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转变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一、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手段与方法,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及要素的组合方式。要素的投入以及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是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动力。根据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可以将经济发展方式划分为粗放型与集约型两大类。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是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改变以往单纯追求速度的增长,转而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体现发展过程的均衡性与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不断缩小城乡与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不仅是经济增长动力的改变,更是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从速度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转变。从要素组合运用上来看经济增长,由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为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以求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创新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体制,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深化城乡配套体制改革,大力推动农民自主创业;加快转变农村管理方式,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加快转变农村投入体制,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多渠道增加对“三农”的投入。
(二)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当前,四川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多年难得的好形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快转变其发展方式的机遇难得。我们要深刻认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尽管目前我国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业依然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2010年四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这是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分水岭。这一时期既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农业发展的风险期。欧美各国在进入这个阶段后,都注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因此,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其次,有利于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不仅国外低价农产品的进口压力存在;而且园艺、畜禽、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竞争优势面临挑战。只有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改善要素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增强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缩小城乡差距。扩大消费需求,是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其潜力在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这就需要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有较强的消费能力。目前,农村消费水平低,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因此,无论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拓宽农民的非农收入来源,都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四,有利于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农业的资源利用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四川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仍较突出。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发挥农业的多功能特性,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农业生产方式仍以传统为主,规模相对狭小
四川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和资源大省,农村经济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种机制和制度按照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一定转变,但内部结构变化不明显,农业生产方式仍以传统产业为主,规模相对狭小。
从内部结构看,四川农村经济各年度间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种植业和养殖业仍占很大比重。2000年以来,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90%以上,其他产业所占比重很小,而且变化不大。2010年,四川农业产值仍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达到了50.6%,比2000年还提高了0.5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了41.8%,比2000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林业产值则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逐步实施,呈下降趋势。2010年,林业产值占2.8%,比2000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虽然农业产值比重仍较高,但谷物及其他作物所占比重明显下降,2010年,谷物及其他作物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24.4%,比2000年下降了10.2个百分点。说明在农业内部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蔬菜、食用菌及花卉盆景园艺产品,水果、坚果、茶和饮料,中草药材等得到较快发展。
由于四川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较稳定,结构变化不大,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比重较小,因此,四川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和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全国。2010年,四川农业和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值的比重比全国高了9.1个百分点。而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比全国低了6.1和2.1个百分点(见下表)。由于四川是内陆地区,渔业所占比重较小是受水资源影响,但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发展就明显滞后于全国水平。
表1 四川和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变化情况
单位:%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 | 全国 | |||||
2000年 | 2005年 | 2010年 | 2000年 | 2005年 | 2010年 | |
现价农业总产值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农业 | 50.1 | 42.2 | 50.6 | 55.7 | 49.7 | 53.3 |
2、林业 | 3.3 | 2.8 | 2.8 | 3.8 | 3.6 | 3.7 |
3、畜牧业 | 41.2 | 50.1 | 41.8 | 29.7 | 33.7 | 30.0 |
4、渔业 | 2.5 | 3.2 | 3.2 | 10.8 | 10.2 | 9.3 |
5、5、农林牧渔服务业 | 2.9 | 1.7 | 1.6 | 未统计 | 2.8 | 3.7 |
2、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过多年努力,四川农业生产已广泛应用现代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目前双流县规划建设的20个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已达21.8万亩,累计规模经营土地7.7万亩。各示范片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连片发展现代种植业、畜牧业和林竹业等特色效益农业,实现片片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特色品种、户户有增收项目。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的出现,不少精明的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上和市场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传统观念的改变对四川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生猪科技园示范户等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发展方式起到引导作用,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在特色农业方面,四川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各地都出现了不少的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如双流县彭镇羊坪村生态葡萄示范园区,5000亩的葡萄园整齐划一,宛若绿色的海洋。在双流,像这样规模的示范园就有10个。彭州的蔬菜基地,品质好、规模大,通过全国蔬菜博览会影响非常广。攀枝花市充分利用气候特点和荒山荒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已见明显成效。其中盐边县桐子林镇的芒果园已成片挂果的就达23000多亩。万源市旧院黑鸡产业今年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范围内对旧院黑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旧院黑鸡产业已成为万源畜牧业的重要支柱和亮点。资阳市雁江区老龙潭片区的黑色农业,覆盖5个村,面积近5万亩。从2011年开始,计划用15年进行黑色农作物、果木种植、水产养殖、保健饮品生产以及养老养生服务,实现有机生态、休闲养老、观光相结合的综合农业开发。四川现代农业和各类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及观光农业正在不断壮大,发展趋势良好。
3、农村二、三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四川农村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就业结构转型大大滞后于产业调整,尤其是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明显滞后。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近10年以来转变较大,除了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稳定发展外,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农村二、三产业。各级各类企业发展较快,正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迈进。2010年,四川各类乡镇企业已达25.1万个,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主要是私营企业,占了80%以上。从乡镇企业的国民经济行业看,从事制造和批发零售的企业最多,分别有7.3和6.7万个,二者占了全部乡镇企业的一半以上,达55.8%。同时,在各类乡镇企业中,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都得到较快发展。年末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达507.8万人,占了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全部法人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表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多样化,农村二、三产业的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近1/4。2010年,四川乡镇企业增加值达4142.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8倍。乡镇企业增加值占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上升,由2005年的20.2%提高到2010年的24.1%,提高了3.9个百分点。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3421.9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1%;出口产品交货值103.9亿元,比2005年增长56.9%,年均增长9.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7.8亿元,增长3.8倍,年均增长37%。农村二、三产业的强劲发展,有力推动了四川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4、农民自主创业形式多样,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民自主创业的主体、领域、空间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一些新特点。一是农民创业主体由传统能人向新型农民转变。农民创业起步阶段,村组干部、能工巧匠等为创业主体,如各地各具特色的竹木制品加工、藤编加工和园艺企业等。二是农民创业领域由家庭副业向兴办产业转变。如各地的园艺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三是农民创业空间由就地就近向城镇拓展转变。随着农民自主创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市场需求的拉动,农民创办的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餐饮等企业不断向城镇和城市扩展。四是农民创业形式由自发向有序转变。以前,农民创业盲目性很大,创业失败的较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组织引导下,通过技能培训和政策扶持,农民创业的成功率提高。如双流县在四川一直保持县域经济领先发展的势头,其成功之处也在于鼓励百姓创家业、老板创大业、能人创企业,农民工回乡创新业,各级领导干部在推动农民自主创业中闯事业。
从目前农民创业的模式来看,绝大部分为私营企业主,以家庭为单位独立创办企业较多,产业带动创业和脱离企业自主创业较少。除了少部分企业引进了股份制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外,多数企业都是一家独大,家族式经营占70%左右。
从农民自主创业的行业来看,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集中在二产业。据对泸州市农民自主创业情况摸底调查,在全部创业者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创业者总数的25%;从事第二产业的占59%;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6%,农民自主创业从事二三产业的占了全部创业者的3/4。
农民自主创业不仅自身效果显著,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对其他农民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促进了创业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5、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四川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从目前农民收入结构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较高,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10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139.5元,是2000年的2.7倍,1978年的40.4倍。从收入结构来看,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波动也不大。2010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43.9%,比2000年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纯收入占44.6%,下降了18.6个百分点,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所占比重10年来分别上升了1.8和4.3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结构及其变化由于收入水平不同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工资性收入差异是造成农户之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2000年以来,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3235.9元,而工资性收入就增加了1661.3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了51.3%。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构成看,“十一五”期间,四川农民在非企业组织劳动所得占工资性纯收入比重变化不大,2010年比重为7.8%。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四川部分在外务工农民逐步返乡,使得本乡地域劳动所得比重呈明显上升态势,外出从业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但2010年仍然高达近60%(见下表),可见,外出从业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表2 2006-2010年四川农民工资性纯收入结构
在非企业组织劳动所得 | 在本乡地域劳动所得 | 外出从业收入 | ||||
绝对值(元) | 占工资性收入比重(%) | 绝对值(元) | 占工资性收入比重(%) | 绝对值(元) | 占工资性收入比重(%) | |
2006年 | 92.4 | 7.6 | 350.0 | 28.7 | 777.1 | 63.7 |
2007年 | 114.4 | 8.0 | 393.9 | 27.4 | 930.4 | 64.6 |
2008年 | 129.7 | 8.0 | 444.0 | 27.4 | 1046.7 | 64.6 |
2009年 | 143.5 | 7.9 | 532.2 | 29.2 | 1145.7 | 62.9 |
2010年 | 175.7 | 7.8 | 737.4 | 32.6 | 1345.4 | 59.6 |
6、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四川新农村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后,确定了50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10个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县(市、区)。在省级示范片带动下,市、县两级确定了130个示范片。目前,省、市、县三级示范片共涉及828个乡镇、4859个村、270多万农户、农业人口达880多万人,示范片覆盖的村和人口均占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总数的10%以上。截至2010年底,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市、县三级示范片已建成新村2600多个,新建、改建、扩建和风貌改造56万多户。
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进展。各地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各地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小城镇为载体承接农村有关产业的转移和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在广大农村新建了数量众多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环境,政府投资在甘孜、阿坝和凉山州建设了大量游牧民定居区。通过新村建设、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社绿化以及办好义务教育,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就业等新农村建设内容,使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农村社会经济形势和农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省区
四川是农业大省,由于自然条件差,底子薄,人口多,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村二三产业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经济总量和规模都较小,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较高。2010年,四川一产业增加值2483.0亿元,总量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仅小于山东、河南、河北和江苏,排全国第5位。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占14.4%,分别比2005和2000年下降了5.7和9.7个百分点。10年来,四川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尽管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但2010年仍然比全国水平高了4.3个百分点。
四川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绝大部分省区。2010年,四川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比以农业为主的海南、新疆和云南低,除了大大高于京津沪外,比浙江和广东高9.7个百分点,比山西和江苏高8.5个百分点,比重庆和陕西分别高6和4.8个百分点。说明四川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仍然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二者在整个农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仍然很重,影响也较大。
2、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龙头企业太少,带动乏力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既是增加农民就业、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但四川农产品加工等农村第二产业带动明显不够,农产品加工规模不大,产品档次不高。由于中小企业深加工和精加工的技术及科技人才缺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滞后。各类农产品包括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简单加工的较普遍,很多农产品经过初加工后就推向市场或廉价卖给东部省市再加工。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加工相对较少,产品增值率较低。同时,农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也比较滞后。
四川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产品质量不高,加工的初级产品多,精品较少等问题。四川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与东部农业大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仅占6.1%,虽然比2000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但仍比山东低1.1个百分点。差距明显。同时,农副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较少,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乏力。2010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1088个,仅占7.9%,比2009年还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而大中型农副食品加工业仅占6.2%。
3、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水平较低,增收困难
近10年来,尽管四川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2010年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长了1.7倍,比1978年增长了近40倍。但收入来源较单一,农民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就占了近9成,达88.5%,财产性和转移性等其他收入来源仅占1成多。收入水平与全国的差距逐步扩大。2010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在全国排名第21位,在西部位于内蒙古与重庆之后排在第3位。10年前,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庆还高10多元,2010年却低了190元。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其差距由2000年的349.4元扩大到2010年的779.5元。
与此同时,城乡、区域、农户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主要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增产压力很大,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农民工就业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城乡二元体制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同时,地理条件对农民收入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四川广大山区和丘陵地区在客观上影响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运用。较低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直接导致了耕作效率的低下。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农副产品运输和销售受到一定限制,也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区域特色不突出
近年来,四川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已拥有3000多个龙头企业,并发展了一批生产基地,但真正做到了“公司+基地+农户”具有较大产业规模,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起到较大促进作用的企业则很少。四川机电排灌面积占灌溉总面积的比重近10年来都在60-70%间徘徊,与全国及东部省市比,四川农业生产仍然属于传统型,产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主要表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相对不高;农业规模化、信息化程度低,大中型农业企业偏少,带动农户的能力较弱;农户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农业区域布局存在“小而全”的现象,区域特色不突出;大型农业产业带建设明显不足,各种专业化组织发展以及农村流通、信息组织与网络建设不健全,省内各区域间差异扩大;农村各产业的专业化协会有待建立与健全。四川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较少,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沪深上市的农业企业较少,只有新希望、通威、生达林业等寥寥几家,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更少。
5、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民创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目前,农村有文化、有知识和技能的青壮年农民都纷纷外出打工,人才流失严重,这对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是十分不利的,也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各类示范园区的建设。
很多农民,由于既缺乏资金和信息,又缺乏经验和技能,自主创业的较少。据泸州市调查,农民自主创业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比重还不足1%。创业规模明显偏小,而这些创业者中绝大部分是家族式管理的企业,营销观念滞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差,即使创了业,其规模较小,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
一方面,大多数创业农民受经营规模小、资金不足、项目科技含量低、获取信息来源有限、缺乏经营管理和市场应变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抵御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创业风险保障机制普遍尚未建立和健全,承担投资创业风险的能力明显太弱。一旦创业失败,将使一个家庭甚至家族多年的梦想破灭,多年的积蓄化为泡影,甚至负债累累重新过上贫穷的生活。
6、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源泉,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差,投入明显不足,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一些地方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科技领域缺乏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缺乏,流失严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农业生产方式的更新,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基本取向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与这些要求明显不适应。如服务机构的整齐划一与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不适应;服务机制的激励不足与服务需求的市场化不适应;服务能力的老化与服务需求的动态化不适应;服务领域的狭窄与服务需求的扩大化全程化不适应,等等。同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不及时、不全面,效率较低。
三、加快转变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很多方面,其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是,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加快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推动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因此,根据东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四川在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发挥政府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主导作用
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切实发挥其主导作用。克服“路径依赖”,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不断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和障碍,实现由传统发展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转变。
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政策支持要从激励农民向激励从农人员转向,制定完善的促进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相关政策,引导、鼓励、保护农民进行经营体制创新。鼓励农民自愿、合法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对土地流出户、土地集中流转镇或村给予相应的扶持和补助。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帮助解决其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创办多主体、多形式、多领域的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产供销各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大建立村级服务站点,为农民提供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支持力度。
通过制定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法规和规章,增强各级政府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与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现代农业。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市场作为一切生产经营的起点和归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和效益。促进农业技术装备的提高和推广,使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等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推动农业生产条件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加强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提高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的水平。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要立足省情,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打造四川作为西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基础。加快发展养殖业,进一步提升四川养殖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占整个农业的比重;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和区域优势明显的茶叶、水果等特色产业;推动科技含量与附加值都较高的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较快发展;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上,突出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快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全面发展。
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要推动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首先,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其次,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提升农业发展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创新土地流转模式,采取土地转包、出租、季节性流转、委托转包、经营权入股等形式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第三,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骨干企业的示范效应,带动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第四,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积极探索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社为依托、农村信用社为后盾的“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完善其功能,地方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切实解决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资金难题。
总之,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中,要重点围绕粮食、茶叶、水果、食用菌、畜禽等四川的优势产业,着力扶持省、市(州)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龙型经济”体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加强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三)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四川要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建立城乡一体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在一产业,要加快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统筹安排“米袋子”与“菜篮子”,着力抓好粮食生产,保证粮食稳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全面拓展农业功能,支持优势产区大力发展油料、糖料、蔬菜和畜牧业生产,形成产业、产区、产品优势,满足市场需求。
在强化二产业方面,要坚持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大力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以本地资源为依托的劳动密集型的各类加工和制造业。积极推动乡镇企业不断转型升级,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运行模式,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加工制造向设计创造的根本转变。
面对四川服务业发展不足,农村服务业更是严重滞后的状况,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应把农村第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农村金融、保险、物业、信息等新兴高端服务业;发展物流配送、仓储包装、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民间演艺、传统手工艺等农村文化产业,并用现代理念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宽农产品和农资的收购与销售服务领域,完善服务设施和制度,健全农产品的产加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减少中间环节,大力推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科技进步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农业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针对四川农业科技相对薄弱,农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的现状,应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地方政府要在优化农村科技创新环境、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创新体系、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等方面下功夫,扎实推进农村科技工作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对重大技术产品的联合研发,尽快攻克一批重大农业关键技术,获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带动农业科技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村科技长效投入机制和完善农村科技投入结构。四是以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切入点,攻克一批农业持续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力度,开展农林业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六是建立以各类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员为补充的四级联动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七是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加强农户经营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农户的融资经营能力、科技应用能力、机械使用和市场开拓能力,以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依据,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信息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落实。
(五)实施农村人才战略,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加速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的比重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多样化的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四川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应制定有效的政策,实施农村人才战略,加快推进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使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农业一线。培养立足乡土的种养业、经营类能手和创业人才,同时吸引城镇企业经营人才和各种能人到农村创业。引导科技人员带着科技成果、生产项目等到农村创业服务,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给农村创业服务的科技人员合法回报和升迁机会,把科研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及时广泛的运用于农村经济发展。
在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推动农业生产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方面除了加强宣传引导外还应加强以下工作:
首先,制订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如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配套政策改革,加强对农民创业的要素供给、业务辅导和金融支持,建立农民创业服务体系,营造公开公平、高效开放的创业环境;拓展农民创业领域,引导农民就地创业和外出创业结合,把县城、中心镇打造成农民创业的主要基地;探索农民创业的新机制,鼓励农村科技人员、农民工、大学生等独立创业或合作创业,有条件的推进二次创业。同时,基层政府和职能部门要转变工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为农民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领导与协调机构和考评奖惩机制。要着重解决农民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精简审批手续和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坚持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切实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
其次,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民创业的有效平台。各级政府应积极为促进农民创业构筑有效平台。通过政策导向、组织保障、服务到位等整合农村现有的自主创业力量,促使农村有限的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和资源合理配置。通过创业平台,使农户、农协、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力量充分融合、各就其位、各显其能,引导农民在特色农业、家庭工业、服务行业、休闲旅游业等领域开展创业活动。根据各地的资源和区位等优势,鼓励农民围绕产业发展搞创业,围绕产业延伸搞服务。
再次,加强农民经营管理和创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创业能力。农民自主创业需要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迫切需要经营管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政府应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和各类科技人员,加强对农民经营管理和创业技能的培训与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创业信心和能力。
第四,建立农民自主创业的资金支持体系。资金缺乏是农民创业的主要制约因素。要加快农民自主创业的步伐,就必须建立农民创业的资金支持体系,各金融部门应加大其支持力度。在激发民间资金活力的同时,大力创新民间投资的机制。相关部门要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建立农民创业的资金支持体系。通过灵活多样的小额贷款方式,从资金上大力支持农民创办实业,把农民自主创业活动推向高潮。
最后,建立农民增收的激励机制。从四川不同地区的情况看,具有浓厚创业传统和氛围及农民自主创业较为普遍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城乡收入差距也相对较小,如成都经济区及其部分周边地区。与财政补贴等相比,创业是一种使农民收入长期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效机制,也是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比重的有效途径。要激励农民大力发展具有资金、技术、规模优势的农村龙头企业和各地各具特色的加工与服务业,最大限度的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快城镇化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
没有产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四川小城镇建设必须与产业化经营发展相结合,以小城镇建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乡镇企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营造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就业空间。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对各地重点企业和农业拳头产品的支持力度,鼓励集中发展,建立大批乡镇工业小区,使其充分借助于小城镇具有的集聚产业、资金、人才及基础设施共享的优势和城市特有的功能,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能力,提高竞争力。产业化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结合,必须打破乡镇企业的社区封闭性,为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创造条件。紧密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产业化发展和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统筹发展。要在小城镇建设中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等多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等配套服务体系,在小城镇中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中心,农业产业化的信息、金融、技术服务中心,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同时,加快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观念,加快其步伐。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规划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既要“扶资”更要“扶智”。其他地区要借鉴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加快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农房改造,乡村公路建设,村镇绿化,有线电视村村通,清洁能源,供水排水,学校,卫生室,图书室,休闲广场等建设。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生态文明和现代农业发展,全面促进四川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幸福安康!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