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巴中市平昌县:易地搬迁“拔穷根” 脱贫奔康后劲足

  • 2017年09月12日 14时4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平昌县贫困户在茶园里务工,拿到当日酬劳后开心地笑了。

    平昌县笔山镇钟岭村新村风貌。

    平昌县白衣镇蒿坪村新村风貌。

    平昌县二郎庙村新村风貌。

      9月4日,下了半天的雨未歇,路是湿的,空气是湿的,71岁的王家恒心里却热乎乎的。空荡的新居客厅里,王家恒坐在一条木板凳上说:“等雨停了,马上就准备把家具床铺搬进来!”

      王家恒是巴中市平昌县板庙镇龙王村的贫困户,他早就想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大河沟,告别下雨天就没法出门的泥巴路,告别土坯房。靠着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王家恒夙愿即将成真。

      米仓山南麓的平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用活用好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做到精准搬、科学搬,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困难。

      科学选址 安置点建在产业园区

      “人到哪里去”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环节。“如果选址不合理,搬迁去向与搬迁户的谋生能力不适应,就会搬而难安、搬而难富,甚至返迁回流。”平昌县有关负责人表示。

      易地扶贫搬迁应该“搬”往哪里?岳家镇观音村给出的答案是:搬到产业园区里。

      观音村距平昌县城37公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土地撂荒严重,是当地穷得出名的落后村。搬离穷窝,村民们一致支持。

      “选点上,我们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科学选点,妥善安置。”岳家镇党委副书记付君成介绍,当地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始终坚持“政策公开、对象公开、补助标准公开、申报程序公开”原则,突出群众是搬迁的主体,在迁、建、管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几经讨论,大家最终决定安置点建在村上的花椒产业园区。“我们村发展了2700亩花椒园,不少贫困户在园区务工,搬远了会带来很多不便。”观音村村支部书记向春茂介绍,安置点交通方便,也无地灾隐患,而且就在园区里,村民生产生活都方便。

      不仅是观音村,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平昌县因户施策,坚持选址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一并考虑,靠园区、景区、产业基地安置。地处偏远、生存条件较差的村民,通过“集中安置”和“插花安置”两种形式,搬离了原先居住的地方,在基础设施完善的聚居点,迎来了新生活。

      这一过程中,平昌立足区域实际,坚持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与“三区”同建(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新型农村社区)有机结合,做到规划同步伐、建设同标准、管理同水平,致力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在产业园区中找到就业出路,在乡村旅游景区中找到致富门路,在新型社区中提升生活品位。

      立体谋划 确保项目有序高效推进

      院子精致、布局合理,院旁的猪圈里两头小猪静静地安卧着;干净明亮的客厅,配以新式的厨房、厕所……这是平昌县江口镇牌坊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曾永才的新家。“以前住的土坯房在深山沟里,条件比较恶劣。”曾永才介绍,现在的新房不仅安全牢固,还进行了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布局等“五改”,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我们突出理念更新,坚持从规划入手,立足全域全面、功能配套、保障基本、安全适用,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同步编制交通建设、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公共配套、土地利用等16个专项扶贫规划,实现多规衔接、多规叠合,形成‘1+16’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体系。”平昌县有关负责人介绍。

      科学规划引领,平昌县进一步突出机制创新,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创新资源资金整合机制,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灾后重建、涉农资金等,对当年脱贫摘帽村投入1000万—2000万元。”平昌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创新协调联动推进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帮、乡镇主责、群众主体”的原则,将全县划分为“六大”扶贫片区,组建六大攻坚团队,实行1个片区1名县级挂联领导、1名攻坚队长,1个贫困村1个帮扶部门、1个驻村工作组、1名农技人员,合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同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搬迁中的重大问题、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为易地扶贫搬迁扫清路障,打通通道。

      为了激发群众主体责任,平昌县采取安置方式自主选择、住房户型自主确定、施工队伍自主筛选、建设质量自主监管的方式,解决搬迁户“等、靠、要”的心态,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主动加入工程建设,从而获取劳动报酬,解决自筹资金问题。

      不忘初心 脱贫奔康后劲足

      搬迁是扶贫的有力手段,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目的。平昌县不忘初心,立足贫困人口增收,用好产业发展各项扶持政策,统筹推进扶贫搬迁、产业培育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住上了新房,我还要加紧努力,争取早点脱贫致富。”曾永才说,他砍掉房屋前后的杂树,栽植起100株蜜柚发展庭院经济,两三年后这就是100多株“摇钱树”。牌坊村的其他易地扶贫搬迁户,也根据自家所处条件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脱贫产业:何仕勇选择的是发展花椒产业,整理了房前屋后的16亩坡地,种上了近1000株花椒。黄江民建起了微禽园,利用房后的林地,养殖起了300多只土鸡……

      “我们在小果园、小菜园、小禽园、小药园、小鱼池‘五小’庭院经济上做文章。”江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搬迁户远的,土地流转给业主规模发展产业;近的,土地用来发展庭院经济。不论何种方式,都要让易地扶贫搬迁户成为产业扶贫的参与者、受益者。

      “五小”庭院经济打底,平昌县因地制宜发展起六大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培育龙头企业39家、家庭农场36个、专业大户330户,建成特色产业基地50万亩,带动流转土地25万亩,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15万余人次,人均增收2000余元。

      “扶贫”更需“扶智”,“输血”更要“造血”。为了更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平昌还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志愿者培训工程,整合农业、林业、畜牧、人社、科技等资源,对搬迁户专门培训指导,确保每个搬迁户至少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目前,对搬迁户累计开展农技、砖工、家政、厨师等技能培训16期8000人次。 (张超 杜强 图片由平昌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中市平昌县:易地搬迁“拔穷根” 脱贫奔康后劲足

  • 2017年09月12日 14时4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平昌县贫困户在茶园里务工,拿到当日酬劳后开心地笑了。

    平昌县笔山镇钟岭村新村风貌。

    平昌县白衣镇蒿坪村新村风貌。

    平昌县二郎庙村新村风貌。

      9月4日,下了半天的雨未歇,路是湿的,空气是湿的,71岁的王家恒心里却热乎乎的。空荡的新居客厅里,王家恒坐在一条木板凳上说:“等雨停了,马上就准备把家具床铺搬进来!”

      王家恒是巴中市平昌县板庙镇龙王村的贫困户,他早就想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大河沟,告别下雨天就没法出门的泥巴路,告别土坯房。靠着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王家恒夙愿即将成真。

      米仓山南麓的平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用活用好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做到精准搬、科学搬,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困难。

      科学选址 安置点建在产业园区

      “人到哪里去”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环节。“如果选址不合理,搬迁去向与搬迁户的谋生能力不适应,就会搬而难安、搬而难富,甚至返迁回流。”平昌县有关负责人表示。

      易地扶贫搬迁应该“搬”往哪里?岳家镇观音村给出的答案是:搬到产业园区里。

      观音村距平昌县城37公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土地撂荒严重,是当地穷得出名的落后村。搬离穷窝,村民们一致支持。

      “选点上,我们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科学选点,妥善安置。”岳家镇党委副书记付君成介绍,当地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始终坚持“政策公开、对象公开、补助标准公开、申报程序公开”原则,突出群众是搬迁的主体,在迁、建、管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几经讨论,大家最终决定安置点建在村上的花椒产业园区。“我们村发展了2700亩花椒园,不少贫困户在园区务工,搬远了会带来很多不便。”观音村村支部书记向春茂介绍,安置点交通方便,也无地灾隐患,而且就在园区里,村民生产生活都方便。

      不仅是观音村,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平昌县因户施策,坚持选址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一并考虑,靠园区、景区、产业基地安置。地处偏远、生存条件较差的村民,通过“集中安置”和“插花安置”两种形式,搬离了原先居住的地方,在基础设施完善的聚居点,迎来了新生活。

      这一过程中,平昌立足区域实际,坚持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与“三区”同建(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新型农村社区)有机结合,做到规划同步伐、建设同标准、管理同水平,致力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在产业园区中找到就业出路,在乡村旅游景区中找到致富门路,在新型社区中提升生活品位。

      立体谋划 确保项目有序高效推进

      院子精致、布局合理,院旁的猪圈里两头小猪静静地安卧着;干净明亮的客厅,配以新式的厨房、厕所……这是平昌县江口镇牌坊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曾永才的新家。“以前住的土坯房在深山沟里,条件比较恶劣。”曾永才介绍,现在的新房不仅安全牢固,还进行了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布局等“五改”,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我们突出理念更新,坚持从规划入手,立足全域全面、功能配套、保障基本、安全适用,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同步编制交通建设、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公共配套、土地利用等16个专项扶贫规划,实现多规衔接、多规叠合,形成‘1+16’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体系。”平昌县有关负责人介绍。

      科学规划引领,平昌县进一步突出机制创新,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创新资源资金整合机制,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灾后重建、涉农资金等,对当年脱贫摘帽村投入1000万—2000万元。”平昌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创新协调联动推进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帮、乡镇主责、群众主体”的原则,将全县划分为“六大”扶贫片区,组建六大攻坚团队,实行1个片区1名县级挂联领导、1名攻坚队长,1个贫困村1个帮扶部门、1个驻村工作组、1名农技人员,合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同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搬迁中的重大问题、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为易地扶贫搬迁扫清路障,打通通道。

      为了激发群众主体责任,平昌县采取安置方式自主选择、住房户型自主确定、施工队伍自主筛选、建设质量自主监管的方式,解决搬迁户“等、靠、要”的心态,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主动加入工程建设,从而获取劳动报酬,解决自筹资金问题。

      不忘初心 脱贫奔康后劲足

      搬迁是扶贫的有力手段,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目的。平昌县不忘初心,立足贫困人口增收,用好产业发展各项扶持政策,统筹推进扶贫搬迁、产业培育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住上了新房,我还要加紧努力,争取早点脱贫致富。”曾永才说,他砍掉房屋前后的杂树,栽植起100株蜜柚发展庭院经济,两三年后这就是100多株“摇钱树”。牌坊村的其他易地扶贫搬迁户,也根据自家所处条件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脱贫产业:何仕勇选择的是发展花椒产业,整理了房前屋后的16亩坡地,种上了近1000株花椒。黄江民建起了微禽园,利用房后的林地,养殖起了300多只土鸡……

      “我们在小果园、小菜园、小禽园、小药园、小鱼池‘五小’庭院经济上做文章。”江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搬迁户远的,土地流转给业主规模发展产业;近的,土地用来发展庭院经济。不论何种方式,都要让易地扶贫搬迁户成为产业扶贫的参与者、受益者。

      “五小”庭院经济打底,平昌县因地制宜发展起六大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培育龙头企业39家、家庭农场36个、专业大户330户,建成特色产业基地50万亩,带动流转土地25万亩,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15万余人次,人均增收2000余元。

      “扶贫”更需“扶智”,“输血”更要“造血”。为了更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平昌还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志愿者培训工程,整合农业、林业、畜牧、人社、科技等资源,对搬迁户专门培训指导,确保每个搬迁户至少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目前,对搬迁户累计开展农技、砖工、家政、厨师等技能培训16期8000人次。 (张超 杜强 图片由平昌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