位。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承接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产业化沃土,近年我省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6G、机器人、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速成势,产业现代化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

    四川应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厚植基础,聚力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西部地区创新高地,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四川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加强源头创新提升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推进基础研究,有组织推进重大基础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源头供给、解决底层问题。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以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双向发力,找准产业真需求凝练大项目,充分发挥政府创新组织与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针对性部署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强化有效技术供给。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探索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新型举国体制四川路径,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加快补齐短板。

    深化改革赋能加速科技成果高水平转化。持续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开展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纵深推进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优化成果转化后的国有资产管理,有效破解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阻碍。深入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用好中央在川科技资源,促进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国家队”成果在川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未来产业科技园,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孵化,丰富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

    强化同时发力的创新主体培育与载体支撑。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围绕优势重点产业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重点领域加速集聚。打造科技创新战略力量,切实保障国家实验室入轨运行,推进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推动天府实验室高水平建设运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打造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集成战略科技力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体系,聚焦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研发和概念验证平台,加快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加强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推动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基地和大学科技园等提供全链条优质服务,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同时发力的创新要素供给与生态保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聚合科教资源优势、依托重大平台建设,持续吸引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持续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培养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强化财税科技创新引导,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加强普惠性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落地服务。加大科技金融赋能力度,充分发挥“天府科创贷”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科技企业融资成本作用,丰富科技信贷保险产品,壮大科技企业创业投入股权投资,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打造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加快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持续营造创新创造社会氛围,弘扬尊重人才、积极向善的创新文化。(感谢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楠,副研究员杨光炜作答)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如何发挥科技人才和产业体系优势,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 2024年03月18日 09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加强源头创新提升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深化改革赋能加速科技成果高水平转化;强化同时发力的创新主体培育与载体支撑;优化同时发力的创新要素供给与生态保障

    89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四川如何发挥科技人才和产业体系两个优势,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答: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指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腹地,四川肩负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战略使命,要充分发挥自身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为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是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发力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无论是外部环境“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的极限施压倒逼科技创新,还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水平提高和产业链位置前移的现实需求,都需要四川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从技术追赶转向构建领先优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发力科技成果转化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的有机衔接,使科学技术得以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中,形成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实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生产力水平跃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前沿领域实现“换道超车”。只有在成果转化上发力,才能源源不断地打造出新的动力源,以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推进传统产业由大到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唯有同时发力方能迸发科技创新最大动能。同时发力就是既要做到科技创新的“从0到1”,又要做到科技成果转化的“从1到100”,实质上是创新链供需两侧的协同发力,是破解科技创新和产业需求“两张皮”的有效举措,形成了科技现代化的“一体两翼”。只有同时发力相互赋能,持续以科技创新积聚新动能,以成果转化释放新动力,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牵引作用,才能把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做成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增量。

    四川具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基础和底气。

    四川作为科教大省、人才大省和经济大省,创新资源与产业体系优势突出,具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四川产业现代化的基础和能力。

    机构和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具有良好基础。在国家战略布局奠定的创新资源基础上,四川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人才大省和国家战略科技资源重要集聚区。据统计,我省科研院所研发规模居全国第三位,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位列全国第五,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93万人;布局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居全国第三位,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200个左右、居西部第一;全社会研发规模占到西部总量的30%以上,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加快成势。

    产业基础和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转化场景丰富。四川经济总量西部第一、全国第五,产业门类齐全,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六大优势产业基础雄厚、特色明显,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产业规模均达万亿元。同时,四川产业整体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40%,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居全国第四位。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承接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产业化沃土,近年我省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6G、机器人、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速成势,产业现代化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

    四川应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厚植基础,聚力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西部地区创新高地,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四川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加强源头创新提升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推进基础研究,有组织推进重大基础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源头供给、解决底层问题。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以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双向发力,找准产业真需求凝练大项目,充分发挥政府创新组织与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针对性部署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强化有效技术供给。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探索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新型举国体制四川路径,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加快补齐短板。

    深化改革赋能加速科技成果高水平转化。持续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开展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纵深推进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优化成果转化后的国有资产管理,有效破解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阻碍。深入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用好中央在川科技资源,促进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国家队”成果在川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未来产业科技园,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孵化,丰富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

    强化同时发力的创新主体培育与载体支撑。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围绕优势重点产业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重点领域加速集聚。打造科技创新战略力量,切实保障国家实验室入轨运行,推进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推动天府实验室高水平建设运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打造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集成战略科技力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体系,聚焦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研发和概念验证平台,加快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加强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推动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基地和大学科技园等提供全链条优质服务,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同时发力的创新要素供给与生态保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聚合科教资源优势、依托重大平台建设,持续吸引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持续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培养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强化财税科技创新引导,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加强普惠性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落地服务。加大科技金融赋能力度,充分发挥“天府科创贷”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科技企业融资成本作用,丰富科技信贷保险产品,壮大科技企业创业投入股权投资,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打造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加快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持续营造创新创造社会氛围,弘扬尊重人才、积极向善的创新文化。(感谢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楠,副研究员杨光炜作答)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