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郫都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

  • 2017年06月29日 09时4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郫都区如梦如幻的美丽都市田园。

     

     



      在郫都区,智慧农业随处可见。

      开展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创新,让农业创新要素资源自在融动——

      郫都区,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一直以来,郫都区都是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从远处说起,望丛二帝开创了古蜀国农业文明。而近年来,郫都区更是以农业农村发展探路者的担当深入探索——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为全国输出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郫都经验”;统筹城乡改革中,郫都区同样为全国输出一大批典型,从“战旗村模式”到安龙村、青杠树村……

      在当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郫都区同样率先探索、大胆创新。

      通过开展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创新,郫都区涌现出了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入发展的一系列新制度、新模式、新农民群体,让农业创新要素资源自在融动,让农业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A

      【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制度供给”】

      新制度:“新土改”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郫都区认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首先是要先行先试,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鲜活生动且充分有效的“制度供给”。

      今年6月13日,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妈妈农庄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重庆、云南、西藏、四川西南四省(区、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的观摩团。

      2015年2月,郫都区被纳入国家农村土地改革试点,成为“33个国家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区县之一”。2015年9月7日10点40分,正是在战旗村,一宗13.447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出让,四川敲响了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

      截至目前,郫都区已完成30宗353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获得成交价款2.1亿元。

      试点之初,郫都区先着手摸清全区“家底”:为全区152个村、1624个村民小组、9.3万户的集体土地和房屋所有权等权属颁证,最终确定试点期间可入市土地资源共4932.79亩。

      在郫都区相关负责人看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首先推动了农民的持续增收。郫都区30宗土地入市后,相关农民集体及个人获得了超过1.7亿元的土地收入,其中约1.36亿元用于集体经济积累和发展,约3400万元用于农民股东的现金分配。

      随着入市项目加快建设,郫都区传统农业正向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文旅共融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转型发展。截至目前,共带动发展规模以上养生养老中心、创意农业基地、农耕体验园160多家,实现农户产业化经营面积94%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52%。

      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村支书韩忠介绍,该村通过农村旅游产业项目引进平台公司,联合成立了相对独立的香草湖管理有限公司,对全村的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整合、打造和运营。截至2016年底,全村村民通过现金分红、股权增厚和就近就业等形式,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3397元,同比净增2300元/人。

      B

      【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模式创新】

      新模式:工商资本下乡+院地科技合作

      有了制度上的推动,郫都区还着手于具体农业发展模式上的创新,以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

      首先,是推动工商资本下乡,以工商资本的下乡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3月25日,作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项目和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成都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成都多利农庄正式开放,这是目前成都市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和有机小镇。

      多利有机小镇,由“多利(成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13年入驻郫县红光镇。围绕打造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在郫都区红光镇、三道堰镇等多村连片规划建设多利有机小镇。

      这里除了有机蔬菜种植,还引进全球著名乡村酒店管理公司——法国lux酒店管理集团运营的乡村酒店,联合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和上海有机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都市农业科创中心”,作为“中国农业硅谷”的技术创新中心和都市农业融合发展示范中心也在着力打造。

      不仅仅推动工商资本深度下乡,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郫都区还充分推动校院地合作,为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科技创新支撑。

      今年,一场始发于郫都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实践,将在成都全市范围内进行大力推广——郫都区与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农科院探索建立的院地农业科技合作模式,实现了农业经营主体、政府、院校三方共赢,也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蹚出了一条可持续的路径。

      2010年,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花卉、乡村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郫都区与省农科院签订了为期10年的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尝试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成熟模式。2013年6月26日,以省农科院植保所何忠全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的“郫县农业专家大院”成立,先后聚集三级专家105人。

      院地合作7年,郫都区共计投入农业科技资金712万元,双方创新并实践应用了“实体化合作、制度化运行、无缝化对接”的院地科技合作“三化”模式,建立对农服务制度,形成了“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科技需求响应服务平台,创建了智慧农业云平台管理系统,率先探索了公益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据统计,合作完成新品种示范推广82个、新技术示范推广61项、新成果直接转化8个,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增加1.4亿元。成功培训新型经营主体12万人次,申报获批“成都现代农业双创孵化园区”2个,申报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院地合作推动郫都区“三品一标”面积2016年达到23.99万亩,较签约的2010年提高50.2%,示范带动产业增加总效益45.3亿元以上。

      C

      【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人才创新】

      新农民:专家型农民和农业品牌“养成记”

      郫都区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脚到农民增收受益上来。通过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在郫都区,一大批新型农民迅速地成长起来,同样,一大批农业品牌也迅速发展起来。

      郫都区新民场镇永盛村5社村民魏君是该村最早种植生菜的农户,如今他的种植规模已达到30亩左右。

      “2008年我小规模种植了生菜,2012年就开始大规模种植,政府帮助我们免费改造了土地、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连片种植,成规模生产的生菜很快就有了一定知名度,好多蔬菜收购商都到地头来收,省心多了。”魏君说。

      目前,新民场蔬菜基地种植面积有1200余亩,核心区种植面积800余亩(主要以种植生菜、韭菜为主),规模种植户达到400余户,涉及9个社。其中生菜年产量8000余吨,韭菜年产量2000余吨,年销售收入达3000余万元。

      除了像魏君一样的本土农民的“就地转型升级”,在郫都区,一大批专家教授级的新型农民也不断涌现。

      以种蘑菇见长的“教授级”专家李宗堂是成都汇菇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专门来到了郫都区唐昌镇平乐村种蘑菇。

      项目总投资将达到1.2亿元,实现生产数据的自动收集、设备的自动控制、数据的自动传输等生产全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同时,依托郫都区电子信息产业和“双创”基地的成果转型发展,汇菇源成为全国首创的一家以智能化生产方式生产黄色金针菇的企业,也是金大洲、海底捞等全国知名食品、餐饮企业重要的供应商。

      农业品牌化进程,更是不断深入。在安德镇泉水村的湖西岛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一公斤蔬菜卖到60元。这得益于该基地对于有机蔬菜的执着追求。

      品牌是怎么来的?以湖西岛的农残检测标准流程为例。检测数据上传物联网——湖西岛集团大数据管理中心、区农林局信息中心、农技中心、植物检疫站等即时共享这份农残检测数据。

      目前,占地600亩的湖西岛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年产量高达2000吨,除满足成渝两地消费需求,其余60%都通过冷链配送,供应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郫都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

  • 2017年06月29日 09时4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郫都区如梦如幻的美丽都市田园。

     

     



      在郫都区,智慧农业随处可见。

      开展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创新,让农业创新要素资源自在融动——

      郫都区,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一直以来,郫都区都是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从远处说起,望丛二帝开创了古蜀国农业文明。而近年来,郫都区更是以农业农村发展探路者的担当深入探索——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为全国输出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郫都经验”;统筹城乡改革中,郫都区同样为全国输出一大批典型,从“战旗村模式”到安龙村、青杠树村……

      在当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郫都区同样率先探索、大胆创新。

      通过开展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创新,郫都区涌现出了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入发展的一系列新制度、新模式、新农民群体,让农业创新要素资源自在融动,让农业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A

      【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制度供给”】

      新制度:“新土改”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郫都区认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首先是要先行先试,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鲜活生动且充分有效的“制度供给”。

      今年6月13日,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妈妈农庄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重庆、云南、西藏、四川西南四省(区、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的观摩团。

      2015年2月,郫都区被纳入国家农村土地改革试点,成为“33个国家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区县之一”。2015年9月7日10点40分,正是在战旗村,一宗13.447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出让,四川敲响了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

      截至目前,郫都区已完成30宗353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获得成交价款2.1亿元。

      试点之初,郫都区先着手摸清全区“家底”:为全区152个村、1624个村民小组、9.3万户的集体土地和房屋所有权等权属颁证,最终确定试点期间可入市土地资源共4932.79亩。

      在郫都区相关负责人看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首先推动了农民的持续增收。郫都区30宗土地入市后,相关农民集体及个人获得了超过1.7亿元的土地收入,其中约1.36亿元用于集体经济积累和发展,约3400万元用于农民股东的现金分配。

      随着入市项目加快建设,郫都区传统农业正向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文旅共融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转型发展。截至目前,共带动发展规模以上养生养老中心、创意农业基地、农耕体验园160多家,实现农户产业化经营面积94%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52%。

      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村支书韩忠介绍,该村通过农村旅游产业项目引进平台公司,联合成立了相对独立的香草湖管理有限公司,对全村的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整合、打造和运营。截至2016年底,全村村民通过现金分红、股权增厚和就近就业等形式,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3397元,同比净增2300元/人。

      B

      【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模式创新】

      新模式:工商资本下乡+院地科技合作

      有了制度上的推动,郫都区还着手于具体农业发展模式上的创新,以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

      首先,是推动工商资本下乡,以工商资本的下乡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3月25日,作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项目和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成都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成都多利农庄正式开放,这是目前成都市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和有机小镇。

      多利有机小镇,由“多利(成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13年入驻郫县红光镇。围绕打造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在郫都区红光镇、三道堰镇等多村连片规划建设多利有机小镇。

      这里除了有机蔬菜种植,还引进全球著名乡村酒店管理公司——法国lux酒店管理集团运营的乡村酒店,联合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和上海有机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都市农业科创中心”,作为“中国农业硅谷”的技术创新中心和都市农业融合发展示范中心也在着力打造。

      不仅仅推动工商资本深度下乡,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郫都区还充分推动校院地合作,为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科技创新支撑。

      今年,一场始发于郫都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实践,将在成都全市范围内进行大力推广——郫都区与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农科院探索建立的院地农业科技合作模式,实现了农业经营主体、政府、院校三方共赢,也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蹚出了一条可持续的路径。

      2010年,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花卉、乡村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郫都区与省农科院签订了为期10年的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尝试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成熟模式。2013年6月26日,以省农科院植保所何忠全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的“郫县农业专家大院”成立,先后聚集三级专家105人。

      院地合作7年,郫都区共计投入农业科技资金712万元,双方创新并实践应用了“实体化合作、制度化运行、无缝化对接”的院地科技合作“三化”模式,建立对农服务制度,形成了“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科技需求响应服务平台,创建了智慧农业云平台管理系统,率先探索了公益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据统计,合作完成新品种示范推广82个、新技术示范推广61项、新成果直接转化8个,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增加1.4亿元。成功培训新型经营主体12万人次,申报获批“成都现代农业双创孵化园区”2个,申报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院地合作推动郫都区“三品一标”面积2016年达到23.99万亩,较签约的2010年提高50.2%,示范带动产业增加总效益45.3亿元以上。

      C

      【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人才创新】

      新农民:专家型农民和农业品牌“养成记”

      郫都区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脚到农民增收受益上来。通过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在郫都区,一大批新型农民迅速地成长起来,同样,一大批农业品牌也迅速发展起来。

      郫都区新民场镇永盛村5社村民魏君是该村最早种植生菜的农户,如今他的种植规模已达到30亩左右。

      “2008年我小规模种植了生菜,2012年就开始大规模种植,政府帮助我们免费改造了土地、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连片种植,成规模生产的生菜很快就有了一定知名度,好多蔬菜收购商都到地头来收,省心多了。”魏君说。

      目前,新民场蔬菜基地种植面积有1200余亩,核心区种植面积800余亩(主要以种植生菜、韭菜为主),规模种植户达到400余户,涉及9个社。其中生菜年产量8000余吨,韭菜年产量2000余吨,年销售收入达3000余万元。

      除了像魏君一样的本土农民的“就地转型升级”,在郫都区,一大批专家教授级的新型农民也不断涌现。

      以种蘑菇见长的“教授级”专家李宗堂是成都汇菇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专门来到了郫都区唐昌镇平乐村种蘑菇。

      项目总投资将达到1.2亿元,实现生产数据的自动收集、设备的自动控制、数据的自动传输等生产全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同时,依托郫都区电子信息产业和“双创”基地的成果转型发展,汇菇源成为全国首创的一家以智能化生产方式生产黄色金针菇的企业,也是金大洲、海底捞等全国知名食品、餐饮企业重要的供应商。

      农业品牌化进程,更是不断深入。在安德镇泉水村的湖西岛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一公斤蔬菜卖到60元。这得益于该基地对于有机蔬菜的执着追求。

      品牌是怎么来的?以湖西岛的农残检测标准流程为例。检测数据上传物联网——湖西岛集团大数据管理中心、区农林局信息中心、农技中心、植物检疫站等即时共享这份农残检测数据。

      目前,占地600亩的湖西岛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年产量高达2000吨,除满足成渝两地消费需求,其余60%都通过冷链配送,供应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