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陈井安:打好攻坚战要强化“三精” 狠抓“三准”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四川作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依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扶贫攻坚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主动作为,以背水一战、决战决胜的坚定决心和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顽强斗志,奋力夺取脱贫奔康的全面胜利。
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扶贫攻坚战?本报理论创新版特刊登这组来自专家和基层一线干部的思考文章,以资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面貌得到很大改观,扶贫开发工作已经从解决温饱进入到实现全面小康的新阶段。但我省面临的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扶贫对象、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帮扶措施瞄准性不强、精确性不高的问题,而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同步小康,只有五年多的时间,形势逼人,如果仅仅还是依靠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采取传统的区域扶贫措施,很难使这些贫困人口真正如期脱贫。
因此,新阶段打好扶贫攻坚战,核心就在于落实和贯彻好“三精三准”,“精”要精在“精确的工作方案、精干的基层干部、精明的管理方式”,“准”要准在“准确定位贫困主体、准确剖析贫困成因、准确寻找脱贫路径”。
精确的工作方案。精准实施,计划先行。工作方案的精准程度关系到扶贫执行的可行性、科学性和适宜性,工作方案精确度越高,后期扶贫执行就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以及随后配套出台的10个专项方案,为我省扶贫攻坚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方向指引,是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省委部署,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基础和扶贫工作实际,针对“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一一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以确保扶贫工作推进的每个环节有相关的制度保障、有相应的责任要求。
精干的基层干部。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扶贫攻坚工作部署的主力,是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因此,选优配强贫困地区基层干部队伍至关重要。基层干部一要做明白人,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与中央和上级党委保持一致,把扶贫攻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推进,在扶贫工作中落实“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在落实过程中不加水、不掺私,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二要做带头人,有专业的职业素养,懂得管理、善于经营、熟悉政策、经验丰富,在群众中有威望、有公信力,能够团结带领群众同心同力同向脱贫致富。三要做贴心人,有深厚的为民情怀,关心群众疾苦,能与群众想到一起、说到一起、干到一起。潜心做公仆,笃志为人民。
精明的管理方式。精准扶贫工作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要确保各方面协调运行,需有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要加快转变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职能,构建“省负总责,市(州)、县(市、区)、乡镇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分工配合,无缝对接。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下放扶贫项目审批权限,全面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使得各类项目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各行业的专项资金在县上得到有效整合,集中解决突出的贫困问题。同时,应加快建立扶贫绩效考评机制,制定减贫验收办法,分年度逐级验收脱贫成效,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准确定位贫困主体。实施精准扶贫,打好扶贫攻坚战,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贫困人口稳定地脱贫致富。因此,找准、识别真正的贫困主体,才有可能将“真扶贫”落到实处。贫困主体若不能准确定位,容易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促使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因此,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准扶贫对象。要将贫困人口、贫困村和贫困乡识别出来,分清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建档立卡。要根据贫困人口致贫的不同类型,以户为单位,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使扶贫政策和资金能够切实用到贫困群众身上,让贫困主体充分分享扶贫效益。
准确剖析贫困成因。对症才能下药,准确诊断贫困根源,才可能从根本上根治贫困痼疾。新时期物质贫困与能力贫困,特殊贫困与相对贫困,多维致贫与多元返贫等各种问题互相交织并存,贫困原因更加复杂多元。因此,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就是准确剖析贫困成因,准确分析判断贫困主体因何而贫?要通过入户调查、群众走访、问卷调查等,反复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田野调查和深入解剖,实时追踪贫困户和贫困村的贫困动态变化,获得准确真实的数据样本和典型案例,为扶贫政策的科学化设计和差异化实施提高精准度、针对性,使扶贫政策能够有效破解致贫原因叠加造成的致贫返贫难症。
准确寻找脱贫路径。到2020年要完成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自然禀赋不同,比较优势不同,产业差异不同,再加之致贫原因也有各自特性和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繁重的工作中冷静观察、认真思考,贫困地区有哪些优势?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一定要坚持“一地一策”和“一户一计”,不能模糊差别,不能忽略个性。坚持问题导向,着力重点突破,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致贫原因的扶贫对象采取不同的、可操作性的行动措施,切实找到精准解决不同类型贫困问题的路径和办法。(陈井安 作者系省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