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誓为“搬出幸福来”——易地扶贫搬迁考题的“南江答卷”

  • 2016年12月15日 17时1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南江县八庙乡普照寺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全景。潘登摄

      “一些家境好、有能力的早搬走了,我们穷,想搬搬不起。”

      “从山上到山下,靠什么养活一家人?”

      这是南江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一些群众的想法和顾虑。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是南江70万群众打不开的心结。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南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2015年底贫困人口5.7万人,易地搬迁对象高达8564户30660人。任务很重,时间很紧,要在三五年时间脱贫“摘帽”,是给县委、县政府一道难答的考题。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全面决战脱贫攻坚,确保实现首战告捷。”这是南江县委书记刘凯在全县层层签署“脱贫攻坚军令状”时铿锵有力的话语。这“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成了南江县易地扶贫搬迁破题思路。

      “三靠三进”解决选址难确保搬得放心

      思路有了,还要有具体的解题办法。南江“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68.3%。山高、沟深、海拔高差大、土地坡台多,选址最难。

      “不搬愁、搬也愁”。红四乡刘家村1社67岁何建全说,不搬,愁的是住的不安全;搬,愁的是没钱,愁的是从山上到山下,种庄稼远了、山林远了、喂养猪牛不方便。老何的担心很有代表性。

      要打消这些顾虑,南江县为搬迁户送上了“三靠三进”的首选大餐,大餐的“主料”即“三靠”建新村、“三进”促安置。中心村和聚居点选址靠近园区、旅游景区、产业地带;对有条件的搬迁对象鼓励进县城、进集镇、进中心村和聚居点。“配料”即立足县情,结合山村实际,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围绕交通便捷、基础设施配套较好区域,实行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搬迁。

      有了“三靠三进”,搬迁户找到了从“挪穷窝”到“搬新家”的“归属感”,由群众不愿搬到自愿搬、争着搬。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选择权真正交给搬迁户,全县共规划安置点216个,集中安置搬迁户3596户,分散安置4968户。”县易地扶贫搬迁办负责人马明介绍。“原来我不想搬,现在放心了,房子从山上搬迁到了这聚居点,有了小卖部、卫生室、阅览室,还有健身场,这是我们山里人过去不敢想象的啊。现在的日子不知要比过去好多少呢。”展望搬迁后的美好生活,下两镇瓦坪村村民颜贤兵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三同步”解决推进难确保搬得顺心

      解题的办法有了,谋定而后动,说干就干,春晖公司、川路桥集团、巴中秦鼎公司等7家企业157支工程队纷纷挺进各施工现场。全县2016年首批137个村3353户12264人的易地搬迁大会战在南江县33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演绎着从求生存到谋幸福的跨越篇章。“为什么先搬贫困户?太不公平了。”“我的祖业田地,凭什么让‘外来人’修房造屋?”“建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是一个村的人,为什么享受政策不一样?”

      施工企业在推进中摊上了“麻烦事儿”——群众最关心的热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土地权属确认、政策补助差异、行政区域不同等成了推进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要移开绊脚石,做群众工作,喊群众“让路”,治标不治本。

      经过反复论证,严格政策标准,“三同步”方案“出炉”。即建卡贫困户与随迁户同步搬、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同步推、新居与基础配套同步建,群众心里有了“定心丸”。

      “起初,对能不能协调到土地,我一直在犯嘀咕,很担心!”寨坡乡洋垭村贫困户吴太志想搬到水电坪村聚居点,一直有顾虑,其实,老吴的顾虑也是全县所有搬迁户的心事儿。

      在土地落实上,南江县采取户协商、社协调、村统筹,调整权属,稳定亲邻关系。坚持精准扶贫与连片开发“双轮驱动”,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在聚居点相邻的搬迁户,一并纳入规划,享受同等搬迁政策,对外来安家落户的村民,广开“绿灯”,让他们家安下来,心也安下来。

      “在贫困户和随迁户享受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上,我们坚持了差异化政策补助,对随迁户,通过整合政策资金‘补’、银行低息‘贷’、配套设施‘免’、群众自主‘筹’的方式,多途径、多形式解决。统一规划、同步搬迁、公共服务共享,消除相互攀比,做到应搬尽搬,促进社会和谐。”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何大宏详细给群众做着解释工作。

      全县517个行政村中,361个非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70%;分布在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33734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解决难度大的还在非贫困村。在突出建卡贫困村、年度脱贫村和建卡贫困户这个重点的同时,同步推进非建卡贫困村和贫困户。县政府副县长赵燕飞一语道破打好脱贫攻坚首战的意义:为政之道,在惠民生。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目前,全县启动131个村621公里道路改造硬化,完成53个预脱贫村12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实现了100%的村通水泥路。投资1820万元启动人畜安全饮水项目,有效解决3.04万人饮水问题。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新建、改造电网线路692千米,有效解决80个村、1.8万户、6.3万人用电保障。建成聚居点117个,1813户6607人陆续搬进新居。

      “三增收”解决致富难确保搬得舒心

      居住问题虽然解决了,但今后生活靠什么?困扰搬迁对象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聚居点的其他群众。

      南江县生态资源富集,为什么就换不成老百姓口袋里的钱?一方水土咋养活不了一方人?

      贫困的“穷根”在哪?——传统种养不成规模,产业带动致富能力不强。如何拔?——坚持“输血”与“造血”、当前与长远结合,实施产业促收、就业稳收、产权增收,让群众真正实现持续增收致富,脱贫不返贫。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是没有生命力的。通过在产业方面“大做文章”,南江走出了基金撬动、创业回引、订单农业的产业扶贫新路。

      县财政局局长王才华说:“全县共投入1800万元建立精准扶贫贷款贴息、风险分担、贷款担保三大基金,发挥撬动作用,累计放贷1.31亿元。投入5000万元成立农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撬动银行信贷资金13亿元支持扶贫产业发展。建立156个贫困村、361个非贫困村产业周转金,对2016年度脱贫的非贫困村1.14万人,按每人分配800元,建立非贫困村产业扶持周转金,解决发展种养资金短缺问题,确保如期脱贫不落一户、不掉一人。”

      基金扶贫不是主流,持续增收还须多元化、多样化。笔者在就业局了解到,在每个搬迁片区,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县共回引在外成功人士1868人次,投资35.3亿元,培育市级以上专合组织55个、家庭农(牧)场和专业大户830家,龙头企业31家,培育农村电商20家。依托四川益雅、南江环永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订单农业,建成南江黄羊、茶叶、核桃、金银花等“四个百里特色产业长廊”,规模发展特色农产品142万亩、黄羊41.5万只,带动贫困户劳务和保底分红增收5400元。

      政府措施到了位,国家政策暖人心,八庙乡的徐荣生对未来发展也铆足了劲。“要致富,选对路,养殖土鸡是好出路。去年卖土鸡1000余只,率先脱贫了,今年扩大了规模,请了3个村民长期服务,带动了邻居发展养殖,大家都挣到钱了。”谈到收入,老赵笑得乐呵呵的。

      徐荣生不是个例,在全县还有许许多多像徐荣生一样发家致富的。“我们这里山大,林子多,搞养殖条件好。”红四乡党委书记符启对发展种养业很有信心。信心来自为贫困户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哪些地方钢筋用细了,哪个地方木没有支平,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整改,想过我这关,难!”在外建筑工地有过数年打工经验的八庙乡杨绍海对自己的新工作满是自信。像他这样既参与地方工程建设,又帮群众搞好质量监督,在家门口务工挣钱的还有很多。下两镇瓦坪村村支书彭万强很有发言权,“瓦坪村依托省级龙头企业元顶子茶场,规划栽植大叶茶3000亩,预计3年投产后产值可达5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2800元。大部分农民都在茶园务工,农民变工人,家里照顾了,钱也挣到了,不愁脱不了贫。”

      据南江县发改局局长岳春森介绍,在近3年内,将投资27.41亿元,把14322户农户52941人搬出深山,探索出一条新时期贫困地区“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精准扶贫之路。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誓为“搬出幸福来”——易地扶贫搬迁考题的“南江答卷”

  • 2016年12月15日 17时1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南江县八庙乡普照寺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全景。潘登摄

      “一些家境好、有能力的早搬走了,我们穷,想搬搬不起。”

      “从山上到山下,靠什么养活一家人?”

      这是南江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一些群众的想法和顾虑。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是南江70万群众打不开的心结。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南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2015年底贫困人口5.7万人,易地搬迁对象高达8564户30660人。任务很重,时间很紧,要在三五年时间脱贫“摘帽”,是给县委、县政府一道难答的考题。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全面决战脱贫攻坚,确保实现首战告捷。”这是南江县委书记刘凯在全县层层签署“脱贫攻坚军令状”时铿锵有力的话语。这“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成了南江县易地扶贫搬迁破题思路。

      “三靠三进”解决选址难确保搬得放心

      思路有了,还要有具体的解题办法。南江“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68.3%。山高、沟深、海拔高差大、土地坡台多,选址最难。

      “不搬愁、搬也愁”。红四乡刘家村1社67岁何建全说,不搬,愁的是住的不安全;搬,愁的是没钱,愁的是从山上到山下,种庄稼远了、山林远了、喂养猪牛不方便。老何的担心很有代表性。

      要打消这些顾虑,南江县为搬迁户送上了“三靠三进”的首选大餐,大餐的“主料”即“三靠”建新村、“三进”促安置。中心村和聚居点选址靠近园区、旅游景区、产业地带;对有条件的搬迁对象鼓励进县城、进集镇、进中心村和聚居点。“配料”即立足县情,结合山村实际,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围绕交通便捷、基础设施配套较好区域,实行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搬迁。

      有了“三靠三进”,搬迁户找到了从“挪穷窝”到“搬新家”的“归属感”,由群众不愿搬到自愿搬、争着搬。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选择权真正交给搬迁户,全县共规划安置点216个,集中安置搬迁户3596户,分散安置4968户。”县易地扶贫搬迁办负责人马明介绍。“原来我不想搬,现在放心了,房子从山上搬迁到了这聚居点,有了小卖部、卫生室、阅览室,还有健身场,这是我们山里人过去不敢想象的啊。现在的日子不知要比过去好多少呢。”展望搬迁后的美好生活,下两镇瓦坪村村民颜贤兵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三同步”解决推进难确保搬得顺心

      解题的办法有了,谋定而后动,说干就干,春晖公司、川路桥集团、巴中秦鼎公司等7家企业157支工程队纷纷挺进各施工现场。全县2016年首批137个村3353户12264人的易地搬迁大会战在南江县33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演绎着从求生存到谋幸福的跨越篇章。“为什么先搬贫困户?太不公平了。”“我的祖业田地,凭什么让‘外来人’修房造屋?”“建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是一个村的人,为什么享受政策不一样?”

      施工企业在推进中摊上了“麻烦事儿”——群众最关心的热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土地权属确认、政策补助差异、行政区域不同等成了推进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要移开绊脚石,做群众工作,喊群众“让路”,治标不治本。

      经过反复论证,严格政策标准,“三同步”方案“出炉”。即建卡贫困户与随迁户同步搬、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同步推、新居与基础配套同步建,群众心里有了“定心丸”。

      “起初,对能不能协调到土地,我一直在犯嘀咕,很担心!”寨坡乡洋垭村贫困户吴太志想搬到水电坪村聚居点,一直有顾虑,其实,老吴的顾虑也是全县所有搬迁户的心事儿。

      在土地落实上,南江县采取户协商、社协调、村统筹,调整权属,稳定亲邻关系。坚持精准扶贫与连片开发“双轮驱动”,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在聚居点相邻的搬迁户,一并纳入规划,享受同等搬迁政策,对外来安家落户的村民,广开“绿灯”,让他们家安下来,心也安下来。

      “在贫困户和随迁户享受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上,我们坚持了差异化政策补助,对随迁户,通过整合政策资金‘补’、银行低息‘贷’、配套设施‘免’、群众自主‘筹’的方式,多途径、多形式解决。统一规划、同步搬迁、公共服务共享,消除相互攀比,做到应搬尽搬,促进社会和谐。”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何大宏详细给群众做着解释工作。

      全县517个行政村中,361个非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70%;分布在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33734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解决难度大的还在非贫困村。在突出建卡贫困村、年度脱贫村和建卡贫困户这个重点的同时,同步推进非建卡贫困村和贫困户。县政府副县长赵燕飞一语道破打好脱贫攻坚首战的意义:为政之道,在惠民生。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目前,全县启动131个村621公里道路改造硬化,完成53个预脱贫村12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实现了100%的村通水泥路。投资1820万元启动人畜安全饮水项目,有效解决3.04万人饮水问题。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新建、改造电网线路692千米,有效解决80个村、1.8万户、6.3万人用电保障。建成聚居点117个,1813户6607人陆续搬进新居。

      “三增收”解决致富难确保搬得舒心

      居住问题虽然解决了,但今后生活靠什么?困扰搬迁对象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聚居点的其他群众。

      南江县生态资源富集,为什么就换不成老百姓口袋里的钱?一方水土咋养活不了一方人?

      贫困的“穷根”在哪?——传统种养不成规模,产业带动致富能力不强。如何拔?——坚持“输血”与“造血”、当前与长远结合,实施产业促收、就业稳收、产权增收,让群众真正实现持续增收致富,脱贫不返贫。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是没有生命力的。通过在产业方面“大做文章”,南江走出了基金撬动、创业回引、订单农业的产业扶贫新路。

      县财政局局长王才华说:“全县共投入1800万元建立精准扶贫贷款贴息、风险分担、贷款担保三大基金,发挥撬动作用,累计放贷1.31亿元。投入5000万元成立农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撬动银行信贷资金13亿元支持扶贫产业发展。建立156个贫困村、361个非贫困村产业周转金,对2016年度脱贫的非贫困村1.14万人,按每人分配800元,建立非贫困村产业扶持周转金,解决发展种养资金短缺问题,确保如期脱贫不落一户、不掉一人。”

      基金扶贫不是主流,持续增收还须多元化、多样化。笔者在就业局了解到,在每个搬迁片区,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县共回引在外成功人士1868人次,投资35.3亿元,培育市级以上专合组织55个、家庭农(牧)场和专业大户830家,龙头企业31家,培育农村电商20家。依托四川益雅、南江环永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订单农业,建成南江黄羊、茶叶、核桃、金银花等“四个百里特色产业长廊”,规模发展特色农产品142万亩、黄羊41.5万只,带动贫困户劳务和保底分红增收5400元。

      政府措施到了位,国家政策暖人心,八庙乡的徐荣生对未来发展也铆足了劲。“要致富,选对路,养殖土鸡是好出路。去年卖土鸡1000余只,率先脱贫了,今年扩大了规模,请了3个村民长期服务,带动了邻居发展养殖,大家都挣到钱了。”谈到收入,老赵笑得乐呵呵的。

      徐荣生不是个例,在全县还有许许多多像徐荣生一样发家致富的。“我们这里山大,林子多,搞养殖条件好。”红四乡党委书记符启对发展种养业很有信心。信心来自为贫困户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哪些地方钢筋用细了,哪个地方木没有支平,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整改,想过我这关,难!”在外建筑工地有过数年打工经验的八庙乡杨绍海对自己的新工作满是自信。像他这样既参与地方工程建设,又帮群众搞好质量监督,在家门口务工挣钱的还有很多。下两镇瓦坪村村支书彭万强很有发言权,“瓦坪村依托省级龙头企业元顶子茶场,规划栽植大叶茶3000亩,预计3年投产后产值可达5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2800元。大部分农民都在茶园务工,农民变工人,家里照顾了,钱也挣到了,不愁脱不了贫。”

      据南江县发改局局长岳春森介绍,在近3年内,将投资27.41亿元,把14322户农户52941人搬出深山,探索出一条新时期贫困地区“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精准扶贫之路。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