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高颜值”成为发展“好优势”——若尔盖花湖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 2023年11月30日 18时06分
  • 来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
  • 【字体:
  • 引言:本文详细陈述花湖从过去无序开发、粗放管理到如今生态祥和、群众富足的转变历程;全方位总结生态、民生双效共赢的“花湖模式”,展示花湖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的前世今生,以期推广花湖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摘要:花湖又名“梅朵湖”,是我国第二大草原热尔大坝草原上的一个天然海子,位于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部,湖区平均海拔3430m,水域面积6.66km?,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较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碳储量达16.10kg/m?,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储存碳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因素叠加影响,花湖曾出现湿地萎缩,草地沙化,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等问题,当地政府在理性审视实情后,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开发花湖景区,发挥辐射带动效益,如今的花湖,生态状况日益向好,群众生活富裕富足。

    关键词:花湖、生态、旅游、民生

    一、背景情况

    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若尔盖县近几年以花湖为代表的湿地湖泊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科学实施“生态红线”“生态修复”“生态管护”三大工程,总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治水的新模式,探索出高原湖泊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河湖概况

    花湖又名“梅朵湖”,是我国第二大草原热尔大坝草原上的一个天然海子,位于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部,湖区平均海拔3430m,水域面积6.66km?,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湿地”,花湖属黄河右岸二级支流达水曲水系,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每年为黄河补水量达44亿立方米左右,占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7.58%,是名副其实的黄河天然蓄水池,担负着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任,被誉为“地球之肾”。花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较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碳储量达16.10kg/m?,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储存碳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高寒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花湖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形成了优美的高原湿地风光和绝佳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展示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文明的最佳平台。

    (二)区域发展定位

    花湖地处若尔盖县湿地生态保护区北部,该县地区生产总值为32.78亿元;第一产业147991万元;第二产业14504万元;第三产业完成165308万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53亿元。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4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5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901万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6.20亿元;旅游人次达到223.5万人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710元、18304元。

    (三)河湖发展要求

    一是综合考虑水文节律、连通性、生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等关键生态要素,实施花湖水系水生态的系统保护修复,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促进生态功能永续利用。二是提升河湖栖息地生境多样性,重塑健康自然的湖泊景观,以生境多样性驱动生物多样性,为重要野生生物提供良好栖息空间。三是维护并提高河湖生物多样性。强化花湖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修复,进一步加强珍稀物种湖泊栖息环境保护。

    二、发展变迁

    受开沟排水、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发等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花湖曾出现湿地萎缩,草地沙化,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等问题,威胁生物多样性,破坏湿地生态平衡。

    (一)湿地退化萎缩明显,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在气候变化、地表-地下水循环中溪沟的溯源侵蚀导致花湖水域面积大量萎缩,成为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花湖大量的水湿沼泽消失或退化成半湿沼泽、干沼泽。沼泽疏干、河沟断流,湖泊蓄水能力下降,打破了湿地原有水系平衡。水域面积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286公顷下降到2009年的215公顷。湿地退化萎缩,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影响水源涵养能力,湿地的蓄水功能逐渐退化、降低,导致若尔盖泥炭地植物从湿生群落向中生群落演替。

    (二)生态侵占,威胁生物多样性。2017年,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了“保护区缓冲区内违规建设观景台7处、无相关环评手续、部分建设项目侵入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等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关问题。不当的人为活动加速了区域景观破碎化,影响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生态特征与过程,威胁生物多样性,干扰黑颈鹤等珍稀鸟类栖息繁殖。

    (三)污染负荷增加,加重水体污染。湿地水位下降,湖泊面积及水资源量的减少,造成花湖水体纳污能力的下降,畜禽粪污通过径流进入水体,严重影响花湖的水质。同时,大量游客及周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置问题,成为威胁花湖水质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为恢复花湖生态环境,针对存在的问题,阿坝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部署决策,严格按照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要求,把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作为阿坝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积极推进花湖生态环保问题整改工作,以“生态红线”“生态修复”“生态管护”三大工程为抓手,总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治水的新模式,探索出高原湖泊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主要做法

    1.落实生态红线工程,坚决“退”。针对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阿坝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编制《花湖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方案》《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花湖旅游开发活动及建设项目整改方案》《控制原住民生产生活规模工作方案》,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全面打响了“花湖保卫战”,全力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2.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系统“治”。一是推进草原湿地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和修复,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亿元。二是实施花湖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投资1000万元在花湖下游建成长1740m,高0.6m的生态堤坝,提升花湖蓄水能力,花湖水位提高0.52m,湖泊面积由215公顷扩大到650公顷。扎实推进岸线生态修复,建成生态岸线1.74km,自然岸线保护率达100%。三是积极开展草场沙化治理,投资3.96亿元,实施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川西藏区沙化治理、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等项目15个,完成沙化草地治理1.21万亩、退化草地植被恢复1.16万亩、鼠害治理4.50万亩,沙化土地植被盖度增加30%以上。2019年花湖流域沙化土地面积为21.78万亩,较2014年减少2.4万亩,年递增率由5.32%下降为-1.36%,首次出现负增长,花湖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3.推进生态管护工程,长效“管”。健全系统管护机制,形成“州-县-乡-村”四级管护体系,实现河湖“清四乱”常态化、“洁美花湖”定期化、岸线巡查制度化。建立草畜平衡长效机制,完善村规民约,转移畜牧业从业人数,培育产业园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创新建立“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河湖管护员”“河湖长+护河队”等联防联控机制,自上而下推动“河湖长制”向“河湖长治”转变。

    (二)取得成效

    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升,构建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系统修复,花湖水位提升了0.52m,湖泊面积由215公顷扩大到650公顷,恢复花湖湿地及周边半湿沼泽、干沼泽892公顷。通过生态堤坝建设,花湖水位得以稳定提升,全面保障了花湖自身生态用水需求,每年还为黄河的补水量达44亿立方米左右,占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7.58%,生态流量达标率达100%,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天然蓄水池。监测数据表明,近年来花湖水质整体为Ⅱ类,水体呈贫营养状态(TLI=29.09),未发生过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下游大水省控断面(为黑河入黄河断面)水质多年稳定达地表水III类,实现一河清水向东流。水位提升后,鼠、兔不能在有水的地方安家,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森林面积进一步增加,干支流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水土保持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了“水-草-沙-鼠”良性循环。

    四、经验启示

    从黄沙荒漠,蝶变成名副其实的“黄河天然蓄水池”,再到“中国最美的湿地”,是阿坝州以高原湖泊湿地花湖生态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经济绿色发展的生动案例。既旗帜鲜明地坚持生态保护红线,狠抓生态修复,千米生态堤坝锁住湖水,守住泥炭资源,引得珍稀鸟类鱼类归来,又实事求是地寻求保护和发展的平衡点,在不影响生态环境前提下,让良好的湖泊湿地生态产生适度的经济效益,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

    (一)绿水青山是基础。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要切实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才能牢牢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命脉。一要夯实保护基础。通过实施湿地修复、草原鼠虫害治理、生态效益补偿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提高自然生态修复功能,补足花湖生态后劲,才能守得绿水青山。二要找准契合点。要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就要将花湖旅游收入反哺于生态保护,通过定期科研巡护,开展野生动植物监测与保护,配套污水处理设备、河湖治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才能稳固花湖大环境生态系统,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三要建立长效机制。保护绿水青山不是短期的大面积治理,而是要长期坚持,建立常态长效保护机制,通过设立生态管护员、持续实施生态治理项目等方式,才能有效巩固生态环境质量,守得一方绿水青山。

    (二)合法合规是前提。要将丰富生态资源有效转变为旅游资源,就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省、州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合理开发。一要合理开发。要按照湿地保护、环保标准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允许开发的范围进行适度开发。二要达到标准。在达到环保各项指标标准的前提下,配备完整的环保措施,建立长效的管护机制,对开发区进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三要符合规定。按照旅游经营相关规定,通过多渠道营销手段,进行科学化、高效化经营管理。才能合法合规开发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和谐统一。

    (三)群众受益是根本。旅游开发如果不能赢得群众拥护,使群众受益,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模式。一要鼓励群众参与。通过精心布局旅游业态、制定藏牧家乐发展规划等方式,鼓励群众主动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实现增收看得见、摸得着。二是提供就业岗位。通过招聘景区合同工、临时工,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吸纳劳动力参与生态项目建设等群众受益方式,拓宽群众就业渠道。这样才能将牧民群众从传统的畜牧业中解放出来,降低对传统生产对资源索取力度,释放湿地草原生态压力,实现广大农牧民群众在参与环境保护中得到实惠,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让生态“高颜值”成为发展“好优势”——若尔盖花湖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 2023年11月30日 18时06分
  • 来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
  • 引言:本文详细陈述花湖从过去无序开发、粗放管理到如今生态祥和、群众富足的转变历程;全方位总结生态、民生双效共赢的“花湖模式”,展示花湖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的前世今生,以期推广花湖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摘要:花湖又名“梅朵湖”,是我国第二大草原热尔大坝草原上的一个天然海子,位于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部,湖区平均海拔3430m,水域面积6.66km?,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较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碳储量达16.10kg/m?,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储存碳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因素叠加影响,花湖曾出现湿地萎缩,草地沙化,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等问题,当地政府在理性审视实情后,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开发花湖景区,发挥辐射带动效益,如今的花湖,生态状况日益向好,群众生活富裕富足。

    关键词:花湖、生态、旅游、民生

    一、背景情况

    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若尔盖县近几年以花湖为代表的湿地湖泊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科学实施“生态红线”“生态修复”“生态管护”三大工程,总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治水的新模式,探索出高原湖泊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河湖概况

    花湖又名“梅朵湖”,是我国第二大草原热尔大坝草原上的一个天然海子,位于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部,湖区平均海拔3430m,水域面积6.66km?,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湿地”,花湖属黄河右岸二级支流达水曲水系,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每年为黄河补水量达44亿立方米左右,占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7.58%,是名副其实的黄河天然蓄水池,担负着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任,被誉为“地球之肾”。花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较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碳储量达16.10kg/m?,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储存碳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高寒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花湖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形成了优美的高原湿地风光和绝佳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展示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文明的最佳平台。

    (二)区域发展定位

    花湖地处若尔盖县湿地生态保护区北部,该县地区生产总值为32.78亿元;第一产业147991万元;第二产业14504万元;第三产业完成165308万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53亿元。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4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5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901万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6.20亿元;旅游人次达到223.5万人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710元、18304元。

    (三)河湖发展要求

    一是综合考虑水文节律、连通性、生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等关键生态要素,实施花湖水系水生态的系统保护修复,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促进生态功能永续利用。二是提升河湖栖息地生境多样性,重塑健康自然的湖泊景观,以生境多样性驱动生物多样性,为重要野生生物提供良好栖息空间。三是维护并提高河湖生物多样性。强化花湖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修复,进一步加强珍稀物种湖泊栖息环境保护。

    二、发展变迁

    受开沟排水、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发等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花湖曾出现湿地萎缩,草地沙化,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等问题,威胁生物多样性,破坏湿地生态平衡。

    (一)湿地退化萎缩明显,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在气候变化、地表-地下水循环中溪沟的溯源侵蚀导致花湖水域面积大量萎缩,成为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花湖大量的水湿沼泽消失或退化成半湿沼泽、干沼泽。沼泽疏干、河沟断流,湖泊蓄水能力下降,打破了湿地原有水系平衡。水域面积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286公顷下降到2009年的215公顷。湿地退化萎缩,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影响水源涵养能力,湿地的蓄水功能逐渐退化、降低,导致若尔盖泥炭地植物从湿生群落向中生群落演替。

    (二)生态侵占,威胁生物多样性。2017年,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了“保护区缓冲区内违规建设观景台7处、无相关环评手续、部分建设项目侵入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等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关问题。不当的人为活动加速了区域景观破碎化,影响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生态特征与过程,威胁生物多样性,干扰黑颈鹤等珍稀鸟类栖息繁殖。

    (三)污染负荷增加,加重水体污染。湿地水位下降,湖泊面积及水资源量的减少,造成花湖水体纳污能力的下降,畜禽粪污通过径流进入水体,严重影响花湖的水质。同时,大量游客及周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置问题,成为威胁花湖水质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为恢复花湖生态环境,针对存在的问题,阿坝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部署决策,严格按照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要求,把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作为阿坝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积极推进花湖生态环保问题整改工作,以“生态红线”“生态修复”“生态管护”三大工程为抓手,总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治水的新模式,探索出高原湖泊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主要做法

    1.落实生态红线工程,坚决“退”。针对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阿坝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编制《花湖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方案》《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花湖旅游开发活动及建设项目整改方案》《控制原住民生产生活规模工作方案》,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全面打响了“花湖保卫战”,全力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2.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系统“治”。一是推进草原湿地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和修复,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亿元。二是实施花湖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投资1000万元在花湖下游建成长1740m,高0.6m的生态堤坝,提升花湖蓄水能力,花湖水位提高0.52m,湖泊面积由215公顷扩大到650公顷。扎实推进岸线生态修复,建成生态岸线1.74km,自然岸线保护率达100%。三是积极开展草场沙化治理,投资3.96亿元,实施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川西藏区沙化治理、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等项目15个,完成沙化草地治理1.21万亩、退化草地植被恢复1.16万亩、鼠害治理4.50万亩,沙化土地植被盖度增加30%以上。2019年花湖流域沙化土地面积为21.78万亩,较2014年减少2.4万亩,年递增率由5.32%下降为-1.36%,首次出现负增长,花湖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3.推进生态管护工程,长效“管”。健全系统管护机制,形成“州-县-乡-村”四级管护体系,实现河湖“清四乱”常态化、“洁美花湖”定期化、岸线巡查制度化。建立草畜平衡长效机制,完善村规民约,转移畜牧业从业人数,培育产业园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创新建立“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河湖管护员”“河湖长+护河队”等联防联控机制,自上而下推动“河湖长制”向“河湖长治”转变。

    (二)取得成效

    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升,构建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系统修复,花湖水位提升了0.52m,湖泊面积由215公顷扩大到650公顷,恢复花湖湿地及周边半湿沼泽、干沼泽892公顷。通过生态堤坝建设,花湖水位得以稳定提升,全面保障了花湖自身生态用水需求,每年还为黄河的补水量达44亿立方米左右,占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7.58%,生态流量达标率达100%,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天然蓄水池。监测数据表明,近年来花湖水质整体为Ⅱ类,水体呈贫营养状态(TLI=29.09),未发生过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下游大水省控断面(为黑河入黄河断面)水质多年稳定达地表水III类,实现一河清水向东流。水位提升后,鼠、兔不能在有水的地方安家,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森林面积进一步增加,干支流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水土保持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了“水-草-沙-鼠”良性循环。

    四、经验启示

    从黄沙荒漠,蝶变成名副其实的“黄河天然蓄水池”,再到“中国最美的湿地”,是阿坝州以高原湖泊湿地花湖生态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经济绿色发展的生动案例。既旗帜鲜明地坚持生态保护红线,狠抓生态修复,千米生态堤坝锁住湖水,守住泥炭资源,引得珍稀鸟类鱼类归来,又实事求是地寻求保护和发展的平衡点,在不影响生态环境前提下,让良好的湖泊湿地生态产生适度的经济效益,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

    (一)绿水青山是基础。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要切实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才能牢牢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命脉。一要夯实保护基础。通过实施湿地修复、草原鼠虫害治理、生态效益补偿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提高自然生态修复功能,补足花湖生态后劲,才能守得绿水青山。二要找准契合点。要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就要将花湖旅游收入反哺于生态保护,通过定期科研巡护,开展野生动植物监测与保护,配套污水处理设备、河湖治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才能稳固花湖大环境生态系统,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三要建立长效机制。保护绿水青山不是短期的大面积治理,而是要长期坚持,建立常态长效保护机制,通过设立生态管护员、持续实施生态治理项目等方式,才能有效巩固生态环境质量,守得一方绿水青山。

    (二)合法合规是前提。要将丰富生态资源有效转变为旅游资源,就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省、州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合理开发。一要合理开发。要按照湿地保护、环保标准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允许开发的范围进行适度开发。二要达到标准。在达到环保各项指标标准的前提下,配备完整的环保措施,建立长效的管护机制,对开发区进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三要符合规定。按照旅游经营相关规定,通过多渠道营销手段,进行科学化、高效化经营管理。才能合法合规开发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和谐统一。

    (三)群众受益是根本。旅游开发如果不能赢得群众拥护,使群众受益,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模式。一要鼓励群众参与。通过精心布局旅游业态、制定藏牧家乐发展规划等方式,鼓励群众主动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实现增收看得见、摸得着。二是提供就业岗位。通过招聘景区合同工、临时工,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吸纳劳动力参与生态项目建设等群众受益方式,拓宽群众就业渠道。这样才能将牧民群众从传统的畜牧业中解放出来,降低对传统生产对资源索取力度,释放湿地草原生态压力,实现广大农牧民群众在参与环境保护中得到实惠,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