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166期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12月27日
巴中市“四个转变”
提升贫困地区产业扶贫质量
巴中市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典型地区,全市有699个贫困村、49.4万贫困人口。近年来,巴中市始终把扶贫产业发展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四个转变”为抓手,推动贫困户与产业链、利益联相结合。5年来,全市累计实现598个贫困村退出、43.7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3.7万贫困户、11.9万贫困人口依托产业稳定脱贫。
一、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供需转变。一是基础建设与配套服务同步推进。把实现现代交通大突破作为发展当务之急、根本之举。投资700亿元,开展“第三轮交通大会战”,通过“加密、联网、升级”,建成外快内畅、便捷高效的川东北综合交通枢纽。统筹22个扶贫专项计划,加快住房、产业、水利等“七大攻坚行动”,对标补齐贫困村短板。完善四级便民服务体系,推行“跨区联办、同城协办、局所通办”,开通就业创业项目行政审批代办、金融信贷领办、公共服务快办、跟踪协调促办“绿色通道”,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事项分别达到51%、77%和93%。二是短期脱贫与长期小康相结合。短期保脱贫,重点发展以菜园、果园、药材园、养殖园、加工园“五园”为主的传统家庭种养殖业。长远奔小康,发挥绿色生态等优势,集中连片发展核桃、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282万亩,建成生态养殖示范区45个,全市100个连片扶贫区域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综合产值均达100亿元。三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振兴一体发展。建立“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镇(重点镇和一般镇)—中心村”四级城镇体系,根据区域功能定位、资源和基础状况,差异化发展县域主导经济。以“巴山新居”为载体,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危旧土坯房改造等住房改善政策,将贫困户搬迁至功能聚集区、产业资源富集区,村村发展致富产业,户户落实增收项目。
二、发展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集约高效转变。一是抓实产业基地建设“上规模”。对远鸿小角楼西部生态食品工业基地等45个项目实行技术改造,争创巴中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平昌星光工业园省级开发区、通江工业园省级绿色食品工业园。推动森林康养与巴山新居、生态旅游、有机食品医疗养老等深度融合,建成4A级旅游景区19个,国省森林康养基地13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村合作社等100个。二是培育特色地域品牌“升价值”。成功创建“巴食巴适”、“巴中云顶”等区域公用品牌,囊括地域绿色生态20个系列300多项品种。青峪猪系列产品连续4年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并成为全市首家上市企业,通江银耳、南江黄羊品牌价值分别达35亿元、32亿元。三是推行全域电商模式“畅渠道”。制定《电商扶贫专项方案》,实施全企入网、全面触网、电商进村“三大工程”,构建冷链物流仓储体系,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306个,力争到2020年建成1000个电商村、1000家网点,实现699个贫困村全覆盖。四是构建紧密利益联结“增效益”。采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贫困户”的方式,培育、支持58家农业企业进驻贫困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方式,将贫困户全覆盖纳入产业链。实施农村人、地、林、房、钱、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开展集体“三资”股权改革试点和村集体资产市场化经营。全市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上的村977个,84.4%的行政村有集体经济稳定收入。
三、要素支撑由单一供给向多元集聚转变。一是政府领着干。中央、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到户、20万元产业扶持周转金到村,每年新增财力的20%用于产业扶贫。统筹市级“四大班子”,整合部门力量,分别成立生态养殖、核桃、茶叶、巴药四个农业特色产业领导小组。二是社会聚力推。全市70256名干部职工,1801个驻村工作队实现贫困户贫困村和有20户贫困户以上的非贫困村帮扶全覆盖。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767家市工商联会员单位与699个贫困村联姻合作。深入推进中央、省直部门在巴定点扶贫、浙江丽水巴中东西部扶贫协作、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定点帮扶等工作,累计吸引帮扶资金30.7亿元。建成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和专家大院10个,“星创天地”选派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指导群众创业就业脱贫。三是财政积极牵引。设立五大产业扶贫扶持基金,为龙头企业和贫困户提供无抵押、无质压贷款贴息;实行“金融精准扶贫双向联络员”村级全覆盖,开发“特色产业贷”“扶贫小额贷”等10余种个性化产品;建立产业遴选、承诺带动等五大机制,强化扶贫产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的信贷激励约束,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利用率达86%。四是保险托底保障。建立4.66亿元的小额贷款分险基金,银行和保险机构按照3∶7的比例分摊小额贷款本金损失风险。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产品全覆盖战略,全市建立营销服务站点1660个,网点覆盖率超过85%。做大做强农业担保公司,全市农业担保基金规模突破6.45亿元,担保余额11.9亿元。
四、脱贫主体由扶助“输血”向自强“造血”转变。一是全程融入。组建村民议事协调小组、开办村民议事堂和“农民夜校”,创新项目建设“三不三议三自主”机制,资金监管发改、财政、审计、项目乡镇、村民代表和村民委员会“五方会审”,工程竣工验收坚持“部门、乡镇、村民代表和施工单位“四到场”。二是个性培养。依托71家公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实施技能培训,806名农业科技人员常年驻村为贫困户提供“签单”培训。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力争到2020年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1000名以上。为14.712万名贫困劳动力建立就业创业精准扶贫“一库五名单”,出台就业扶贫培训补贴、创业补贴等12项特惠政策和7项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措施。2017年培育“田秀才”“土专家”5100余人、致富能人1.6万余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5440名。三是评比激励。实施产业发展“增量奖补”激励机制,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奖补资金近5亿元。推广农村“道德银行”,开展“四好村”创建和“五建五评五比”活动,举行“种养殖大户”“创业示范户”“致富能人”“脱贫攻坚之星”评选,先后表彰自主脱贫和带动脱贫先进典型700余名,创建省级“四好村”20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