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德阳人口发展变动主要特征简析

  • 2011年06月02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进入二十一世纪,德阳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口发展在政策、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口与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显示,十年来,德阳人口发展变动主要特征是:人口呈负增长、性别比趋于合理,家庭户规模缩小,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少数民族适度增加,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人口负增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以下简称2010年)德阳常住人口为361.5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50%,居全省第10位。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以下简称2000年)比,十年间,德阳总人口共减少17.23万人,减少4.55%,年平均减少0.46%。年均下降速度高于全省0.11个百分点。由前十年的增长变为负增长,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止并保持稳定,减缓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口抚养比(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相对较低的黄金时期,增强了德阳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综合实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目前德阳已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自然增长人口稳定在较低水平,外来人口将成为影响德阳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型。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健康状况大幅度改善,同时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上人们观念的改变,十年来,德阳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型,即“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型,且先于全省完成转变。2010年德阳出生人口2.83万人,死亡人口2.59万人,与2000年比,分别减少3217人、215人;人口出生率7.82‰,死亡率7.15‰,自然增长率0.67‰,与2000年比,出生率下降0.49个千分点,死亡率略提高0.2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0.76个千分点。与全省比,德阳的人口出生率低1.11个千分点,死亡率略高0.5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低1.64个千分点。死亡率的上升,与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总体看,德阳人口已形成了“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性别比趋于协调。十年来,德阳在转变群众重男轻女生育观念、建立与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及社会保障机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目前,德阳男性人口为182.71万人,女性人口为178.8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的106.54下降为102.1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99,比全国低3.05,处于正常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德阳出生婴儿性别比比全国、全省低,但总体水平还是比较偏高,达到了108.46,比全市总的性别比水平高出6.31,比世界通用标准高3.46,超过了最高临界值0.46,偏离了正常值范围,这将给未来男女青年的婚配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坚决杜绝非法鉴别胎儿性别行为,广泛开展关爱女婴活动。

      ——家庭户规模缩小。受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影响、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增多、迁移流动人口增加以及空巢老人增加等因素影响,德阳家庭户的规模正在缩小。2010年德阳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29.66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8人,比2000年的3.09人减少0.41人,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7人。受土地征用拆迁等各项惠民政策、小孩上学等因素影响,分户尤其是农村分户现象突出,一家人有几个户口簿,且一些户口簿上只有1人,且户主年龄偏低,甚至不到6岁。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城镇化率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推进,德阳人口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德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2010年德阳城镇人口为149.40万人,比2000年增加29.17万人,占总人口的41.32%,比2000年上升9.5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

      与全国相比,德阳城镇化率水平还不高,差距有所扩大。2010年德阳城镇化率比全国低8.36个百分点,差距比2000年拉大了3.9个百分点。与全省比,优势在缩小。2000年德阳城镇化率比全省高5.05个百分点,2010年仅比全省高1.14个百分点,优势缩小3.91个百分点。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影响。城镇化率与产业结构、布局密切相关。德阳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比重大,工业化超前于城市化,十年间,德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9.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5.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之比为16.5:57.8:25.7,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也比同期全国、全省分别低17.3、8.9个百分点。有关分析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发展长期内对城市化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只有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有效提高德阳的城镇化水平,缩小与全国的差距,领先于全省城市化进程。二是交通优势和一些观念因素的影响。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德阳城市交通、乡村道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环境极大改善,居民生活、消费观念发生转变,一些农村居民虽然在城镇打工、经商并购置了房产,但仍未放弃农村的土地,大多时间仍生活、居住在农村,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德阳公安户籍资料显示,2010年底,德阳农业人口比重占73.4%,非农业人口仅占26.6%,十年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年以0.7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比同期第一产业增加值低0.3个百分点,说明德阳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较慢,佐证了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情结,对德阳城镇人口总量有一定的影响。如何实现“农转非”,增加城市人口总量,是一项系统、复查的工程,需要高度重视。三是德阳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影响。由于广汉、什邡、绵竹等县域经济发达,德阳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相对不强。四是农业大县——中江县对全市城镇化进程影响较大,该县总人口占全市的三成以上,城镇人口不到全市的两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城镇人口总量,制约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人口重心向中心城市转移。伴随中心城市——旌阳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市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常住人口增长幅度较大。2010年,中心城市常住人口为73.51万人,居德阳各县(市、区)之首,比2000年增加10.62万人,增长16.89%,平均每年增长1.57%,是德阳各县(市、区)增长幅度最大的。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20.33%,上升3.73个百分点。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增加,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快速升高,2010年已突破了每平方公里1000人,达到每平方公里1134人,成为德阳人口高度密集区;其次为广汉市,每平方公里1077人,比2000年增加25人;其余四县(市)人口密度在380—540人之间,人口密度均比2000年有所下降。德阳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开始凸现。

      ——少数民族适度增加。2010年,德阳有36个民族,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60.66万人,占99.7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0.92万人,占0.25%。同2000年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0.2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了0.06个百分点。在少数民族人口中,人口数在1000人以上的有回族、藏族、羌族和彝族,以上四个民族人口数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6.23%。与2000年比,藏族人口增加最多(增加904人),彝族和羌族分别增加527人和124人。

      ——受教育程度提高。近十年德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政府对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人口受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人口优势顺利地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增长的动力,为德阳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保障。2010年德阳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2.54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3.25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37.73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22.06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053人上升为623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677人上升为1196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3262人上升为3809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1913人下降为33759人。文盲率由5.04%下降为4.33%,下降0.71个百分点;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93年,比全省高出0.24年。

      近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德阳教育尤其是“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全国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德阳大学、高中、初中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比全国低2.70、2.07和0.17个百分点,小学人口比重比全国高6.98个百分点,文盲率比全国高0.25个百分点,教育水平整体仍然比较低,高素质人才缺乏。德阳大学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比全省低0.44个百分点。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国低0.32年。因此,德阳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通过制度和政策调整来改进教育资源配置,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利益在教育中得到全面反映,以实现大多数人的教育公平。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构造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在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才资源强市。

      ——劳动力资源丰富。2010年德阳劳动适龄(年龄界限15-64岁,下同)人口272.40万人,比2000年减少3.88万人,年均下降0.14%,但比同期总人口下降幅度慢0.32个百分点。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5%以上,为75.34%,提高2.41个百分点。德阳劳动力资源仍处于最丰富时期,说明德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较旺。

      ——地域负载减轻。十年来,德阳始终执行较为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禁计划外生育二孩和多孩,严禁未到法定婚龄的青年提前结婚,人口控制效果明显,加上大量的劳务输出,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减慢,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德阳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612人,比2000年的641人减少29人。德阳经济的人口负担有所减轻。但在全省市州排名中,德阳人口密度位居第五名,前四名依次为成都市、内江市、自贡市、遂宁市。说明德阳人口的稠密度较大。虽然,人口密度并不能反映人口的地区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间的直接联系,但是如何确定一个城市的人口容量和城市的负荷能力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年龄负担系数减小。2010年,德阳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7.03万人,占13.01%;65岁及以上人口为42.15万人,占11.6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7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总抚养比(负担系数)32.75%,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与2000年比,总抚养比(负担系数)下降4.37个百分点。按国际一般惯例德阳处于(人口负担系数≤50%)“人口机会窗口”期。但德阳老年人口抚养比比2000年上升4.10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29个百分点,意味着德阳老年人口负担较重。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随着健康水平、医疗技术和社会文明的提高,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德阳人口寿命不断提高,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推动了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未富先老”的情况逐步加剧。在德阳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62.36万人,占17.25%,比2000年高5.0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全省高0.71个百分点。2010年德阳平均年龄40岁,比2000年提高4岁。按照国际标准规定,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超过7%为人口老龄化。德阳在2000年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2000-2010年的十年间,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16.12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3.04%,高于总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德阳人口老龄化明显,它客观上反映了德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未来一定时期内,德阳老年人口仍将保持一定的幅度增长。因此,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改革创新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用产业化、社会化的新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发展,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特殊需求,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努力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老年社会的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近十年德阳人口发展变动主要特征简析

  • 2011年06月02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进入二十一世纪,德阳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口发展在政策、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口与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显示,十年来,德阳人口发展变动主要特征是:人口呈负增长、性别比趋于合理,家庭户规模缩小,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少数民族适度增加,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人口负增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以下简称2010年)德阳常住人口为361.5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50%,居全省第10位。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以下简称2000年)比,十年间,德阳总人口共减少17.23万人,减少4.55%,年平均减少0.46%。年均下降速度高于全省0.11个百分点。由前十年的增长变为负增长,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止并保持稳定,减缓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口抚养比(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相对较低的黄金时期,增强了德阳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综合实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目前德阳已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自然增长人口稳定在较低水平,外来人口将成为影响德阳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型。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健康状况大幅度改善,同时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上人们观念的改变,十年来,德阳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型,即“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型,且先于全省完成转变。2010年德阳出生人口2.83万人,死亡人口2.59万人,与2000年比,分别减少3217人、215人;人口出生率7.82‰,死亡率7.15‰,自然增长率0.67‰,与2000年比,出生率下降0.49个千分点,死亡率略提高0.2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0.76个千分点。与全省比,德阳的人口出生率低1.11个千分点,死亡率略高0.5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低1.64个千分点。死亡率的上升,与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总体看,德阳人口已形成了“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性别比趋于协调。十年来,德阳在转变群众重男轻女生育观念、建立与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及社会保障机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目前,德阳男性人口为182.71万人,女性人口为178.8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的106.54下降为102.1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99,比全国低3.05,处于正常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德阳出生婴儿性别比比全国、全省低,但总体水平还是比较偏高,达到了108.46,比全市总的性别比水平高出6.31,比世界通用标准高3.46,超过了最高临界值0.46,偏离了正常值范围,这将给未来男女青年的婚配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坚决杜绝非法鉴别胎儿性别行为,广泛开展关爱女婴活动。

      ——家庭户规模缩小。受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影响、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增多、迁移流动人口增加以及空巢老人增加等因素影响,德阳家庭户的规模正在缩小。2010年德阳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29.66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8人,比2000年的3.09人减少0.41人,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7人。受土地征用拆迁等各项惠民政策、小孩上学等因素影响,分户尤其是农村分户现象突出,一家人有几个户口簿,且一些户口簿上只有1人,且户主年龄偏低,甚至不到6岁。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城镇化率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推进,德阳人口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德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2010年德阳城镇人口为149.40万人,比2000年增加29.17万人,占总人口的41.32%,比2000年上升9.5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

      与全国相比,德阳城镇化率水平还不高,差距有所扩大。2010年德阳城镇化率比全国低8.36个百分点,差距比2000年拉大了3.9个百分点。与全省比,优势在缩小。2000年德阳城镇化率比全省高5.05个百分点,2010年仅比全省高1.14个百分点,优势缩小3.91个百分点。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影响。城镇化率与产业结构、布局密切相关。德阳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比重大,工业化超前于城市化,十年间,德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9.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5.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之比为16.5:57.8:25.7,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也比同期全国、全省分别低17.3、8.9个百分点。有关分析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发展长期内对城市化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只有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有效提高德阳的城镇化水平,缩小与全国的差距,领先于全省城市化进程。二是交通优势和一些观念因素的影响。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德阳城市交通、乡村道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环境极大改善,居民生活、消费观念发生转变,一些农村居民虽然在城镇打工、经商并购置了房产,但仍未放弃农村的土地,大多时间仍生活、居住在农村,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德阳公安户籍资料显示,2010年底,德阳农业人口比重占73.4%,非农业人口仅占26.6%,十年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年以0.7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比同期第一产业增加值低0.3个百分点,说明德阳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较慢,佐证了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情结,对德阳城镇人口总量有一定的影响。如何实现“农转非”,增加城市人口总量,是一项系统、复查的工程,需要高度重视。三是德阳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影响。由于广汉、什邡、绵竹等县域经济发达,德阳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相对不强。四是农业大县——中江县对全市城镇化进程影响较大,该县总人口占全市的三成以上,城镇人口不到全市的两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城镇人口总量,制约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人口重心向中心城市转移。伴随中心城市——旌阳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市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常住人口增长幅度较大。2010年,中心城市常住人口为73.51万人,居德阳各县(市、区)之首,比2000年增加10.62万人,增长16.89%,平均每年增长1.57%,是德阳各县(市、区)增长幅度最大的。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20.33%,上升3.73个百分点。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增加,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快速升高,2010年已突破了每平方公里1000人,达到每平方公里1134人,成为德阳人口高度密集区;其次为广汉市,每平方公里1077人,比2000年增加25人;其余四县(市)人口密度在380—540人之间,人口密度均比2000年有所下降。德阳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开始凸现。

      ——少数民族适度增加。2010年,德阳有36个民族,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60.66万人,占99.7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0.92万人,占0.25%。同2000年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0.2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了0.06个百分点。在少数民族人口中,人口数在1000人以上的有回族、藏族、羌族和彝族,以上四个民族人口数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6.23%。与2000年比,藏族人口增加最多(增加904人),彝族和羌族分别增加527人和124人。

      ——受教育程度提高。近十年德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政府对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人口受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人口优势顺利地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增长的动力,为德阳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保障。2010年德阳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2.54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3.25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37.73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22.06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053人上升为623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677人上升为1196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3262人上升为3809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1913人下降为33759人。文盲率由5.04%下降为4.33%,下降0.71个百分点;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93年,比全省高出0.24年。

      近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德阳教育尤其是“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全国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德阳大学、高中、初中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比全国低2.70、2.07和0.17个百分点,小学人口比重比全国高6.98个百分点,文盲率比全国高0.25个百分点,教育水平整体仍然比较低,高素质人才缺乏。德阳大学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比全省低0.44个百分点。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国低0.32年。因此,德阳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通过制度和政策调整来改进教育资源配置,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利益在教育中得到全面反映,以实现大多数人的教育公平。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构造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在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才资源强市。

      ——劳动力资源丰富。2010年德阳劳动适龄(年龄界限15-64岁,下同)人口272.40万人,比2000年减少3.88万人,年均下降0.14%,但比同期总人口下降幅度慢0.32个百分点。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5%以上,为75.34%,提高2.41个百分点。德阳劳动力资源仍处于最丰富时期,说明德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较旺。

      ——地域负载减轻。十年来,德阳始终执行较为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禁计划外生育二孩和多孩,严禁未到法定婚龄的青年提前结婚,人口控制效果明显,加上大量的劳务输出,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减慢,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德阳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612人,比2000年的641人减少29人。德阳经济的人口负担有所减轻。但在全省市州排名中,德阳人口密度位居第五名,前四名依次为成都市、内江市、自贡市、遂宁市。说明德阳人口的稠密度较大。虽然,人口密度并不能反映人口的地区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间的直接联系,但是如何确定一个城市的人口容量和城市的负荷能力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年龄负担系数减小。2010年,德阳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7.03万人,占13.01%;65岁及以上人口为42.15万人,占11.6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7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总抚养比(负担系数)32.75%,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与2000年比,总抚养比(负担系数)下降4.37个百分点。按国际一般惯例德阳处于(人口负担系数≤50%)“人口机会窗口”期。但德阳老年人口抚养比比2000年上升4.10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29个百分点,意味着德阳老年人口负担较重。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随着健康水平、医疗技术和社会文明的提高,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德阳人口寿命不断提高,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推动了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未富先老”的情况逐步加剧。在德阳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62.36万人,占17.25%,比2000年高5.0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全省高0.71个百分点。2010年德阳平均年龄40岁,比2000年提高4岁。按照国际标准规定,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超过7%为人口老龄化。德阳在2000年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2000-2010年的十年间,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16.12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3.04%,高于总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德阳人口老龄化明显,它客观上反映了德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未来一定时期内,德阳老年人口仍将保持一定的幅度增长。因此,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改革创新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用产业化、社会化的新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发展,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特殊需求,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努力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老年社会的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