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强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市”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舌尖上的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让群众吃上放心的食品和药品,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之一。”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绵阳启动“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市”建设,通过加快食品监管体制改革,初步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监管网络,近年来全市无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正逐步构建起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的全程“安全防线”。
理顺机制+重拳出击
搭建统一高效的监管网络
2013年底,在接收工商、质监、商务、卫生部门的相关职能后,绵阳在全省率先完成职能整合,食品、药品、保健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监管,都由新的食药监局“全权负责”,但这也带来新的挑战:监管对象从2万多家增至4.8万家,而人员只增加了100多人,尤其在乡镇一级监管出现了“缺口”。
对此,绵阳将监管力量“下沉”,分片区在各镇乡、街道设置了85个食品药品监管所,同时在270个乡镇农业机构和277个乡镇畜牧机构加挂了农产品(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牌子,村设信息员、协管员,至此,一个上下贯通、统一高效的市县乡村四级监管网络初步建成。
机制理顺,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中见到成效。为此,绵阳市将2014年作为职能整合的第一年,将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日常监管作为长期工作。
绵阳先后针对食用油、乳制品、调味品等领域开展专项行动。在打击“注水猪”行动中,绵阳市捣毁一涉嫌生猪注水窝点;在食品流通冻库检查中,一举查获了86.688吨无海关通关单或无卫生检验检疫证明的进口肉类案……当年,绵阳立案查处各类食品案件844件,处罚没款498.13万元,惩处违法犯罪人员7人。通过一系列雷霆行动,推动了内部机制的“融合”,为捍卫“舌尖上的安全”打下了良好基础。
前端“预警”+联合执法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治理
为筑牢“安全防火墙”,绵阳启动“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市”建设工作,力争在5年时间内,使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覆盖率达到100%;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满意率达到85%以上。
要实现这一承诺,绵阳将机制创新作为重要突破口,其中最关键的是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通过风险监测、部门联动,实现“及时发现、科学评估、有效管控、妥善处置”,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
首先是打造“防患于未然”的前端预警系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对象众多,仅凭有限的工作人员难以确保全覆盖,为此,绵阳组建了食品药品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对风险较高的环节实行“重点盯防”,以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同时,绵阳成立了由食品安全管理、法学、医药等领域的21名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以便及时从多角度进行风险评估。在执行方面,绵阳制定了《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管理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同时建立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确保能及时有效地处置风险隐患。
技术创新+第三方监督
建立全社会参与的“大监管”体系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对象繁多,包括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仅靠相关部门监管难免力有未逮,为此,绵阳发挥“中国科技城”的优势,依托技术创新扩大监管范围和力度。
2014年,绵阳市食药监局研发的食品药品公众查询系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一绵阳市首创的监管系统为食品药品监管安上“火眼金睛”,公众只要轻点食品药品查询终端,便可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处遁形。
类似的技术还有很多。通过果菜市场内的可溯源电子秤,市民可轻松了解到所买食品的“前世今生”;通过超市内的终端查询机,市民可轻松查询到所买预包装食品的质量信息;绵阳试点打造“阳光食堂”、“阳光厨房”,对学校食堂、大中型企业食堂、集中配餐场所等重点单位实行电子监管,让消费者放心就餐。
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是另一股重要力量。2014年绵阳制定《食品药品安全有奖举报管理办法》,鼓励群众及消费者参与隐患发现和监督;同时加强社团组织建设,通过设立“红黑榜”等方式,推动行业自律。“通过技术手段、发动公众一起参与监督,我们就新增了几万,甚至几十万双监管的眼睛,才能更好地把食品安全落实到位。”绵阳市食药监局局长李勇说。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