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终结川藏线“魔鬼路段” 10分钟穿越雀儿山 世界最高隧道贯通

  • 2016年11月16日 07时53分
  • 来源: 华西都市报
  • 【字体:

  • 贯通世界海拔最高特长公路隧道,必须应对诸多挑战。

      拦路虎

      高海拔、缺氧

      海拔6168米,终年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60%,年均气温零下18摄氏度。

      冻土、暗冰

      
    不比青藏铁路的永久性冻土施工技术难度小。

      变通途

      
    隧道长7079米,总投资11.5亿元,可满足每日最大车流量5000辆汽车通行的需要;

      2017年底通车后,穿越雀儿山由原来的1个多小时车程,将缩短至10分钟。

      雀儿山,意为“鹰飞不过的地方”,海拔6168米,终年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60%,年平均气温零下18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

      五年前,一条长达7079米的隧道在雀儿山破土动工。11月10日,好消息传来,在全体建设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雀儿山隧道全线贯通了。这意味着,不久后,穿越雀儿山原来的1个多小时车程,将缩短至10分钟。

      高海拔、缺氧、低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修建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持,克服哪些困难?此前,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交通运输厅专门针对“雀儿山隧道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立项进行研究,中铁科研院西南院(以下简称西南院)课题组负责其中“高海拔低温、低气压和低氧条件下特长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课题的科研技术攻关。11月15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西南院技术人员,试图从技术方面揭开雀儿山隧道的神秘面纱。

      为啥建隧道?

      破除生命线“瓶颈”

      打通经济大动脉

      雀儿山是由川入藏的生命线——国道317线的必经之地。雀儿山隧道工程位于甘孜州至德格岗托之间,是翻越雀儿山的关键性工程,这也是世界上首条建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超特长公路隧道。工程包括隧道和引道两大部分,隧道长7公里,为双向两车道,总投资11.5亿元,可满足每日最大车流量5000辆汽车通行的需要。

      长期以来,雀儿山是这条生命线的“瓶颈”,按照正常车速,翻过雀儿山需要1个多小时。在冬季,路面结冰后,翻山时间会长达近3小时,一旦实施交通管制,这条生命线就会彻底中断。

      11月10日,这一现状得到了改变。经过10余年科研攻关和5年艰苦建设,全长7079米的雀儿山隧道正式全线贯通,若建设顺利,在2017年年底就可以通车,长久以来的交通“瓶颈”将彻底消除,为德格等贫困县打通经济大动脉。

      修建有多难?

      隔几小时出洞吸氧

      背着氧气瓶干活

      雀儿山隧道的意义不言而喻。不过海拔高,年平均气温零下18摄氏度的地方,想要顺利施工,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供氧。因为氧气一旦稀薄,别说人干活不利索,就连机器可能都“转不动”。

      “隧道内的含氧量估计只有成都平原的一半左右。”参与隧道科研攻关的西南院相关负责人说,早在2004年,西南院就开始了“高海拔低温、低气压和低氧条件下特长隧道施工技术研究”重大课题的研究。

      缺氧的难题,咋个解决?为此,施工单位专门在洞外自建了一个氧气站,通过一条巨大的管道,可以源源不断地向隧道内输送氧气。虽然如此,实际操作中远远没有这么简单。今年8月,课题组成员再次到雀儿山去调研勘探,当时的情景令西南院的技术人员张博至今记忆深刻。他说,雀儿山道路盘旋曲折,开着车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虽然窗外的风景很美,但随着海拔的逐渐抬升,欣赏美景的雀跃之情逐渐被呼吸困难、胸闷等不适替代。“我们只是在山上都有这种感觉,隧道里更加糟糕。”张博说,隧道里的氧气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新来的员工,还是需要适应高原施工,隔几个小时就要到洞口外的医务室吸氧。事实上,为了加快施工,有些工友直接背着氧气瓶进入隧道干活,“进去干一会儿,然后又出来吸一阵氧气,那种艰难的场面,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得到。”

      技术咋发招?

      冻土暗冰藏杀机

      引来温泉水保通行

      事实上,除了高海拔、缺氧,高原季节性冻土,也是修建隧道需要克服的困难。“冬冻夏融,毫不夸张地说,一点也不比青藏铁路的永久性冻土施工技术难度小。而且洞口很长一段为Ⅴ级围岩,岩性极差,施工难度不言而喻。”西南院另一名参与该项目的技术人员郑波说。

      隧道的修建,还要解决一个核心的难题,就是高原暗冰。在隧道的进入口,很容易凝结成暗冰。暗冰在高原上,就像一个“马路杀手”,大量的实验证明,暗冰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这一难题正是“雀儿山隧道洞口段温泉及隧道排水热能利用技术研究”科研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郑波说,他们根据长时间的实地调研,最终在距离隧道几百米处发现了温泉水,经过大量设想,最终提出了解决方案,在隧道布设引渠管道。通过引来温泉水,来暖化路面暗冰,保障隧道通车后的行车安全。 (记者 李秀江 中铁科研院西南院供图)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终结川藏线“魔鬼路段” 10分钟穿越雀儿山 世界最高隧道贯通

  • 2016年11月16日 07时53分
  • 来源: 华西都市报

  • 贯通世界海拔最高特长公路隧道,必须应对诸多挑战。

      拦路虎

      高海拔、缺氧

      海拔6168米,终年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60%,年均气温零下18摄氏度。

      冻土、暗冰

      
    不比青藏铁路的永久性冻土施工技术难度小。

      变通途

      
    隧道长7079米,总投资11.5亿元,可满足每日最大车流量5000辆汽车通行的需要;

      2017年底通车后,穿越雀儿山由原来的1个多小时车程,将缩短至10分钟。

      雀儿山,意为“鹰飞不过的地方”,海拔6168米,终年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60%,年平均气温零下18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

      五年前,一条长达7079米的隧道在雀儿山破土动工。11月10日,好消息传来,在全体建设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雀儿山隧道全线贯通了。这意味着,不久后,穿越雀儿山原来的1个多小时车程,将缩短至10分钟。

      高海拔、缺氧、低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修建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持,克服哪些困难?此前,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交通运输厅专门针对“雀儿山隧道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立项进行研究,中铁科研院西南院(以下简称西南院)课题组负责其中“高海拔低温、低气压和低氧条件下特长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课题的科研技术攻关。11月15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西南院技术人员,试图从技术方面揭开雀儿山隧道的神秘面纱。

      为啥建隧道?

      破除生命线“瓶颈”

      打通经济大动脉

      雀儿山是由川入藏的生命线——国道317线的必经之地。雀儿山隧道工程位于甘孜州至德格岗托之间,是翻越雀儿山的关键性工程,这也是世界上首条建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超特长公路隧道。工程包括隧道和引道两大部分,隧道长7公里,为双向两车道,总投资11.5亿元,可满足每日最大车流量5000辆汽车通行的需要。

      长期以来,雀儿山是这条生命线的“瓶颈”,按照正常车速,翻过雀儿山需要1个多小时。在冬季,路面结冰后,翻山时间会长达近3小时,一旦实施交通管制,这条生命线就会彻底中断。

      11月10日,这一现状得到了改变。经过10余年科研攻关和5年艰苦建设,全长7079米的雀儿山隧道正式全线贯通,若建设顺利,在2017年年底就可以通车,长久以来的交通“瓶颈”将彻底消除,为德格等贫困县打通经济大动脉。

      修建有多难?

      隔几小时出洞吸氧

      背着氧气瓶干活

      雀儿山隧道的意义不言而喻。不过海拔高,年平均气温零下18摄氏度的地方,想要顺利施工,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供氧。因为氧气一旦稀薄,别说人干活不利索,就连机器可能都“转不动”。

      “隧道内的含氧量估计只有成都平原的一半左右。”参与隧道科研攻关的西南院相关负责人说,早在2004年,西南院就开始了“高海拔低温、低气压和低氧条件下特长隧道施工技术研究”重大课题的研究。

      缺氧的难题,咋个解决?为此,施工单位专门在洞外自建了一个氧气站,通过一条巨大的管道,可以源源不断地向隧道内输送氧气。虽然如此,实际操作中远远没有这么简单。今年8月,课题组成员再次到雀儿山去调研勘探,当时的情景令西南院的技术人员张博至今记忆深刻。他说,雀儿山道路盘旋曲折,开着车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虽然窗外的风景很美,但随着海拔的逐渐抬升,欣赏美景的雀跃之情逐渐被呼吸困难、胸闷等不适替代。“我们只是在山上都有这种感觉,隧道里更加糟糕。”张博说,隧道里的氧气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新来的员工,还是需要适应高原施工,隔几个小时就要到洞口外的医务室吸氧。事实上,为了加快施工,有些工友直接背着氧气瓶进入隧道干活,“进去干一会儿,然后又出来吸一阵氧气,那种艰难的场面,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得到。”

      技术咋发招?

      冻土暗冰藏杀机

      引来温泉水保通行

      事实上,除了高海拔、缺氧,高原季节性冻土,也是修建隧道需要克服的困难。“冬冻夏融,毫不夸张地说,一点也不比青藏铁路的永久性冻土施工技术难度小。而且洞口很长一段为Ⅴ级围岩,岩性极差,施工难度不言而喻。”西南院另一名参与该项目的技术人员郑波说。

      隧道的修建,还要解决一个核心的难题,就是高原暗冰。在隧道的进入口,很容易凝结成暗冰。暗冰在高原上,就像一个“马路杀手”,大量的实验证明,暗冰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这一难题正是“雀儿山隧道洞口段温泉及隧道排水热能利用技术研究”科研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郑波说,他们根据长时间的实地调研,最终在距离隧道几百米处发现了温泉水,经过大量设想,最终提出了解决方案,在隧道布设引渠管道。通过引来温泉水,来暖化路面暗冰,保障隧道通车后的行车安全。 (记者 李秀江 中铁科研院西南院供图)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