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需要“绣花功”

  • 2017年03月23日 17时3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用“绣花”一词对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总书记强调,要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以“绣花”喻精准脱贫,既生动又贴切。若论“绣花”需要哪些功夫,来自蜀绣之乡的四川人最为明白清楚。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驰名天下,时至宋代,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一并称为四大名绣。那一幅幅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蜀绣,包含着122种针法,晕针、铺针、滚针、沙针……一针一线,从上绷到完成,离不开精湛的工艺,浸润着岁月的沉淀。蜀绣大师被称作“用丝线于绢上作画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凭借一根绣花针惊艳世人,全靠他们有一身用智慧、汗水、心血、时间磨砺而成的“绣花功”。以绣花的方法、绣花的精神比喻今日之脱贫攻坚,带给我们的,更是深深的思考和满满的启示。

      绣花先得静心。将浮躁的心思静下来,把外界的干扰隔绝开,方能心存一念、专注一事。静心才能安心,安心才能凝神,这是绣花的前提,也是各级干部做好扶贫脱贫工作的前提。我省是全国扶贫开发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特别是盆周山区、四大片区、偏远地区,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正如省委反复强调的,脱贫工作对于我省而言,年年都是“啃硬骨头”、年年都是攻坚战。正因如此,面对异常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必须心无旁骛、凝神聚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如果不把心静下来,眼睛盯着别处、心里想着其他,充满着各种杂念,经不住各类诱惑,以这样心浮气躁的态度抓脱贫,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绣花必须专心。专心带来专注,专心涵养定力。干事创业,只有咬定目标、刻苦钻研,勤动脑筋、狠下苦功,才能到达成功彼岸。蜀绣大师之所以能从泯泯众人中脱颖而出,莫不是因为用心专一,执着追求所致。事实上,脱贫攻坚越是艰难,越要下苦功夫、深功夫、实功夫。只有脚沾泥土,身入农家,倾听群众的诉求,才能把准贫困之脉,开出治贫良方。当前一些地方在脱贫工作中暴露出的满足于印在纸面、贴在墙面、浮在上面、流于表面的现象,以及工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法天天变的情况,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能否深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注意。

      绣花全凭细心。穿针引线,必须做到心细如发、精准发力,如果稍一疏漏闪失,轻则影响品质,重则产出废品,甚至推倒重来。脱贫攻坚同样讲究精准二字,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只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识别贫困群众、精确找出致贫原因、精心落实脱贫措施,把工作做得实而又实、细而又细,避免“大水漫灌”和“眉毛胡子一把抓”,才能在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中,拔出“穷根”、祛除贫困。

      绣花要有耐心。精美的蜀绣作品,出自于千针万线的重复、成年累月的坚持,是时间与耐心成就了一幅幅震撼心灵的作品。同理,贫困由来已久,成因复杂,脱贫攻坚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脱贫之后的成果巩固、防止返贫,也是要费时间、花力气的,所以,脱贫攻坚和防止返贫,都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那种以为在很短时间内就能拿出漂亮成绩、“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恐怕免除不了“急功近利”的嫌疑。按照省委提出的“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个好”目标,无论是习惯的养成,还是风气的形成,都绝非“一日之功”。只有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把日常与经常结合起来,将输血与造血统一起来,一针接着一针绣,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真正让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

      绣花倾注匠心。每一件成功的蜀绣作品,都是“匠人之心”的体现。而这个精益求精、精工雕琢的过程,这种力求完美、不断超越的理念,就是为人称道的“工匠精神”。脱贫攻坚同样需要百折不挠、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脱贫规划到扶持举措,从政策对接到资金使用,从时间表到任务书、作战图,一件件、一桩桩,都要倾注心血、落地落实,不能有丝毫马虎。只有把每一件事都当作“精品”去做,才能避免“瞎干”“蛮干”,才能保证脱贫攻坚的“质量”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

      远在凉山州的“悬崖村”,在换掉“藤梯”架上钢梯后,好消息接踵传来:投资者进村了,将与当地联建山地特种旅游目的地;脱贫路宽了,产业发展规划有望将贫困群众载入致富的“快车”。这仿佛是一个隐喻,一针一钱,密密实实,方能绣出繁花似锦。脱贫需要“绣花功”,让我们用静心、专心、细心、耐心加匠心,精心绣出脱贫攻坚的四川特色,将四川版图上那一块块还存在贫困的地方,绣成一段段美丽耀眼的新“蜀锦”。 (向军 杨洁)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需要“绣花功”

  • 2017年03月23日 17时3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用“绣花”一词对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总书记强调,要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以“绣花”喻精准脱贫,既生动又贴切。若论“绣花”需要哪些功夫,来自蜀绣之乡的四川人最为明白清楚。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驰名天下,时至宋代,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一并称为四大名绣。那一幅幅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蜀绣,包含着122种针法,晕针、铺针、滚针、沙针……一针一线,从上绷到完成,离不开精湛的工艺,浸润着岁月的沉淀。蜀绣大师被称作“用丝线于绢上作画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凭借一根绣花针惊艳世人,全靠他们有一身用智慧、汗水、心血、时间磨砺而成的“绣花功”。以绣花的方法、绣花的精神比喻今日之脱贫攻坚,带给我们的,更是深深的思考和满满的启示。

      绣花先得静心。将浮躁的心思静下来,把外界的干扰隔绝开,方能心存一念、专注一事。静心才能安心,安心才能凝神,这是绣花的前提,也是各级干部做好扶贫脱贫工作的前提。我省是全国扶贫开发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特别是盆周山区、四大片区、偏远地区,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正如省委反复强调的,脱贫工作对于我省而言,年年都是“啃硬骨头”、年年都是攻坚战。正因如此,面对异常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必须心无旁骛、凝神聚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如果不把心静下来,眼睛盯着别处、心里想着其他,充满着各种杂念,经不住各类诱惑,以这样心浮气躁的态度抓脱贫,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绣花必须专心。专心带来专注,专心涵养定力。干事创业,只有咬定目标、刻苦钻研,勤动脑筋、狠下苦功,才能到达成功彼岸。蜀绣大师之所以能从泯泯众人中脱颖而出,莫不是因为用心专一,执着追求所致。事实上,脱贫攻坚越是艰难,越要下苦功夫、深功夫、实功夫。只有脚沾泥土,身入农家,倾听群众的诉求,才能把准贫困之脉,开出治贫良方。当前一些地方在脱贫工作中暴露出的满足于印在纸面、贴在墙面、浮在上面、流于表面的现象,以及工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法天天变的情况,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能否深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注意。

      绣花全凭细心。穿针引线,必须做到心细如发、精准发力,如果稍一疏漏闪失,轻则影响品质,重则产出废品,甚至推倒重来。脱贫攻坚同样讲究精准二字,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只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识别贫困群众、精确找出致贫原因、精心落实脱贫措施,把工作做得实而又实、细而又细,避免“大水漫灌”和“眉毛胡子一把抓”,才能在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中,拔出“穷根”、祛除贫困。

      绣花要有耐心。精美的蜀绣作品,出自于千针万线的重复、成年累月的坚持,是时间与耐心成就了一幅幅震撼心灵的作品。同理,贫困由来已久,成因复杂,脱贫攻坚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脱贫之后的成果巩固、防止返贫,也是要费时间、花力气的,所以,脱贫攻坚和防止返贫,都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那种以为在很短时间内就能拿出漂亮成绩、“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恐怕免除不了“急功近利”的嫌疑。按照省委提出的“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个好”目标,无论是习惯的养成,还是风气的形成,都绝非“一日之功”。只有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把日常与经常结合起来,将输血与造血统一起来,一针接着一针绣,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真正让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

      绣花倾注匠心。每一件成功的蜀绣作品,都是“匠人之心”的体现。而这个精益求精、精工雕琢的过程,这种力求完美、不断超越的理念,就是为人称道的“工匠精神”。脱贫攻坚同样需要百折不挠、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脱贫规划到扶持举措,从政策对接到资金使用,从时间表到任务书、作战图,一件件、一桩桩,都要倾注心血、落地落实,不能有丝毫马虎。只有把每一件事都当作“精品”去做,才能避免“瞎干”“蛮干”,才能保证脱贫攻坚的“质量”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

      远在凉山州的“悬崖村”,在换掉“藤梯”架上钢梯后,好消息接踵传来:投资者进村了,将与当地联建山地特种旅游目的地;脱贫路宽了,产业发展规划有望将贫困群众载入致富的“快车”。这仿佛是一个隐喻,一针一钱,密密实实,方能绣出繁花似锦。脱贫需要“绣花功”,让我们用静心、专心、细心、耐心加匠心,精心绣出脱贫攻坚的四川特色,将四川版图上那一块块还存在贫困的地方,绣成一段段美丽耀眼的新“蜀锦”。 (向军 杨洁)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