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利州区脱贫攻坚三部曲(一)
脱贫“摘帽”描绘乡村振兴画卷
广元柏佛新村美如画。
2017年,广元市利州区迎来一个重大节点:脱贫“摘帽”。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盼。2010年贫困发生率22%,2017年降至0.12%,“7年之降”背后,是利州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区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结果,实现了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
A 瞄准“收入倍增”既重产业也重就业
山上的冬天来得早,11月25日早晨,远山扯着厚厚的雾被还没睡醒,利州区白朝乡魏子村2组一片半山坡,传来一阵节奏均匀的呼呼声,村民袁格茂抱着电锯锯青杠棒,正在为明春种植木耳备料。谈起这几年脱贫攻坚的经历,这位30岁的汉子把木头往地上一杵,抬头说开了:前几年家人生病,孩子读书,花光了家底还贷了款,多亏区、乡、村干部上门帮扶,教技术、给产业扶贫资金、联系扶贫小额信贷,去年种香菇、木耳,收入了6万多元,脱贫了,今年收入又翻番,达到14万多元,“真是没想到”。
“没想到”的,不止袁格茂。白朝乡距广元城区60公里,是利州区偏远的乡镇,山高坡陡,平均海拔1000多米,全乡13个村(社区),1674户649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23户1613人,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4.84%。短短几年,村道旁农房边,木耳、香菇、中药材产业园区一个个建起来,今年收入翻番的贫困户接近三分之一。月坝村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把村里的高山湿地保护小区打造成乡村旅游景点,16户村民开办农家乐,户均收入从几万元到10余万元不等,村民吴光成连连称:“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没想到吃上了‘旅游饭’,要给政府点赞!”
脱贫攻坚,首要是脱贫增收,如何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利州区大力实施“收入倍增”行动,不仅在产业上着墨,也在就业上下功夫。
利州区一份调查显示,60%的贫困户收入来源依赖务工,进一步调查发现,技工比普工收入普遍高出30%以上,有的甚至高出1倍以上。怎样提升贫困群众就业技能?利州区为每一户贫困家庭建立劳动力就业信息登记表,详细记载贫困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就业情况以及求职意愿,按照企业岗位需求、个人意愿,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或直接委托、联合企业,组织技能培训,为贫困户量身打造就业脱贫计划。目前,利州区为全区3962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建立了贫困户劳动力就业信息登记表,以户为单位制定了就业帮扶计划书3730份,为8782名贫困人员量身定制了帮扶方案。通过“一人一档”建台账、“一人一技”抓培训、“一人一岗”搞对接、“一人一策”保维权,做到了从基础信息掌握到就业技能提升、岗位对接服务、劳动维权保障进行全程跟踪服务,7986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农业加工业及促进就业,就地增收、异地务工,“四业”“两地”同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州区探索出“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一技之长”的“收入倍增”新路,呈现出百业共兴旺、万户竞奔康的局面。
B 着眼长远奔康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来到广元利州城区50公里外的三堆镇小河村,萧索的山林显出冬日的寒意,但村道边白色薄膜撑起的一个个大棚,里面却温暖如春。掀开软软的塑料薄膜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一排排人字形木架上,一丛丛金黄的“花朵”惹人爱,走近细看,“花朵”是称为金耳的高级木耳,市场价干货达到120-150元/斤,比普通木耳高出3倍。小河村深居大山,祖祖辈辈有种植木耳的传统,但过去基本上是传统种植,产量低,收入低,还毁林。帮扶部门利州区委宣传部、区供销社、湖泊管理局等积极协调农业、水务等部门,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搭设钢棚、支立木架、铺设水管,给予恒定温度、湿度,请来农业技术人员现场教学,当地农民不但学到了技术,还通过园区务工增加了收入。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程中,如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州区委主要领导提出,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此,利州区在推进农业结构转型、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过程中,全区一盘棋,抓点、连线、成面,点线面结合,圈定10个乡镇(街道)56个村,打造5条示范带,即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带、三园(现代农业园、特色产业示范园、微田园)共建示范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脱贫奔康示范带、脱贫摘帽示范带、库区脱贫攻坚示范带。同时,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新农村建设聚居点规划建设与特色产业相结合,推广新技术,培育新业态。
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目前全区基本形成每个村有1-2个新型主导产业,每一户有1个特色产业的“产业新天地”,“香菇村”“木耳村”“金耳村”“石斛村”“灵芝村”“核桃村”“旅游村”“蔬菜村”等一批产业新村和产业大户不断涌现出来。
C “六化”提质乡村振兴战略铺好底子
娇嫩的小白菜风中轻摇,葱苗蒜苗芫荽泛出异香,一圈木片围出一块田园,园中立着一块醒目的“绿叶”状木板,上书“秀蓉果菜园”,再细看,上面还写着“NO72,龙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制”。随行的村干部介绍,这是龙潭乡柏佛村贫困户向秀蓉家的“小庭园”,全村有100多个类似的种植园、养殖园,与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紧相连。向秀蓉在一旁向客人夸赞:政府规划的这个生态园子就是好,锅里水烧起,出门揪把菜揪把葱回来下锅,很方便,而且还美化了环境。她还指着可冲洗厕所说,现在村里消灭了旱厕,粪坑都是密封关严统一无害化处理,闻不到臭味。
户有小庭园,粪污无害化,水泥公路通到家,文化广场好热闹。在柏佛村村民樊正斌看来,党和政府这几年脱贫攻坚的效果实打实,变化看得见摸得着,以前天上一下雨,路上全是泥,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村民相处更和谐了。
房前屋后庭园化、村落民居整洁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公共服务体系化、基层治理法治化、新风培育常态化,近年来,利州区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大力实施“六化”行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文化扶贫、公共服务等系列工程,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巨型新农村画卷在利州区徐徐展开。
上下同欲,众志成城,经过全区干部群众拼搏奋战,如今,利州区已经全面实现“一超六有”“一低五有”“一低三有”目标。贫困户脱贫实现“一超六有”,即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住房安全保障、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贫困村退出实现“一低五有”,即贫困发生率低于3%,有集体经济收入、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通信网络;贫困县“摘帽”实现“一低三有”,即贫困发生率低于3%,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在许多基层群众看来,家庭、村子的变化,甚至已经远远超过基本目标。
利州区55万干部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也是脱贫奔康的见证者。他们努力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画卷。 (刘俊 向铭 图片由利州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