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新格局新闻发布会

  • 2015年12月07日 15时05分
  • 来源: 省政府新闻办
  • 【字体:
  •   点击观看:新闻发布会视频


     

      2015年12月7日,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新闻办公室召开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新格局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唐利民、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仁分别作新闻发布,全文如下: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唐利民作新闻发布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为解决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尤其是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深化对省情的再认识,提出了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和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两年多来,全省上下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创新协调发展机制,不断激发发展动力与活力,形成了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城乡统筹发展、底部基础不断夯实的生动局面。成都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首位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天府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竞相跨越,今年全省过千亿市州总数将达到14个,比“十一五”末新增加13个;县域经济底部基础不断夯实,经济总量过百亿的县达到105个,比“十一五”末新增加41个。同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五个统筹”和“五项改革”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城乡公共服务配套逐步趋于协调,新型城镇化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快推进,预计今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7.5%,比“十一五”末提高了7.3个百分点,“十二五”累计新建幸福美丽新村(聚居点)5000个以上,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

      “十三五”时期,我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发展统筹,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是推动成都经济区领先发展。支持成都率先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推动全面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成西部金融、物流、商贸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打造国内外产业、资本、人才汇集西部的首选地和内陆开放门户,加快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更好发挥带头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抓住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机遇,加快推动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和成都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开拓共同市场,促进分工协作,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实现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提升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做大做强全省发展的核心引擎。力争到2020年,成都市经济总量突破1.5万亿元,成都经济区经济总量突破2.8万亿元。

      二是加快培育五大新兴增长极。加快建设天府新区,同步规划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空港经济区,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推动川南经济区率先突破,加快川南多中心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我省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大力培育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扶贫攻坚,建设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化工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加快建成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着力打造攀西特色经济区,做大做强钒钛、稀土、清洁能源、亚热带农业、阳光、生态、康养、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加快推动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优先改善和保障民生,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2020年,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市(州)将进一步增加、过两千亿的市(州)预计达到8个。

      三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按照县域主体功能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一批现代农业强县、工业经济强县、旅游经济强县。加强县域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县域发展条件。全面深化县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积极推动百万人口大县改革发展,进一步完善县级财税体制,推进农村产权、土地、金融、保险等改革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力争到2020年,经济总量过100亿的县超过130个。

      四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统筹制定和实施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和国家级、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和推动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多规合一”。建立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对接协作、区域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环境保护联防联控联治。推动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人力、土地、资本、产权、技术等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建立条块结合、主体功能导向明确的区域政策调控体系。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引导各区域特色发展、协同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大力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认真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部署,进一步优化“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批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支持一批百万人口大县建设中等城市,深化“百镇建设行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二是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和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赋予农民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财产权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合理分配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稳妥推进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三是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统筹规划建设新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到2020年,力争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万个,占全省行政村80%以上。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加快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仁作新闻发布



      省委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是位居第二的重要发展理念;“五大主要目标”中,“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是位居第三的重要目标;其中,用了将近三页的篇幅,提出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具体举措。这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要指引和行动纲领。我们深深感到,今后五年,经济建设的任务很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压力同样很大。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担当,在抓好落实上下真功,使真劲。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那就是:“强基固本打基础,活动牵引抓养成,文明创建树形象,文化惠民重熏陶”。

      第一,强基固本打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将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准抓手,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主要抓手包括: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道德模范、“四川好人”、“最美人物”评选宣传活动。近年来,我省已评选出省级道德模范184名,推出9名全国道德模范,35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评选出“四川好人” 1489名,“中国好人”342人。“十三五”期间,省级道德模范将达到294人,全国道德模范达到13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达到51人,评选的“四川好人”达到3259名,“中国好人”578名,“最美人物”600名。

      同时,我们将着眼于“立德树人”,大力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重点实施“833”计划,即推动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工程、文明校园创建工程、文化基因传承工程等“八大工程”,构建教育体系、关爱服务体系、监测评估体系“三个体系”,实现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社会教育实践基地“三个覆盖”。

      第二,活动牵引抓养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宣传和教育,还必须以具体的活动为载体,点点滴滴抓养成。我们将依托政治性节日、民族传统节日,党史、国史和四川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打造10个“我们的节日”示范点,探索“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深入挖掘以德孝文化、感恩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各类节日文化内涵。

      第三,文明创建树形象。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是提高全民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杠杆”,是展示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形象的重要窗口。目前,我们已成功创建了成都、绵阳、广安三个全国文明城市,新增遂宁、泸州、德阳、攀枝花、巴中、自贡等15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建成185个全国文明单位、2570个省级文明单位,147个全国文明村镇、528个省级文明村镇,129个省级文明社区。“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力度,力争建成6个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地级市省级文明城市全覆盖,80%以上县市创建成省级文明城市,新增100家全国文明村镇,建成400家省级文明村镇,新增全国文明单位100个,建成省级文明单位600个。

      第四,文化惠民重熏陶。文化惠民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涵养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我们将按照《规划》要求,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下真功,“十三五”期间,省政府将投资15个亿,建好省级文化中心、四川大剧院;按照国家标准,采取新建、改扩建的方式,市(州)建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县(区)建好图书馆、文化馆,乡(镇)建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省5万多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标准化的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在文化产品供给上使真劲,加大文化产品直供力度,省级和各市(州)专业文艺院团每年送文化下乡不少于1000场,农村免费电影放映不低于70万场;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力度,各级财政都要列出专款,向社会购买文化产品,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在提高服务水平上动真情,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建设一批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学生(儿童)文化之家;推进“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行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省委农工委常务副主任杨秀彬回答记者提问

    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何健回答记者提问

    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回答记者提问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新格局新闻发布会

  • 2015年12月07日 15时05分
  • 来源: 省政府新闻办
  •   点击观看:新闻发布会视频


     

      2015年12月7日,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新闻办公室召开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新格局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唐利民、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仁分别作新闻发布,全文如下: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唐利民作新闻发布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为解决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尤其是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深化对省情的再认识,提出了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和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两年多来,全省上下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创新协调发展机制,不断激发发展动力与活力,形成了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城乡统筹发展、底部基础不断夯实的生动局面。成都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首位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天府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竞相跨越,今年全省过千亿市州总数将达到14个,比“十一五”末新增加13个;县域经济底部基础不断夯实,经济总量过百亿的县达到105个,比“十一五”末新增加41个。同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五个统筹”和“五项改革”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城乡公共服务配套逐步趋于协调,新型城镇化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快推进,预计今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7.5%,比“十一五”末提高了7.3个百分点,“十二五”累计新建幸福美丽新村(聚居点)5000个以上,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

      “十三五”时期,我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发展统筹,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是推动成都经济区领先发展。支持成都率先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推动全面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成西部金融、物流、商贸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打造国内外产业、资本、人才汇集西部的首选地和内陆开放门户,加快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更好发挥带头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抓住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机遇,加快推动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和成都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开拓共同市场,促进分工协作,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实现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提升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做大做强全省发展的核心引擎。力争到2020年,成都市经济总量突破1.5万亿元,成都经济区经济总量突破2.8万亿元。

      二是加快培育五大新兴增长极。加快建设天府新区,同步规划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空港经济区,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推动川南经济区率先突破,加快川南多中心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我省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大力培育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扶贫攻坚,建设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化工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加快建成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着力打造攀西特色经济区,做大做强钒钛、稀土、清洁能源、亚热带农业、阳光、生态、康养、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加快推动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优先改善和保障民生,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2020年,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市(州)将进一步增加、过两千亿的市(州)预计达到8个。

      三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按照县域主体功能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一批现代农业强县、工业经济强县、旅游经济强县。加强县域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县域发展条件。全面深化县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积极推动百万人口大县改革发展,进一步完善县级财税体制,推进农村产权、土地、金融、保险等改革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力争到2020年,经济总量过100亿的县超过130个。

      四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统筹制定和实施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和国家级、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和推动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多规合一”。建立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对接协作、区域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环境保护联防联控联治。推动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人力、土地、资本、产权、技术等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建立条块结合、主体功能导向明确的区域政策调控体系。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引导各区域特色发展、协同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大力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认真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部署,进一步优化“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批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支持一批百万人口大县建设中等城市,深化“百镇建设行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二是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和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赋予农民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财产权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合理分配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稳妥推进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三是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统筹规划建设新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到2020年,力争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万个,占全省行政村80%以上。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加快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仁作新闻发布



      省委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是位居第二的重要发展理念;“五大主要目标”中,“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是位居第三的重要目标;其中,用了将近三页的篇幅,提出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具体举措。这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要指引和行动纲领。我们深深感到,今后五年,经济建设的任务很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压力同样很大。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担当,在抓好落实上下真功,使真劲。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那就是:“强基固本打基础,活动牵引抓养成,文明创建树形象,文化惠民重熏陶”。

      第一,强基固本打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将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准抓手,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主要抓手包括: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道德模范、“四川好人”、“最美人物”评选宣传活动。近年来,我省已评选出省级道德模范184名,推出9名全国道德模范,35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评选出“四川好人” 1489名,“中国好人”342人。“十三五”期间,省级道德模范将达到294人,全国道德模范达到13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达到51人,评选的“四川好人”达到3259名,“中国好人”578名,“最美人物”600名。

      同时,我们将着眼于“立德树人”,大力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重点实施“833”计划,即推动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工程、文明校园创建工程、文化基因传承工程等“八大工程”,构建教育体系、关爱服务体系、监测评估体系“三个体系”,实现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社会教育实践基地“三个覆盖”。

      第二,活动牵引抓养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宣传和教育,还必须以具体的活动为载体,点点滴滴抓养成。我们将依托政治性节日、民族传统节日,党史、国史和四川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打造10个“我们的节日”示范点,探索“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深入挖掘以德孝文化、感恩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各类节日文化内涵。

      第三,文明创建树形象。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是提高全民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杠杆”,是展示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形象的重要窗口。目前,我们已成功创建了成都、绵阳、广安三个全国文明城市,新增遂宁、泸州、德阳、攀枝花、巴中、自贡等15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建成185个全国文明单位、2570个省级文明单位,147个全国文明村镇、528个省级文明村镇,129个省级文明社区。“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力度,力争建成6个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地级市省级文明城市全覆盖,80%以上县市创建成省级文明城市,新增100家全国文明村镇,建成400家省级文明村镇,新增全国文明单位100个,建成省级文明单位600个。

      第四,文化惠民重熏陶。文化惠民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涵养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我们将按照《规划》要求,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下真功,“十三五”期间,省政府将投资15个亿,建好省级文化中心、四川大剧院;按照国家标准,采取新建、改扩建的方式,市(州)建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县(区)建好图书馆、文化馆,乡(镇)建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省5万多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标准化的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在文化产品供给上使真劲,加大文化产品直供力度,省级和各市(州)专业文艺院团每年送文化下乡不少于1000场,农村免费电影放映不低于70万场;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力度,各级财政都要列出专款,向社会购买文化产品,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在提高服务水平上动真情,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建设一批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学生(儿童)文化之家;推进“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行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省委农工委常务副主任杨秀彬回答记者提问

    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何健回答记者提问

    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回答记者提问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