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86期

  • 2020年03月25日 10时58分
  • 来源: 省扶贫开发局
  • 【字体:
  •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8月8日

    营山县实施教育扶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近年来,南充市营山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确立“1+4”教育脱贫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主题,聚焦“全力控辍保学、改善办学条件、贫困学生资助、提升教育质量”持续精准发力,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全县53个乡镇中心校全面达标,全县无1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一、构建“三大机制”,织密控辍保学“防护网”

    (一)构建“五长五包”工作机制。创新推行县长、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五方联动,县级领导联系包片、教体局班子分片包校、乡镇长包村、校长包班、村长包人的“五长五包”工作机制,实行“责任层层分解、上下协同推进、同级双向联动”,重点关注贫困生、后进生、留守儿童等群体,织密控辍保学“县乡校村”四级防护网络。

    (二)构建“两本台账”比对机制。组织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深入54个乡镇(街道)675个行政村,对学生家庭信息、就学情况、教育帮扶需求等逐一进行核实登记,通过户籍系统、学籍系统、扶贫系统进行“三方”数据比对,建立8万名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和13492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本信息台账,做到“动态更新、数据共享”,为控辍保学提供基础性数据。

    (三)构建“双线联控”劝返机制。针对台账对比出的未上学适龄儿童和无故离校超过一周时间的学生,创新推行政府和教育系统“双线联控”劝返机制,由政府与学校组建联合劝返小组,主动对接辍学学生和家长,采取“联合上门家访、联合邀请座谈、联合村社解难”的方式进行依法劝返,学生返校后采取“一生一策、专人管护、定期回访”的方式进行包管包教,确保返校学生留得住、学得好。

    二、实施“三大工程”,提升帮学助学“幸福感”

    (一)实施贫困学生关助工程。针对全县13492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推行贫困学生“123”关爱工作法,即每周1次学习辅导,每月2次情感激励和心理疏导,每学期3次家庭访问,全县4357名教职工结对帮扶13492名贫困学生。同时,贫困学生资助推行村报、校审、乡核、公示、县批“五步工作法”,严格规范学生资助的申报、评审、审核、发放和监督等环节,实行“村、校、乡、县”四级公示,确保资助全过程公开透明,近三年来发放各类贫困学生助学金1.01亿元,资助学生13.4万人次。

    (二)实施留守学生援助工程。针对全县56000余名留守学生,组建“童伴妈妈”“知心姐姐”“五老爷爷”等留守学生关爱队伍,与全县1.25万名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代理家长帮扶活动,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推行“一周一电话、一月一见面、一季一反馈”工作模式,实现留守儿童“有人陪、有人带”。近三年来,通过济困助学、金秋助学、减免教辅及保险等地方专项计划资助留守学生1.13万人次,帮助9657人次申请大学生助学贷款7800余万元。同时,从2017年起县财政每年专项划拨1800万元实施提质升级营养改善计划,全县83所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全部实现“零利润”自主经营,4.5万名农村学校学生免费享受营养餐。

    (三)实施残疾学生扶助工程。针对全县1300余名残疾学生,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乡镇中心校为辅,建立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中度残疾儿童专班就读、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等3种“行走课堂”送教就学模式,2018年开展各类送学服务1650余次,有效解决残疾儿童就学难题。同时,整合民政、残联、教育等资金,实施残疾学生救助专项工程,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定人定员定期”对残疾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福利扶助,近三年来发放残疾学生各类补助240余万元。

    三、推进“三大建设”,改善教学办学“硬环境”

    (一)推进“达标大建设”。为全面改善农村教育落后条件,补齐乡镇农村学校硬件短板,近三年来累计投入1.6亿元,新(改、扩)建61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校舍9.7万平方米,建设标准运动场3.6万平方米,新建留守儿童之家92个、乡村少年宫15个、教师周转房145套,全县53个乡镇中心校全面达标,实现乡乡有标准中心校。

    (二)推进“学位大建设”。为有效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增加优质学位实现就近上学,近三年来整合资金9.5亿元,划拨学生相对集中、交通快捷便利的优质地块300余亩,实施“五校三园”教育重点项目,新扩建学校8所,新建校舍13.35万平方米、新增城区优质学位5300余个,有效化解大班额现象。为进一步合理布局县城学校,2018年起投入10亿元,划拨土地500亩,计划用3年时间迁建营山二中和营山职高至县城西部,进一步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

    (三)推进“信息化大建设”。为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近三年来累计投入1.68亿元,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和“三通两平台”建设,每校配齐计算机及云网络教室、录播教室、教学仪器设备及音体美器材等,目前全县83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53个乡镇中心校、138个村级小学全覆盖共享城区优质教育资源。

    四、开展“三大行动”,增强教育教学“软实力”

    (一)开展“名校帮带”行动。针对偏远农村学校管理经验不足、教学落后等问题,组织希望学校、化育中学、云凤小学等5个城区优质学校与32所贫困山区学校签订互动发展联盟协议,组建5大学校发展联盟体,开展名校帮带行动,实行联盟学校“1+1”联合管理,开设“教学大课堂”,推出联校班级,组织贫困山区学校教师定期到优质学校进行培训,充分输出名校的管理机制和经验,实现“5+X”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联动发展。

    (二)开展“梯度支教”行动。针对偏远农村学校师资短缺、学科不配套的现状,从优质学校抽派音体美等专业教师297名,开展“城区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农村强校辐射片区薄弱学校、乡镇中心校辐射村小”三级支教行动,支教教师每周固定1天到指定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支教教师考核由受援学校和片区教育督查组负责,并作为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目前,47所农村学校均已开齐所有课程、课时,有效保障农村孩子享受到公平教育。

    (三)开展“引优提质”行动。针对教师队伍流失大、整体不优的问题,开展教师队伍“引优提质”行动,依托公费师范生、公开招考、特岗教师计划等,全面落实乡村教师补贴和生活补助等政策,近三年补充教师1393人。同时,搭建17个学科县级工作室,组建5个名校长、11个名教师工作室,通过开展校长论坛、中小学校(园)长高级研修班、名教师技能培训等年均培训教师1万人次,教师专业技能得到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86期

  • 2020年03月25日 10时58分
  • 来源: 省扶贫开发局
  •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8月8日

    营山县实施教育扶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近年来,南充市营山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确立“1+4”教育脱贫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主题,聚焦“全力控辍保学、改善办学条件、贫困学生资助、提升教育质量”持续精准发力,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全县53个乡镇中心校全面达标,全县无1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一、构建“三大机制”,织密控辍保学“防护网”

    (一)构建“五长五包”工作机制。创新推行县长、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五方联动,县级领导联系包片、教体局班子分片包校、乡镇长包村、校长包班、村长包人的“五长五包”工作机制,实行“责任层层分解、上下协同推进、同级双向联动”,重点关注贫困生、后进生、留守儿童等群体,织密控辍保学“县乡校村”四级防护网络。

    (二)构建“两本台账”比对机制。组织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深入54个乡镇(街道)675个行政村,对学生家庭信息、就学情况、教育帮扶需求等逐一进行核实登记,通过户籍系统、学籍系统、扶贫系统进行“三方”数据比对,建立8万名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和13492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本信息台账,做到“动态更新、数据共享”,为控辍保学提供基础性数据。

    (三)构建“双线联控”劝返机制。针对台账对比出的未上学适龄儿童和无故离校超过一周时间的学生,创新推行政府和教育系统“双线联控”劝返机制,由政府与学校组建联合劝返小组,主动对接辍学学生和家长,采取“联合上门家访、联合邀请座谈、联合村社解难”的方式进行依法劝返,学生返校后采取“一生一策、专人管护、定期回访”的方式进行包管包教,确保返校学生留得住、学得好。

    二、实施“三大工程”,提升帮学助学“幸福感”

    (一)实施贫困学生关助工程。针对全县13492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推行贫困学生“123”关爱工作法,即每周1次学习辅导,每月2次情感激励和心理疏导,每学期3次家庭访问,全县4357名教职工结对帮扶13492名贫困学生。同时,贫困学生资助推行村报、校审、乡核、公示、县批“五步工作法”,严格规范学生资助的申报、评审、审核、发放和监督等环节,实行“村、校、乡、县”四级公示,确保资助全过程公开透明,近三年来发放各类贫困学生助学金1.01亿元,资助学生13.4万人次。

    (二)实施留守学生援助工程。针对全县56000余名留守学生,组建“童伴妈妈”“知心姐姐”“五老爷爷”等留守学生关爱队伍,与全县1.25万名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代理家长帮扶活动,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推行“一周一电话、一月一见面、一季一反馈”工作模式,实现留守儿童“有人陪、有人带”。近三年来,通过济困助学、金秋助学、减免教辅及保险等地方专项计划资助留守学生1.13万人次,帮助9657人次申请大学生助学贷款7800余万元。同时,从2017年起县财政每年专项划拨1800万元实施提质升级营养改善计划,全县83所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全部实现“零利润”自主经营,4.5万名农村学校学生免费享受营养餐。

    (三)实施残疾学生扶助工程。针对全县1300余名残疾学生,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乡镇中心校为辅,建立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中度残疾儿童专班就读、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等3种“行走课堂”送教就学模式,2018年开展各类送学服务1650余次,有效解决残疾儿童就学难题。同时,整合民政、残联、教育等资金,实施残疾学生救助专项工程,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定人定员定期”对残疾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福利扶助,近三年来发放残疾学生各类补助240余万元。

    三、推进“三大建设”,改善教学办学“硬环境”

    (一)推进“达标大建设”。为全面改善农村教育落后条件,补齐乡镇农村学校硬件短板,近三年来累计投入1.6亿元,新(改、扩)建61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校舍9.7万平方米,建设标准运动场3.6万平方米,新建留守儿童之家92个、乡村少年宫15个、教师周转房145套,全县53个乡镇中心校全面达标,实现乡乡有标准中心校。

    (二)推进“学位大建设”。为有效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增加优质学位实现就近上学,近三年来整合资金9.5亿元,划拨学生相对集中、交通快捷便利的优质地块300余亩,实施“五校三园”教育重点项目,新扩建学校8所,新建校舍13.35万平方米、新增城区优质学位5300余个,有效化解大班额现象。为进一步合理布局县城学校,2018年起投入10亿元,划拨土地500亩,计划用3年时间迁建营山二中和营山职高至县城西部,进一步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

    (三)推进“信息化大建设”。为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近三年来累计投入1.68亿元,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和“三通两平台”建设,每校配齐计算机及云网络教室、录播教室、教学仪器设备及音体美器材等,目前全县83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53个乡镇中心校、138个村级小学全覆盖共享城区优质教育资源。

    四、开展“三大行动”,增强教育教学“软实力”

    (一)开展“名校帮带”行动。针对偏远农村学校管理经验不足、教学落后等问题,组织希望学校、化育中学、云凤小学等5个城区优质学校与32所贫困山区学校签订互动发展联盟协议,组建5大学校发展联盟体,开展名校帮带行动,实行联盟学校“1+1”联合管理,开设“教学大课堂”,推出联校班级,组织贫困山区学校教师定期到优质学校进行培训,充分输出名校的管理机制和经验,实现“5+X”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联动发展。

    (二)开展“梯度支教”行动。针对偏远农村学校师资短缺、学科不配套的现状,从优质学校抽派音体美等专业教师297名,开展“城区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农村强校辐射片区薄弱学校、乡镇中心校辐射村小”三级支教行动,支教教师每周固定1天到指定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支教教师考核由受援学校和片区教育督查组负责,并作为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目前,47所农村学校均已开齐所有课程、课时,有效保障农村孩子享受到公平教育。

    (三)开展“引优提质”行动。针对教师队伍流失大、整体不优的问题,开展教师队伍“引优提质”行动,依托公费师范生、公开招考、特岗教师计划等,全面落实乡村教师补贴和生活补助等政策,近三年补充教师1393人。同时,搭建17个学科县级工作室,组建5个名校长、11个名教师工作室,通过开展校长论坛、中小学校(园)长高级研修班、名教师技能培训等年均培训教师1万人次,教师专业技能得到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